企業徵信

企業徵信

企業徵信是指徵信機構作為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企業,按一定規則合法採集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產品,有償提供給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為其了解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

基本介紹

企業徵信產生,產生原因,具體內容,發展背景,法律規定,報告的形成,報告的組成,報告的特點,報告的影響,報告的套用,第三方服務,服務流程,解決方案,

企業徵信產生

2013年3月15日,徵信業法規《徵信業管理條例》實施,為“徵信”這一嶄新行業在中國確立了法律地位,對企業徵信業務全部放開、全面支持,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對徵信業市場進行管理,標誌著中國的徵信業進入了法制化、規範化的快速發展階段。

產生原因

中國徵信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作用日益顯現,徵信市場初具規模。但與信用經濟發展和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徵信經營活動還缺乏統一遵循的制度規範和監管依據,難以獲取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的現象與不當採集和濫用公民、法人信息,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現象並存,影響徵信業的健康發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徵信業發展,對徵信法制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為規範徵信活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引導、促進徵信業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必要出台《徵信業管理條例》。
徵信業管理條例》的出台,解決了徵信業發展中無法可依的問題。有利於加強對徵信市場的管理,規範徵信機構、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為,保護信息主體權益;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具體內容

徵信業是市場經濟中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行業。徵信機構作為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企業,按一定規則合法採集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產品,有償提供給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為其了解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170年前就有這樣的企業徵信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第三方徵信服務。徵信服務既可為防範信用風險,保障交易安全創造條件,又可使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企業和個人得以較低的交易成本獲得較多的交易機會,而缺乏良好信用記錄的企業或個人則相反,從而促進形成“誠信受益,失信懲戒”的社會環境。
企業徵信查詢的具體內容包括:企業的工商註冊、變更基本信息;企業信貸、質押擔保、貿易融資等信息;司法判決、執行信息;稅務處罰、表彰信息;環保處罰、表彰信息;質監處罰、表彰信息;食藥局處罰、表彰信息;人社處罰、表彰信息;電信、水電、燃氣等公共事業處罰、表彰信息;交通處罰、表彰信息;住建處罰、表彰信息;海關處罰、表彰信息;安全處罰、表彰信息等。

發展背景

企業徵信的快速發展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國家經過經濟恢復時期後,到20世紀60年代普遍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國內外貿易量大幅度增加,交易範圍日益廣泛,企業徵信的業務量也隨之迅速增大,從而進入了大規模信用交易的時代。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開發國家的徵信服務業已經比較成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運作體系和法律法規體系,對各國經濟發展和規範市場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於少數人道德出現滑坡,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失信行為漸成蔓延之勢,致使誠信的企業無法證實,大眾消費顧慮重重,交易出現信任危機。國務院高瞻遠矚,大力推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求建立長效機制,使誠信者得到保護認可,失信者收到懲處,確保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按照國務院《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的部署》、《徵信業管理條例》及”十二五“規劃要求,以工商、稅務、質檢、法院等全國各級、各區域54個職能部門對企業的管理信息為基礎,吸納社團、媒體、金融、消費者等評價信息,建成覆蓋全國的社會信用資料庫,為合法註冊的企業依法建立信用檔案,並匹配與法人執照唯一對應的信用編碼和信用網址。

法律規定

第631號國務院令——國務院《徵信業管理條例》2013年1月21日頒布,並於3月15日正式實施
企業徵信
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中央編辦《關於在行政管理事項中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的若干意見的通知》 (發改財金【2013】920號)《通知》要求各級政府部門:
  
企業徵信
《通知》明確規定:
在政府採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市場準入,資質審核等行政管理事項中要依法要求相關市場主體提供由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出具的信用記錄或信用報告。

報告的形成

企業信用報告時按照國務院《徵信管理條例》,根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金融機構、主流媒體、消費者等發布的信息,按統一計算模式出具,反應著企業當前的信用狀況,是大眾消費、交易、就業、信貸、投資等商業決策的重要參考,是政府採購、招標投標、市場準入、行政審批、資質審核等行政事項中明確規定依法使用的重要依據。
因此,信用檔案時刻影響著企業發展,企業領導務必重視。
全球最早的徵信機構還要追述到1841年,美國鄧白氏創始人劉易斯.大班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徵信事務所,並在1849年出版了全球第一本商業資信評級參考書。 此後,鄧白氏一直不斷通過技術創新開拓信用風險管理市場。

報告的組成

第一部分:全國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依法公開的監管信息;
第二部分:金融機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對企業的信貸評價信息;
第三部分:企業相關的網際網路信息;
第四部分:新聞單位、主流媒體對企業的評價信息;
第五部分:企業經營信息;
第六部分:市場反饋信息(包括消費者、上下游企業及員工等主體實名提交的評價信息)。

報告的特點

一、信用網址與商務網址的不同。
二、信用檔案與廣告的區別。
三、信用檔案是企業展示信用的最好方式。
四、企業對待信用檔案採取的方式。
五、異議信息、不良信息的處理方法。

報告的影響

一、企業信用檔案如影相伴、時刻影響著企業。
二、信用檔案中的報告內容均為《國家信息公開法》規定公開、讓大眾知曉的信息。
三、信用檔案為企業贏得客戶信任,提升銷量。
四、當前信用檔案的最大用處就是信用行銷。

報告的套用

一、大中型企業:匯聚信用力量,提升誠信形象,增強信用核心競爭力。
二、小微企業:贏得客戶信任,獲得合作商機,實現快速增長。
三、外貿型企業:與國際接軌,開拓更大市場。
四、經營狀況不佳的企業:規避信任風險,轉化信任危機,扭虧為盈。
五、讓”知道“變為”信任“,是注重廣告宣傳企業高效之策。企業誠信損失藉助信用檔案產生輿論壓力,追回利益。

第三方服務

幫助企業採集信用信息,見證信息載體原件、對信息核實、錄入信用檔案,提高信用分值和信用等級;幫助企業藉助覆蓋全國的信用體系積累信用財富,提升企業信用可信度。
為企業在政府採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市場準入、資質審核等行政管理事項中依法提供信用報告,為企業的信貸、賒銷、投資、出租、招聘、合作、銷售等商務活動提供良好參考依據。
全球第一家徵信機構美國鄧白氏,於1994年進入中國,並於2006年與華夏信用合資,成立華夏鄧白氏,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第三方徵信服務。

服務流程

第三方的全國徵信中心以及各區域分支機構,為申請徵信的企業提供徵信服務。
一、採集企業信用信息,見證信息載體原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徵信管理辦法對每條信用信息,載體的原件見證,核實,協助企業發覺一切有價值的信用信息,讓每條信息都發揮出正能量;
二、對信息逐條審核、入檔。徵信中心通過線上審核,發出公函,派專人等方式,到信息原發布單位進行核實,經過查詢的信息才可以入檔,參與信用分值計算;
三、徵信結果接收全社會公開監督。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指南,為商務交易提供重要參考;
四、供社會免費查詢。

解決方案

內容即為數據,是信用風險管理的核心和基礎。在商業環境下,企業數據涉及面廣而且龐雜。因此,在龐大的數據中找出真正能夠利用,幫助預測未來趨勢的信號才是關鍵。這需要在獲得各種不同來源的數據後,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對其進行建模與分析,才能得出有意義的洞察分析,並最終運用到商業決策中。基於這些有價值的信息而挖掘出的洞察分析,方能設計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在網際網路金融時代,可視化的信用報告則可以有效服務於快速決策的要求,它運用一個主體,一個指數,加一張圖表的模式呈現信用數據,可以幫助用戶直觀地解讀企業信用狀態,迅速作出信用判斷。一個重要的趨勢是將內容、分析、產品和技術無縫植入客戶運營管理的各個環節,無論是採購、分銷、行銷還是風險控制,使得客戶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下使用。同時,在內容的遞交方式上,未來所有的徵信機構都應該用客戶需要的方式來交付內容,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無論是移動端還是雲端,一切為了讓使用更加方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