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山鄉

仿山鄉

定陶區仿山鎮地處魯西南大平原腹地,蘇、魯、豫、皖寺省交界,是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以壤土沙壤土為主,PH值6.8左右,土壤風化程度高,屬半濕潤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211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的生長發育。

仿山鎮西南東北斜長,最大距離19.5公里,中間較窄,最窄處2.5公里。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南部高、中間平、西北低。土質以壤土和沙鹼土為主,占總耕地面積的86.4%。半濕潤暖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566.7小時,無霜期211天,平均氣溫13.7℃,年平均降雨里713.8mm。境內有店子河、氾陽河、河曹運河、萬福河北支4條河流,流長35公里,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有節制閘3座,這些河流是人工挖掘的季節性河流,全靠黃河送水灌溉農作物,隨著黃河送水量逐漸減少,單靠黃河水灌溉農作物難以為繼。自20世紀80年起,加強了井泉建設,現在全鄉可用井1099眼,達到60畝1眼井。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大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蔬菜、瓜果、中藥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仿山鎮
  • 別名:仿山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定陶區
  • 電話區號:0530
  • 機場:濟南機場
  • 火車站:定陶站
  • 車牌代碼:魯R
簡介,經濟建設,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文教科技,人民生活,鄉村建設,硬體優勢,地理優勢,資源優勢,軟體優勢,稅收政策,土地價格,社會治安,勞動力情況,電力資源,經濟發展,招商舉措,一是不斷解放思想,二是明確招商重點,三是膨脹民營經濟,四是發揮區位優勢,旅遊資源,定陶,仿山墓群,仿山鄉,

簡介

仿山鎮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仿山位於該鄉境內而得名。該鄉位於定陶區城西北部。鎮機關駐高河前、菏商路西側。東南、南與定陶鎮、馬集鎮為鄰,西南、西與張灣鎮、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接壤,北、東與陳集鎮、杜堂鄉交界。交通便利、通訊快捷。京九鐵路、臨商公路斜穿鄉境中部,定保公路從鄉北部縱穿南北,定張公路從鎮南部橫貫東西。境內實現了村村通通柏油、通電、通訊、通郵。鄉中東部經濟開發區與區經濟開發區緊緊相連,全部實現了五通一平。

鎮轄區面積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15公頃,主要坑塘有張橋、周樓、吳登廟等窯坑和村坑塘88個,占地面積45公頃,經復墾造糧田12公頃,利用水面300畝。全鄉11992戶,總人口49515人,其中,男24501人,女25014人,自然增長率7.3‰,全鄉有漢、回、彝、藏等民族,其中漢族49450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9.9%,回族121人。全鄉有張、王、李、趙、劉、喬、孔、邵、杜、孫、黃、姚、鄧、梁、游、周、馬、蘇等姓氏,其中張、王、李姓人口最多。
仿山鄉仿山鄉
全鎮劃分五個管區,轄48村、78自然村、11274戶、45084人,70761畝耕地
仿山鎮在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時,由原鄧集鄉和原游集鄉合併而成的新鄉。以鄉中東部,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仿山而命名。仿山曾是行政中心,1949年4月,以仿山為中心成立了定陶縣第二區委,機關駐仿山;1956年3月,二區改為仿山區;1958年3月,二區改為鄧集鄉。同時將二區北部原游集轄區劃歸保寧鄉,東部劃歸杜堂鄉,東南部劃歸城關鎮,機關駐鄧集。1958年10月鄧集鄉改建人民公社(初建時為紅旗人民公社),駐地未變,1984年1月鄧集公社改為鄧集鄉。2001年1月鄧集、游集兩鄉合併成立仿山鄉。
建國前,人民處在三座大山壓迫和長期戰亂中,田園荒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翻身做主的人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結束了吃糠咽菜的非人生活,堅定地跟黨走過了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的集體化道路,經濟得到的恢復發展。1978年社員分配220萬元,人均44元,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了廣大民眾的生產積極性,同時積極主動地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2002年全鄉國民經濟總值達到 3.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億元。人均純收入2532元,初步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經濟建設

農業

建國初期,生產水平低下,糧食平均單產65公斤以下,隨著生產水平的提高,糧食產量雖有較大提高,但由於集體經濟體制的制約,經濟結構單一,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1978年,糧食畝產僅達到135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鄉較早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也加大了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對境內河流進行了多次疏竣整治,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陸續建橋涵150座,節制閘5座,增打機井850眼。2002年,全鄉機井保有量1142眼,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占可耕地總面積的85%,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2002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總產達到19203噸,並且,經濟作物也有快速發展,1978年棉花面積6200畝,單產11公斤,總產68200公斤;2002年棉花面積1256公頃;單產75公斤,總產1125噸。1978年瓜菜面積1576畝,2002年達到2872公頃,總產31859噸。1978年花生面積22畝,單產145公斤,總產3190公斤,2002年花生面積494公頃,總產1853噸。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鄉加大了農業內部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了林果業、畜牧業。1978年全鄉農田林網面積1500畝,果園面積240畝,果品產量120噸,2002年,農田林網面積發展到5萬畝,農桐間作2.5萬畝,楊樹豐產林2000畝,片林3000畝,果園面積發展到2551畝,其中蘋果種植面積2105畝,果品產量達到2251噸。在畜牧生產上,1978年全鄉大牧畜存欄量1635頭,豬955頭,牛羊7275頭。2002年大牧畜存欄量1.2萬頭,豬26000頭,牛羊56000隻,家禽100萬隻,年產蛋量778475公斤。年出欄肉用禽257766隻。2002年底,全鄉實現農業總產值14082萬元,其中耕作業總產值11220萬元,林業總產值2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2176萬元,漁林486萬元。
仿山鄉仿山鄉

工業

建國前,僅有少數磚瓦窯、打鐵爐等小型零星手工業,建國後也僅有少量手工業作坊。1959年開始發展社隊企業,先後辦起了磚瓦廠、農機修配廠。1964年—1978年,先後創辦拖拉機配件廠、地毯廠、軸承廠。1978年,社隊企業總產值達到111.78萬元。1985年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鄉、村、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的局面。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鄉辦集體企業進行了改制,分成6家私營企業,並在菏商路東側開闢了經濟開發區,大搞招商引資發展民營工業,通過制訂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眾多外商前來投資辦廠。2002年底,全鄉契約利用鄉外資金2.6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04億元,發展民營企業78家,新增固定資產1.2億元,從業人員3560人。其中,過千萬元的項目12個,全國最大的硫酸軟骨素生產廠家——定陶天元生物製品廠,自年建廠以來連續投資2500萬元,年銷售收入達到25926萬元。四川希望集團先後在我鄉投資3000萬元,建成菏澤金豆飼料和金倉複合肥廠,年銷售收入35810萬元。投資3000萬元的森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投資1500萬元的魯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投產運營,前景十分看好。2000年底,全鄉工業總產值達到1.045億元,上交稅金325萬元,被市確定為30個招商引資發展民營企業的重點鄉鎮之一。
加工業 建國初期,全鄉僅有幾處簡陋油料加工作坊,20世紀60年代後期,少數村辦起了麵粉、飼料加工作坊。20世紀70年代中期,先後在鄧集喬樓建起了2處大型麵粉加工廠。20世紀90年代,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加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先後建起了木業、食品、麵粉、飼料等加工廠家110多家。21世紀初年,林產品加工蓬勃發展,全鄉有大小林產品加工業35家,2002全鄉加工業總產值達到950萬元,實現利稅150萬元。
建築業 20世紀50、60年代各村都有小型建築隊。1972年,統一組織了建築隊。20世紀80年代以後,建築隊發展很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1997年以來,鄉成立建築公司,施工隊伍達1200人,高級工程師2人,工程師10人,助理工程師12人,技術員20人,被省核定四級施工單位,經常外出濟南、內蒙等地承攬各式樓房建設業務,均受到業主好評。同時,各村都有數人或數十人聯合去縣、市或外地搞建築業。2002年,全鄉村級建築隊達到48個,從業人員1350人,年收入在1530萬元,成為民眾增加收入的重要門路。

第三產業

建國初期,全鄉僅有理髮,店鋪等零星服務行業。1956年,鄉成立合作業,20世紀70年代,鄉有百貨、食品、生產、門市和飯店,村有小型百貨商點。20世紀90年代,隨著城鎮開發和農村經濟發展。第三產業逐步紅火起來,鄉駐地建起商貿市場,發展餐飲、食品、百貨、布匹門市120家,理髮、照相及浴池服務業達到78家,鄉村還有各類百貨,食品零售商點350處,從業人員達到3200人,年營業額達到1800萬元。運銷業也發展很快,2002年運輸車輛520輛,年運輸收入3200萬元。全鄉外出經商和加工的達到9654人,年收入在2400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總收入達到7400萬元,逐步成為民眾增收的第一支柱產業。

特色產業

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初,依據本鄉優勢,大力發展了特色產業。
養殖業發展很快 2002年發展養牛場30家,養牛專業村7個,養牛專業戶286個,發展畜草3000畝。後董莊固基養牛場,占地50畝,場房90間,年出欄肉牛1500頭,年收入在150萬元。截止2002年,全鄉牛欄量達到以1.2萬頭,實現了戶均1頭牛。
花木業發展迅速 全鄉建有花木繁育基地16處,專業大戶32戶,面積500畝。大華苗木實業公司占地300畝,引進繁育金絲柳等新品種20個,遠銷河南、廣東等地。2002年全鄉花木業銷售額達500萬元。2002年,全鄉發展食用菌生產小區18個,決棚數達到1486棚,總投料84餘噸,栽培面積40餘萬平方米,棚均收入4000餘元,收入高的西李莊自然村棚均效益在1.2萬元。
制種業是本鄉的一大優勢產業 自1997年以來,7年間優質小麥良種繁育面積在5000畝以上,出售良種300萬公斤,優質商品麥1000萬公斤,人均增收125萬元。2000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優質麥繁育基地。同時,又是省市雜交棉繁育基地,自1986年以來,雜交棉種面積都在300畝以上。2000年以來,為省農科院省棉花研究中心代繁雜交棉製500餘畝,年畝增效益2500元。大蔥制種面積達到200畝,年產大蔥種2萬公斤,年均制種收入在30萬元以上。2002年被市縣評為良種繁育先進鄉。

文教科技

1945年在游集村開始創辦抗日國小。1948年秋,魯西南解放,在胡莊村建立了完全國小。1951年後先後在前董莊、喬樓、鄧集建立了完全國小。20世紀70年代,教育發展很快,村村都辦起了國小,大村辦起了國中,鄉辦起了高中。1979年教育進行調整,鞏固提高,將高中改為國中,取消村辦國中、國小合理布點。兩鄉合併後,全鄉保持2處中學,即仿山一中、仿山二中、1處中心國小,17處完全國小,3處國小點,2處幼兒教育班,入學率和鞏固率也大大提高。2002年,中學教職工140人,在校學生1500人,先後有8000餘名學生升入高中,5000餘人考入中等專業學校,國小教師285人,在校學生4000人,學生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省級標準,成人教育也大大加強,村村都有文化夜校,基本掃除了中青年文盲。
全鄉文化藝術日益發展,兩夾弦、琴書等民間藝術代代相傳。20世紀60年代建文化站。1970年建電影放映隊,20世紀80年代建廣播放大站。20世紀90年代後,電視逐步普及農家,人人都可從電視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娛樂。同時鄉村和學校都建立了圖書室、閱覽室,鄉建立了檔案室。仿山鄉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鄉村兩級都建立了農民技校。自2000年以來,還實施了農民科技素質教育工程。1998年以來,多次被地、市評為“科普先進鄉”。2002年獲優質小麥高產開發成果一等獎。
鄉內學校體育活動十分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中國小每年都舉辦一次春季運動會。仿山傳統武術發展迅猛,自1978年來王良莊拳師孔照山傳教500餘人,遍及全縣。鄉內多數村有統武術訓練隊。民眾體育活動蓬勃發展,2002年被農業部、國家體育協會授予“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
衛生醫療發展變化顯著。建國前,境內只有5名中醫和3個簡陋藥鋪。1950年成立了醫療合作社,1951年改稱聯合診所,同年9月改為第二區衛生所。1958年建立鄧集公社衛生院,有衛生技術人員18人。20世紀60年代末,各村建立了衛生室,配備了赤腳醫生、藥品。20世紀80年代初,鄉衛生院有病床35張,農村衛生室32處,鄉村醫生56人。2002年,鄉境內有衛生院2處及仿山門診1外,病床36張,配有心電圖、腦電圖、X光透視等多種先進診療設備,各種專業醫生40人,此外還有村衛生室44處,個體診所78處、醫務人員180人

人民生活

建國前,年人均用糧100公斤,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世紀60、70年代以玉米、地瓜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小麥麵粉為主,20世紀90年代以來則注重各種食物營養,講究吃細吃好和麵食菜餚的搭配。穿的方面,20世紀60年代衣著破舊,20世紀70年代式樣單一,不但講究樣式色彩,還講究品牌與時尚。住的方面,農民再也不住解放前的那種土草房,而住了磚瓦房,部分農民還住了樓房,全鄉人均住房面積也由20世紀60年代的6平方米增加到現在的30平方米。勞動操作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牛拉犁,20世紀70年代位犁,20世紀80年代初逐漸使用拖拉同、收割機耕田收割莊稼,20世紀90年代逐步實現農業生產過程機械化、電氣化。行的方面,20世紀80年代普及了腳踏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逐步換機車、機動三輪車、電車各種汽車也逐步成為代步工具。冰櫃、彩電、洗衣機、電話、VCD在農村也日漸普及,現在人們正滿懷信心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鄉村建設

1998年,鄉駐地鄧集被縣定為小城鎮建設示範鄉,拓寬丁字形大街300米,硬化路面2400平方米。建商貿樓房門市120間,2000年在游集商貿市場拓寬大街250米,硬化路面2100平方米,建商貿門市100間。為加快小城鎮建設和招商引資步伐,鄉政府在菏商路東側開闢了占地7.8平方公里的經濟開發區,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區內實現了五通一平,已駐入民營企業32家。鄉政府機關已於2003年下半年遷駐開發區內,儘快形成帶動性強、吸引力大的物流中心,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同時,還加大了鄉村道路建設,2002年投資280萬元,拓寬硬化鄉村道路5條,長25公里,商業街兩條,長1000米。2003年上半年,又硬化道路2條,長15公里,全鄉實現了村村通柏油。2001年對38個村進行了整體規劃,不久的將來,美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村將逐步發展現在世人面前。

硬體優勢

仿山鄉仿山鄉

地理優勢

北距菏澤市12公里,臨商公路、京九鐵路斜穿鄉境中部。濟菏高速、菏徐高速、菏開高速、菏商高速在鄉經濟開發區設有上下口。北距菏澤火車站7公里,東距濟南機場200公里,西距鄭州機場180公里,南距京九鐵路定陶轉運站8公里;菏澤與青島口岸直通,是全國唯一的內陸口岸,海關、商檢、青島貨櫃鏈運站一應俱全,貨物外運科直接在當地辦理報關手續。

資源優勢

陶縣被列為全國棉花生產基地,以定陶為中心,輻射整個菏澤市,棉花面積約560萬畝左右,產量11.2億公斤,再加上周邊地區的棉花資源,年產量可達25億公斤,棉花價格基本穩定在2.3元/市斤左右。仿山鄉是國家命名的“全國食用菌協會優秀生產基地”,雙孢菇種植面積60萬平方米,整個定陶縣雙孢菇、平菇等各類食菌種植面積已發展到2400萬平方米定。仿山鄉縣全省畜牧養殖重點示範鄉鎮,全鄉魯西黃牛存欄8000餘頭。
仿山鄉仿山鄉

軟體優勢

稅收政策

定資產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前三年上繳的所得稅全征全獎,第4-6年按50%獎勵,另外,對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除享受以上政策外,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前兩年企業獎勵50%,後三年較上年增長數額,獎勵企業50%。對投資過億元的企業,可給予特殊優惠。
仿山鄉仿山鄉

土地價格

外來投資項目,如需要買斷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費用總額原則上每畝3萬元,對投資過億元的項目,可一事一議。
仿山鄉仿山鄉

社會治安

建國前,人們處在戰亂之中,社會治安混亂,人們流離失所,擔心受怕,惶惶不可終日。建國後,社會治安明顯好轉,並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會治安體系。1950年鄉設特派員,村有治保主任。1985年設立派出所。1992年鄉又設立了巡警治安隊,村建立了一室五隊,全鄉逐步形成了社會安定、人們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2002年被市、縣評為社會治安先進鄉。

勞動力情況

菏澤市勞動力資源豐富,素質優良。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萬人,定陶縣現有剩餘勞動力近15萬人,一般工人月工資2000-2500元,中等技術人員月工資3000-3500元。
仿山鄉仿山鄉

電力資源

現有裝機容量85千瓦的菏澤發電廠,電力供應充足,工業用電0.49元/度,生活用電0.52元/度。全市變電總量208.3萬千伏安
仿山鄉仿山鄉

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定陶縣仿山鄉強化措施,宣傳、培訓雙管齊下。一方面,充分利用臨近城區信息廣、交通方便的優勢,加強勞務信息的蒐集,通過廣播、明白紙、黑板報、張貼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並建立了招工信息審查制度,對不同渠道反饋的用工信息,由勞動保障所負責對用工單位進行考察,凡不符合國家企業招工政策的,堅決不予發布。另一方面,對有意外出的農民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和免費就業指導,先期培訓了368名技術人員。2007年以來,已通過有組織的輸出務工人員860人,自發性外出務工人員達6000餘人。
仿山鄉仿山鄉

招商舉措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

加大考核力度。鄉黨委政府堅持“膽子再大一點,觀念再新一些,辦法再多一些,路子再寬一些”,大膽試,大膽闖,大膽乾。加大對招商引資等工作的調度和考核力度,半月一調度,一月一檢查,以績量能,重結果,重成效。
仿山鄉仿山鄉

二是明確招商重點

強化服務觀念。按照“看得透,想得開,招得進,留得住”的招商理念,突出企業既要上規模,又要見效益,既要抓好項目的“鋪天蓋地”,又要抓好“頂天立地”,使“大招商、招大商”逐漸成“燎原之勢”。繼續加強副科級幹部包企業制度,對轄區的重點項目明確分工,實施全程跟蹤服務。

三是膨脹民營經濟

提升發展後勁。金豆飼料、林盾化工、魯星制粉等一批民營企業通過技改等措施,逐步發展壯大。目前,以木製板材、醫藥化工、包裝印刷等項目為重點的工業經濟板塊已初顯“集群效應”,促使了企業產品升級,拉長了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市場和規模,提升了發展的後勁。

四是發揮區位優勢

營造發展空間。市開發區梯次南進和縣經濟開發區落戶仿山,決定了仿山鄉必將成為東資西進、南資北進、內引外聯的最佳競爭平台。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大幅度招商引資,從而實現全鄉經濟跨越式發展

旅遊資源

定陶

古稱陶,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據《史記》記載: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身退攜西施至陶,自謂朱公,定居經商,定陶之名由此而來。陶朱公居陶經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富甲天下,被商界尊為“商祖”、“財神”。仿山,位於定陶縣城北6公里,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周代曹國國君墓地,因其突兀如山,故稱仿山。仿山的文化積澱厚重如山,它作為地域文化標誌和祭祀對象數千年來長盛不衰,是魯蘇豫皖周邊地區文明遐邇的名勝古蹟和旅遊勝地。1995年定陶縣設立仿山旅遊開發區,景區擴建被省、市列為旅遊開發重點項目,近期由北京達沃斯顛峰旅遊設計中心編制完成《仿山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並通過專家評審論證。仿山旅遊區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旅遊開發以起源於定陶的陶朱公儒商文化為主題,整合當地文化旅遊資源,依託交通優勢,區位優勢,充分發揮本地商茂服務、農業觀光和休閒度假的市場潛力,進行郊區旅遊綜合開發,建成以儒商文化為靈魂,以田園水景為特徵,以陶朱公文化園、五湖樂園、世外桃村、儒商一條街、陶都神苑五大板塊為支撐,融農業觀光、城郊遊憩、商務旅遊、宗教攬勝等旅遊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生態旅遊區。
仿山鄉仿山鄉

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位於定陶縣城北偏西約5公里處,西距菏澤至商丘公路約1.5公里。乘車至定陶縣化肥廠,舉目東望,突兀隆起,綠蔭覆蓋,仿佛若山,即仿山墓群。仿山墓群由東西兩山構成:東山阜高約12米,東西寬90米,南北長340米,中間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約4米,東西寬54米,南北長140米。兩山共占地約3.8萬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偉,在菏澤地區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曹國貴族墓地。據《定陶縣誌》記載:“仿山在縣西北十二里,層阜隆然,古曹國葬地,積壤之高,仿佛若山,自振曹叔鐸至伯陽二十五代並司祠焉。”另據《曹南文獻錄》轉引《寰宇記》亦曰:“仿山古曹國葬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建立了周奴隸主王朝,為鎮壓被統治氏族的反抗和奴隸起義,鞏固其奴隸主統治政權,遂大封宗室貴戚功臣。“曹叔振鐸,周文王第六子,武王克商,封於曹。”所以,古定陶在兩周時期是曹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曹國歷代國君為顯示其經濟實力和政治權勢,將墓封土盡力加大,逐漸形成如此之高阜,即仿山。仿山現存碑刻,亦可作為此論之佐證。 仿山鄉
仿山墓群又是兩漢墓地,雖不見文獻記載,但從東山西南部斷壁觀察,已暴露多座兩漢的豎穴、石匣、磚室墓葬,並出土部分文物。有的墓自墓口至墓底,深足有五六米之多,可見規模較大。經調查,在菏澤地區不論是古代文化遺址還是古墓地,幾乎都有兩漢墓葬打入,這或許與依山傍水埋葬可造福後代的迷信習俗有關。時歷滄桑,至明清之際,仿山墓群之巔始修廟宇,立碑記事,如玉皇祠、百神閣、山門關帝廟等。據記載,殿閣“氣勢宏偉,飛雲畫棟”,有凌斗之象;“青黃丹朱,幾非人世得者”,甚為壯觀。當年,蒼松翠柏遮天蓋地,樓台殿閣隱於其間,默靜古樸,遊人不絕。道光五年《百神殿、玉皇閣暨諸廟群祠碑記》記載了當時的勝景:“吾陶地勢平衍,無崇巒峻岭,似茲高岡,凸凹深秀,陰翳文人學士,登臨眺矚,飲酒賦詩,仿山固一勝境也”。後因兵燹,殿閣失修,或倒塌,或拆毀,現存無幾;蒼松翠柏,砍伐淨盡;歷代碑刻,相繼破壞。建國後,人民政府制定有力措施,加強保護管理,並多方籌集資金對仿山墓群的古蹟進行修復和重建。1952年,恢復了仿山廟會。1999年,廟會上市人數、上市物品迅速增加,成為輻射河南安徽等省及臨近縣市聞名百里的大型廟會。目前,仿山墓群既是菏澤地區著名的物資集散地,也是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仿山鄉

位於定陶縣城北6公里,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魯西南地區著名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定陶縣誌》記載:“仿山在縣西北十二里,層阜隆然,古曹國葬地,積壤之高,仿佛如山,自曹叔振鐸至伯陽二十五代並祠焉。”公元前1046年,武王滅商,分封天下,遂封其弟叔振鐸於曹,建曹國,都陶丘。古曹國是西周首次分封的諸侯國之一。曹國自曹叔振鐸至伯陽25代君王死後皆葬於仿山,歷代國君不斷將墓地封高加大,逐漸形成高阜,仿佛如山,故稱仿山。公元前487年曹亡後,曹民懷念故國,便在仿山建造曹伯祠,供奉祭祀。曹伯祠屢圮屢建,延續不絕。唐宋以後,仿山陸續建造寺廟道觀,至明清時達到鼎盛,廟宇計有40餘座,形成規模宏大的風景寺廟園林。為開發利用仿山旅遊資源,定陶縣政府設立了仿山旅遊開發區,運用市場手段籌集資金,投資2.6億元進行開發建設。目前,投資3800的一期工程“陶都神苑”景區已建成,並對遊客開放。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後,仿山將成為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以儒商文化文化為靈魂,以田園水景為特徵,以范蠡文化園、五湖樂園、世外陶村、陶朱公商貿區、陶都神苑五大板塊為支撐。官堌堆位於仿山鄉姜樓村南,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堌堆高6米,長60米,寬48米,總面積近2900平方米。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此登基稱帝,故曰官堌堆,亦名受命壇、即位壇。
官堌堆文化內涵豐富,從發掘出土的石刀、石鐮、石針、陶器等文物考證,此堌堆為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新石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洪水茫茫,人類只得擇高台居住。大禹治水成功後,“九河既道,雷夏復澤,於是民得下丘居土”。該堌堆乃大禹治水前原始居民的居所。公元前202年2月,漢劉邦在楚漢相爭獲勝後,回師定陶,“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在官堌堆舉行登基大典,建立起延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戚姬寺位於縣城東北6.5公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戚姬,漢高祖劉邦之愛妃。劉邦即位後,封呂雉為皇后,劉盈為太子;封戚姬為貴妃,其子劉如意為趙王。後來劉邦感到太子劉盈性情懦弱,“不類己”,常想廢掉劉盈,立如意為太子。因此戚姬母子遭到呂后的嫉忌。劉邦死後,呂后便毒死了劉如意,又將戚姬的兩眼挖出,雙耳燒聾,四肢砍去,灌了啞藥,扔在廁所里,名之曰“人彘”(人豬的意思),將戚姬活活地折磨而死。漢文帝劉恆即位以後,剷除諸呂,於公元前179年在戚姬的故鄉修建寺院,以作紀念。寺院建築在高大的土堌堆上,環境僻靜,樹木參天,引來許多烏鴉來此築巢。每到傍晚,群鴉歸來,繞寺飛鳴,似為哀悼戚姬。梁王台位於縣城東北3公里,乃漢初梁王彭越的點將台。秦朝末年,昌邑(今屬巨野)人彭越曾在定陶、巨野、金鄉一帶聚眾起兵,反抗暴秦。他初事項羽,後歸劉邦。在反秦伐楚中,屢立奇功。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封他為梁王,建梁國,都定陶。劉邦稱帝後,怕有功王侯反叛,便大肆誅戮異姓王。呂后在害死韓信後不久,又誣彭越謀反,劉邦將他殺害,並夷滅三族。為了威懾其他王侯,劉邦下令將彭越的屍體剁成肉塊,煮成肉醬,讓諸王分食。 後人對彭越的這種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就在他的點將台上建殿立碑,以示悼念。梁王台周圍低洼潮濕,早晨遠望台上,白氣茫茫,似霧環繞,因有梁王被害,冤魂不散的傳說。項梁墓位於縣城東北2公里的堌堆劉莊村南。項梁,秦末戰爭中著名反秦將領,楚名將項燕之子,霸王項羽之叔父。項梁曾因殺人而避居吳中(今江蘇蘇州)。公元前209年,陳涉揭竿起義,項梁、項羽斬會稽(今浙江紹興)郡守,舉兵回響。項梁借楚將聲威,節制起義軍各部聯合反秦。他自號武信君,在定陶、東阿一帶屢破秦軍。由於連打勝仗,項梁開始驕傲輕敵,秦將章邯乘機來攻。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與秦軍大戰於定陶,兵敗身死,就地埋葬。左山寺位於馬集鎮郭莊村南300米處。據《山東通志》載:“山南即舊州治(左城),崗阜連屬。林木交映。”當年寺院高大宏偉,古樹參天,林木成蔭,風景宜人。春秋左丘明父葬於左山,後人有“前賢磊落在春秋,爽氣蔥蘢耀帝邱,太史已隨山木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