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雲鸞

仲雲鸞

仲雲鸞(1574-1661),原籍八寶(今寶應),明末清初江淮一帶的著名女詩人,有《保世樓集》一卷刻印行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仲雲鸞
  • 出生日期:1574 
  • 逝世日期: 1661 
  • 代表作品:《保世樓集》
相關介紹,人物簡介,出身,出嫁,作品,晚年,失傳之謎,

相關介紹

可惜由於該本印數絕少,傳播稀疏,幾致湮沒,今己鮮為人知;甚或以訛傳訛,誤將其夫潘叔暘的《匪莪室詩草》

人物簡介

d,易植在她的名下,如《歷代婦女著作考》、《寶應縣誌》等。其遠祖明齋公為元代醫學教授,依世傳嗣彥霖-恭-旺-蘭。仲蘭字惟馨,明英(宗)、憲(宗)時人,襲祖業入太醫院,歷院使加尚寶寺卿,通政使司右通政掌院事、中書舍人等職。傳嗣本,字與立,中弘治二年(1489)榜進士,後歷官刑部主事、廣西僉事、陝西副使、陝西按察使。傳嗣承嘉,即雲鸞之父,曾以歲貢生的資格官宿松(今屬安徽省安慶市)縣學教諭。雲鸞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十月廿二日(11.5),少在閨中時,即聰穎警慧,秉承庭訓,能詩善賦,工於書法,尤精大小楷。父母愛若掌上明珠,遲遲不肯輕易許人。後經人說合山陽潘氏子叔暢,承嘉夫妻方相對拊額喜曰:“吾得婿矣!”

出身

山陽潘氏亦是望族。叔嚦曾祖潘塤乃正德戊辰(1508)進士,官至都察院巡撫;祖潘採為郡廩生;父潘蔓曾任山東招遠知縣。叔嚦(1570-1633),字義若,號青羊,萬曆乙卯(1615)科舉人,先授臨淮教諭,後亦擢升山東招遠縣知縣。在任躬課稼,保境安民,治聲極佳。後因故忤某權貴,援例授馬龍州(在今雲南省境)知州。不久,以事罷歸,即卒。其為人“操履堅正,剛潔忠果,志懷冰雪,浩浩落落,不可一世”,能詩,所作“靈心道響,麗藻逸思”(喬可聘《匪莪室詩草·序》),有《匪莪室詩草》一卷行世。

出嫁

仲雲鸞何時嫁歸潘叔吻,方誌、家乘皆無明載。不過,據《山陽潘氏統宗譜》載其長子大壯生於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六月廿三日看來,極有可能是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冬,因年終嫁女乃淮揚一帶舊俗也。其時雲鸞芳齡二十,真不算小了。
雲鸞來歸潘門之際,叔暘還是諸生,家貧幾致不能自養。然而,雲鸞不嫌寒素,內外操勞,勤儉持家,悉心全力地輔佐叔腸攻書習文,終令叔暘於婚後二十餘年的壯歲還能得中舉人。及叔暘外出仕宦,家中諸事更悉數由雲鸞一手承攬。《潘氏宗譜》亟稱其“治家嚴肅,子婦而下莫不凜凜”,其教育子女之有方,操持家務之成矩當不難想見。

作品

歸為人婦的仲雲鸞雖然被瑣屑的家務擠占了許多吟詩作文的時間,但畢竟家學淵深,少年時即已打下紮實的功底,又嫁在潘門這樣的詩書人家,更加上淮安歷來人文薈萃,詩風常盛,種種條件促使了仲雲鸞的文才詩思得以充分發展。《保世樓集》所錄作品正是從其離開母家來歸淮上的《八寶別後寄妹》一詩起始的。一卷《保世樓集》確實展示了女詩人照人的才華。
《保世樓集》收詩凡二十七題三十四首,另附文一篇《崇禎戊寅冬祭祖父母同父母遷葬文》。前有高允奎、喬可聘、劉自竑分別作序,末有其幼子潘既濟所為跋。其詩編年排列,紀年最晚者為崇禎十四年(1641)所作的《辛巳上元大雪有感》。據《潘氏宗譜》載,雲鸞共“有詩數卷,藏於家”。按說自崇禎辛巳至其亡歿還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她的確還應有許多“老更成”的詩作,遺憾的是我們恐怕再也無緣讀到了。
綜觀現存的孤本《保世樓集》二十七題,其內容雖大多不外紀曆寫景,懷親贈戚,但因其自身的社會地位並不算高,故亦偶有誠摯的關心民瘼類的作品,殊足珍貴。其藝術成就則尤為可觀,時人或稱其“慈和靜正之氣蒸紙上”(高允奎序);或贊其“詩整而贍,竣而有體,思悠致遠而無靡靡之音,大都深乎性情之正”(劉自竑序);或譽為“清真婉逸,無半點塵俗,抒寫性靈,一字不肯拾人殘瀋”。“若草木自滋,雲霞自燦,不求工而自工焉”(喬可聘序)。這些序語雖不無誇飾成份,然其大要宏旨,倒也頗為切近。
淮安儒林一向很珍視仲氏的詩,歷朝府縣誌均著錄其集,丁晏編的《山陽詩征》曾選錄其中《八寶別後寄妹》、《冬夜宿五河》等八首,《山陽藝文志》也有選載。鑒於該集今已極難尋覓,因特於此二書所選之外,再移錄數首,以饗海內治明清文學史暨吾國女性文學史者:
一、初渡洪澤湖
久傳波濤險,心怯不敢渡。
一夕發清江,行盡洪澤路。
月迥黿吞影,天青山骨露。
誰雲行路難,喜釋吾心怖。
二、夏日喜雨
旱魃威何熾,禾苗槁色淒。
有心哀兆姓,無術叩雲霓。
水涸荷雖茂,心熏淚欲啼。
幸而甘雨至,宴賞喜分題。
三、丁卯南歸途中作
隨任辛勤二載余,愁眉怵惕未嘗舒。
年豐喜見民清洽,政肅須知夙弊除。
迫迫朝天心不歉,依依惜別步何徐。
蕭然歸去無長物,攜得原來數卷書。
四、辛巳初春流民遇雪
青黃不接苦無聊,況值紛紛雪盛飄。
既少衣裳身憚冷,又艱飲食腹常枵。
知非道上三公問,那遇河邊一母漂。
最是淒涼陰雨夜,幽憐滿路有誰招?

晚年

雲鸞晚年因叔暘卒前官階文林郎而得封孺人,又因家境漸裕,故得以安閒讀書。據喬可聘序稱,此際的雲鸞乃“博通經史,無書不讀。年望七手不釋卷。熟《通鑑紀事本末》一書,每論古今興亡成敗,世道剝復消長,人品邪正臧否,莫不悉中肯綮,語語堪作史論。”可惜這些“史論”式的語錄無一句傳存至今。

失傳之謎

為什麼雲鸞入清後的詩文俱皆失傳?筆者猜測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因為其子潘既濟亡歿於她之前(1651),因而當她亡歿以後,其散存的詩文再也無人肯出全力為其集帙刊刻;另一種可能則是因為其入清後所作大約諸多有忤時諱,其裔孫們懾於清初文字獄的厲害,故爾不敢為之刊刻,漸漸地自然就散佚了。這一推測絕非無根妄說,我們只消看一看其女於滿清入主中原時制絕命詞而後自縊這一剛烈行為(詳見《寶應縣誌》卷十五),即不難揣想乃母品格之一斑了。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更傾向於這後一種猜測。雲鸞歿於何時,《寶應縣誌》未載,僅雲“年九十一,乃卒”,亦不知其何所據而云然。檢《潘氏統宗譜》,雲鸞乃卒於清順治庚子(1660)十二月二日,“年八十七”。如此明確詳賅,自當為信說。不過,順治庚子之十二月二日,若按今日通行之西曆計算,則已是翌年的元月二日了。所以,嚴格地說來,仲雲鸞應當是卒於1661年。雲鸞為叔暘育女一,佚名,能詩,嫁御史喬可聘。子三:長子大壯,字正也,年二十即卒;次子中孚,字信也,年十八亦卒,皆無後;幼子既濟,字定也,號達庵,善詩,有《達庵初刻》一卷。今所倖存之《保世樓集》,即是與《匪莪室詩草》及《達庵初刻》之三集合刊。達庵傳嗣甚眾,嘉(慶)、遭(光)間著名詩論家潘德輿即其五世孫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