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遺址(仰韶村文化遺址)

仰韶村遺址

仰韶村文化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鎮仰韶村南部的緩坡台地上,北依韶山,東、西、南三面環水,距澠池縣城10公里,為5000至7000年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

民國十年(1921年),仰韶村遺址被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髮現,其文化被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村遺址先後進行了3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為中國社會發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仰韶村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鎮仰韶村南部的緩坡台地上
  • 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
  • 保護級別: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138
  • 所處年代:新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活動建設,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仰韶早期約為7000年,仰韶晚期約為5000年前,延續時間長達2000年之久。
仰韶村遺址遠眺仰韶村遺址遠眺
民國十年(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仰韶村遺址,並命名為仰韶文化。
民國十年(1921年)10月底-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初,由安特生和中國學者袁復禮等考古人員,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1次發掘,共開挖發掘點17處,獲得豐富的文物資料,證實了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存在著較為發達的新石器時代。
1931年,中國考古學家梁思永在安陽後崗第一次發現了商代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上下依次疊壓關係,確定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的早晚關係。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調查團夏鼐等專家學者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2次發掘,開挖深溝1道(2000×200厘米)和灰坑1個。
20世紀80年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澠池縣文化館聯合對仰韶村遺址進行第3次發掘,開挖探方4個、探溝4條,發掘面積共200餘平方米。

遺址特點

仰韶村遺址由北而南,地勢由高向低,呈緩坡狀。遺址長約900米,寬約300米,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5米。由於被發源於韶山的兩條自然沖溝不斷下切,在遺址兩邊形成了東西兩條深溝。這2條溝在遺址南部相交,匯成小寨溝向下直達南部的澗河,使遺址成半島狀。2條溝從兩側到溝底,形成了喬、灌、草結合的自然立體形生態植被地貌。在半島形狀的遺址地面,由於坡度較大,當地農民將耕地修成梯田耕種。在梯田的地堰斷面,留下了很多裸露在外的文化層斷面。
遺址文化層遺址文化層

文物遺存

民國十年(1921年)開始,考古人員在仰韶村遺址發掘發現墓葬19座,房基4處,窖穴41個,出土一批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其中有仰韶紅底黑彩、深紅彩的罐、碗,小口尖底紅陶瓶,灰褐夾沙陶鼎等典型的仰韶時期器物,還發現有龍山式的磨光黑陶、壓印方格紋灰陶、籃紋陶、灰繩紋鬲、帶流陶杯等龍山文化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出土用於農業耕作的有石、鏟、刀、錛、鑿;用於狩獵的有石鏃、骨鏃、彈丸;用於紡織和縫紉的有紡輪、骨錐和骨針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紅陶為主,灰褐陶次之。器物種類有陶鼎、缽、盆、罐、壺、碗、瓮,以及汲水盛水工具小口尖底瓶等。在紅陶器物表面或口沿,繪有精美花紋圖案,故稱“彩陶”。花紋圖案有弧邊三角紋、寬頻紋、網狀紋、菱形紋、圓點紋以及相互摻和的幾何形紋等。
泥紅陶泥紅陶

研究價值

仰韶村遺址為中國社會發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仰韶村遺址的考古發掘,揭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史上的新紀元,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篇章中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為後來發現並被命名的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奠定了規範化基礎,起到了先河作用。仰韶村遺址發現後,在黃河流域陸續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有200餘處。仰韶村文化東起豫東,西至甘肅、青海,北到河套內蒙古長城一線,南抵江漢,中心地區在豫西、晉南、陝東一帶。出土的豐富實物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保護措施

民國十年(1921年),仰韶村遺址得到當地民眾的自覺保護,先後成立文物保護小組,制定保護公約。
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後,澠池縣人民政府為了保護遺址,在其上游實施了植被保護,在下游的兩溝相交處修建了水庫大壩,控制了其2條深溝的繼續下切。
1992年後,澠池縣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採取措施,根治仰韶村遺址斷壁上裸露在外的灰坑、窯藏、房基、文化層的水土流失。
1993年5月,澠池縣召開仰韶村遺址保護規劃研討會,與會的中外地質學家、考古專家對仰韶村遺址的保護作了規劃,劃定了重點保護範圍。
1998年3月,仰韶村遺址斷壁保護房建成。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仰韶村遺址位於韶山南麓,因抬頭可見韶山而得名。
仰韶文化區系類型與年代分期表仰韶文化區系類型與年代分期表
仰韶文化
仰韶村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文化時期,原始農業已獲得一定的發展,成為當時的重要經濟生產部門和生活來源,漁獵和採集已成為一種輔助性的生產活動。由於農業的發展,人們已經過著穩定的定居生活,農業村落普遍建立並有所發展。由於農業的發展,也推動著養畜和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社會經濟出現早期的繁榮,精神文明也得到一定的提高,社會財富也得到一定的積累。從埋葬制度的變化來看,當時的氏族制度,也開始發生變革。
仰韶文化可以大致劃分為早中晚3期,前後延續了約2000年。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陝西、山西3個省,內蒙古、甘肅、青海、河北、湖北甚至四川等臨近中原的省區也有分布。
龍山文化
不同地區的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大致都演變成了龍山文化,而龍山文化則是夏商文明或者說華夏文明形成的基礎。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的廟底溝時代,中國相互作用圈裡面的幾個文化,都已經走上了社會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各個文化圈的交往越來越緊密,文化越來越趨同,另一方面社會卻越來越分化,越來越分層。龍山文化是在不斷的文化互動作用中慢慢產生的。

活動建設

1921年,安特生首先開始系統研究仰韶文化,於1923年出版《中國早期的文化》。之後,許多專家學者或進行專題研究或進行綜合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仰韶文化博物館仰韶文化博物館
1985年11月,河南省考古學會、澠池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在澠池縣召開仰韶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將學者提交的56篇論文彙編成《論仰韶文化》出版。
1989年,北大教授嚴文明將其20餘年撰寫研究論文結集成《仰韶文化研究》出版。
2009年,澠池縣人民政府先後在北京、鄭州、南寧舉辦仰韶文化宣傳活動。
2010年,在瑞典舉辦仰韶文化交流展,拉開了仰韶文化走向世界的序幕。之後,在法國巴黎、英國倫敦、韓國釜山和安東,以圖片和仰韶彩陶複製品形式展示仰韶文化。
2011年,為紀念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三門峽學者主編出版了《三門峽仰韶文化研究》論文集;同年11月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門峽市人民政府、澠池縣人民政府承辦的仰韶文化發現90周年紀念大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仰韶文化的發祥地――河南省澠池縣隆重開幕;同年11月7日,澠池縣依託仰韶村遺址建成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仰韶文化博物館,完整系統地展示仰韶文化發現以來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仰韶文化的類型分布和仰韶時期的生產生活方式、科技文化藝術成就,突出和強化了仰韶村遺址在中國考古學領域的地位。
2014年,在台北舉行仰韶文化寶島行暨“黃河三門峽·美麗天鵝城”印象展,全面介紹了仰韶文化的發現和歷史意義。
2015年9月,仰韶文化博物館成功通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驗收批覆。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鎮仰韶村南部的緩坡台地上,中心遺址區位於東經34°48′37.9″,北緯111°46′38.4″。
仰韶村遺址
交通路線
三門峽市——連霍高速——新華北路——韶州路——仰韶村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