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九公里的仰韶村。1921年在遺址區發現畫有紅黑色花紋的彩陶和磨光石器。考古界認定,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五六千年。遺址三面臨水,北靠大山,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達4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石鋤、紡輪、骨錐、骨針以及缽、盆、碗、罐等陶器,器物表面大都施有彩繪圖案。素底為紅棕者多塗黑色或暗紫色紋飾,黃褐色或紅底加白色彩衣者,多塗紅或黑色紋飾,器內時有幾何條紋。這些彩繪成為判別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徵。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廣,延續時間長,按差異性又可分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後崗類型、大司空類型、西王村類型、大河村類型和馬家窯類型。1961年國務院公布仰韶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仰韶遺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
- 年代分布: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 面積:約30萬平方米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簡 介,發現,命名,成果,意 義,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澠池縣。
年 代: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
發掘年代: 1921年。
簡 介
仰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因為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故將其命名為"仰韶文化"。後來在東起豫東平原,西至青海、甘肅,南達漢水流域,北至內蒙古草原的廣大地區,陸續又發現這種類型的文化遺址1000餘處。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遺物。仰韶遺址中發現的陶器多為紅棕色素底,並塗有黑色或暗紫色紋飾,這些彩繪成為仰韶文化區別於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徵。此外,遺址中還發現有冶煉銅器的遺蹟。 仰韶文化地域分布廣,延續時間長,按照各地之間的差異又可分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後崗類型、大司空類型、西王村類型、大河村類型和馬家窯類型。
發現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位於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發現這個遺址,總面積近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最厚達4米。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發掘,發現這裡有四層文化層相疊壓,自下而上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中期。
命名
由於以彩繪陶器為特徵的文化現象首先在仰韶村現,故命名為“仰韶文化”,從而使仰韶村遺址聞名中外。1961年3月國務院將仰韶文化遺址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位。
成果
1994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中國和美、英、日等國的考古專家進行國際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發現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數十斤5000年前的米,說明中國農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
意 義
仰韶遺址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也是中國最早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它的發現為人們揭示出中國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黃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洛陽城西75公里處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面積3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4米,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遺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即以1921年首先於此處發現而得名。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發掘。發掘仰韶及同類遺址所獲得的豐富資料,為研究仰韶文化的性質、類型和分期打下了基礎。仰韶文化分布於黃河中游,以河南、山西、陝西為中心,時代距今約六七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