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期,太原市河西義井發現一處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遺址,其範圍之廣、出土文物之多,一向為考古學家所重視,義井遺址現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義井遺址
- 時期:仰韶文化晚期
- 發現時間:1953年
- 挖掘時間:1956年
追溯歷史,考古發掘,出土文物,
追溯歷史
新石器時代約起始於1萬年前,是原始社會氏族制由盛到衰的一個歷史階段,其文化內涵有早期新石器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和晚期龍山文化。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徵有4點:第一,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學會了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結束了以捕獲獵物和採集果實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時代,把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二,開始使用磨製石器,人類將石料打製成一定形狀,然後在砥石上加沙蘸水研磨,使其平滑光整、刃部鋒利,經過鑽孔裝上木柄,使用起來方便省力,生產勞動的效率大為提高;第三,製作和使用陶質器具,製成各種燒煮食物的用具、汲水器、儲盛器以及鐵刀、紡輪等生產工具,加強了定居生活穩定性;第四,初步掌握了原始紡織技能,用紡輪將野生植物的纖維捻成細線織成麻布,一改以往那種“樹葉遮體、獸皮禦寒”的狀況。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等地區,當時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飼養家畜,兼營採集、狩獵和捕魚。仰韶文化的初期和中期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晚期則是母系氏族的衰落時期,並逐步向一夫一妻的父系氏族社會過渡。
考古發掘
義井文化遺址屬於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遺址,發現於1953年,局布發掘於1956年。遺址西高東低,呈階梯形狀,東西寬約1公里,南北長約1.5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遺址東臨義井村,西靠黃坡舊村,南面為黃坡溝沙河,北面為溝壑臨近黃坡烈士陵園。
出土文物
義井文化遺址的文化層厚0.15米至3米,出土文物很是豐富,有窯穴、墓葬、生活用具、裝飾品、樂器以及燒制陶器的窯址,考古學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晚期遺址,距今約4000年至5000年。這裡先後發現的3個窯穴都呈圓形,口小底大,裡面充填著灰土、陶片、石器等物品,是人們貯藏東西的倉庫;被發現的墓葬中有一個裝在陶罐中的兒童骨架,是當時人死以後“瓮棺葬”的實例;陶窯遺址3處,雖已殘缺不全,但密壁仍異常堅固,窯中填滿了褐土,內有藍紋和素麵的灰、紅陶片以及燒陶煉渣;出土的生產工具以石制為主,有刀、斧、錘、杵、紡輪及骨制的針、錐、箭頭,其功能用途在農業、紡織、縫紉等方面;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有罐、缽、碗、盆、鬲等,顏色分別為黑、紅、灰、淺灰、紅褐,表面飾有不同花紋,還發掘陶環等裝飾品和豬、羊、牛、鹿的骨骼和牙齒,還有一件直徑為4.5厘米三孔球形陶塤,這件樂器能吹奏出3種聲音。
20世紀70年代,義井文化遺址附近的南堰、北堰、義井等村莊大搞“田園文化”建設,使文化遺址受到較大損毀。其時又發現了人類住房遺址,為圓形淺土坑,直徑5米左右,房基較堅硬,內有灶穴、石斧、石球、陶罐、獸骨等出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