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清雍正二年(1724年),仰化隸屬邳州市。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屬徐州府。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大革命,成立民國政府,廢道尹制,宿遷直屬江蘇省政府,後又設專員區,宿遷屬淮陰專鄉,鄉隨宿屬。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宿城淪陷,共產黨軍隊在各地開展游擊戰爭,仰化屬抗日游擊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本縣運河東岸成立宿遷縣,屬中華第六分區,仰化集西頭屬宿遷縣第二區,石范以東屬泗陽縣第五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秋,仰化集劃為泗陽縣程道口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劃為宿遷第二區,當年秋天,成立運河特區(縣級),下設順河、大興、程道、陳圩、古城五組,仰化雙河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原雙河區撤銷,南部鄉劃為澗河區,北部鄉村劃為丁嘴區,仍屬宿遷縣管轄,至抗日戰爭勝利及地方解放後,仰化仍屬澗河區。
1949年,丁嘴、大興、澗河三區合併為大興區,仰化屬大興區,是年秋,撤運河特區,程道、陳圩、古城三組,劃為
泗陽縣,大興、雙河劃為宿遷縣,同時原雙河區西部鄉村劃為澗河區(今
仰化鎮澗河村)東部仍為
雙河區,仰化屬澗河區。
1952年冬,從大興區域內增設仰化區。
1957年,撤區並鄉時,由仰化、復隆等鄉和劉澗、守先的部分村莊組成仰化鄉。
1958年,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仰化鄉改稱仰化人民公社,下轄村稱大隊,村下轄小組稱生產隊。
1983年,恢復鄉村制,稱仰化鄉。
2000年,撤鄉建鎮,稱仰化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2年,下轄仰化、馬棚、同義、復隆、郭圩、卜圩、建新、孟灣、解閘、澗河、保祥、劉澗、新橋13個大隊和仰化農科站。
1983年,大隊改村,生產隊改稱村(居)民小組。
2001年後,行政村居整合,至2018年末下轄2個居民社區和7個行政村。
2019年11月,撤銷解閘村建制,併入澗河村。
2020年10月,村級行政區劃調整,8個社區(村)撤併整合為5個社區(村),撤併率37.50%。具體為:撤銷澗河社區村、保祥村,合併設立澗河村;撤銷新橋社區、劉澗村,合併設立永興社區;撤銷同義村、復隆村,合併設立新的復隆村。行政區劃調整後,仰化鎮轄2個社區、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仰化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10月,仰化鎮下轄2個居民社區和3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仰化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土壤
仰化鎮境內土壤類型主要為沙鹼土和淤土。
水文
仰化鎮境內有澗河穿境而過,中運河、六塘河擦境而去。
人口
截至2017年末,仰化鎮戶籍人口為3.38萬人,主要民族為漢族。
截至2018年末,仰化鎮戶籍人口為34072人。
序號 | 居民社區\行政村 | 組數 | 戶數 | 人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資料:(表中數據數字截至2017年,澗河村是原澗河村和原解閘村數據相加而來。) |
經濟
綜述
2017年,仰化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38萬元,固定資產投資7.7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13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5500元。實現工業銷售9.47億元,利稅2195萬元。
第一產業
2017年,仰化鎮耕地3.7萬畝,其中優質稻麥2萬餘畝,主導產業淺水藕種植面積11280畝,瓜蔞標準化示範基地500畝,其他蔬菜面積1740畝,林地面積2000畝,水產養殖1500畝。已建成糧食家庭農場集群服務中心和蓮藕家庭農場服務中心,為80家
農民專業合作社,38家家庭農場,50餘戶種植大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涉及稻麥、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服務等產業領域;建立了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範片、淺水藕生態農業示範園、瓜蔞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特種水產(水蛭)養殖示範基地。
第二產業
2017年,仰化鎮實現工業銷售收入9.47億元,
工業增加值1.91億元,利稅2195萬元,完成工業開票銷售收入2.2億元,完成稅收入庫收入1464.17萬元。全年共引進各類項目14個,實際到位資金3.06億元,引進固定資產投資500萬元以上開工項目4個,新增規模企業3家。年內,仰化鎮新建盤活廠房2.35萬平方米,完成單體設備投資100萬元以上項目6個;實現鄉鎮工業開票收入1.5億元,工業入庫稅收1012萬元;打造村級全民創業點2個;新增“三來一加”企業20家,實現訂單業務收入1.15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仰化鎮境內有學校3所,在職教師155人,在校學生2551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仰化鎮境內有衛生院1家,村級衛生室9個。
環境治理
2017年,仰化鎮共拆除廢棄設施及亂搭亂建2200餘處,整治店外店和占道經營現象220處,清理亂堆亂放2300餘處,新栽植綠化樹木350棵,新擴綠地面積0.4公頃,劃定車位250處,新添置標準垃圾桶550個,小型垃圾收集小桶6000個,建成村級公廁10座、鎮級二級標準公廁2座,建成日處理廢水1000噸污水處理廠1座,實施牆體塗白4萬平方米,改造門頭招牌350處。對文體廣場進行土地平整、廣場綠化、道路鋪設、籃球場建設等,成為供市民健身娛樂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施村莊道路硬化20公里,改造鎮區1080米幸福路道路(硬化、黑色化、人行道雨污分流、綠化、亮化),鎮區建成污水主管網5.8公里,支管網6.1公里。組織對村莊河道和河塘整治165處,鎮區繪製創文文化牆800平方米,沿線道路實施樹木塗白5200棵。全鎮152名保潔員,全年轉運生活垃圾4500噸,組保結、村收集、鎮轉運的農村生活垃圾轉運體系已全面建成。
交通運輸
仰化鎮境內沒有國省道經過,有二級公路曉仰線過境。航運河流
中運河在鎮區南部穿境而過。
歷史文化
地名溯源
仰化古稱安善圩。有東圩、西、南、北圩之說,圩內為安善集。追溯仰化鎮的歷史,原系倉基湖西岸的一個湖嘴子,早有漁民在倉基湖捕魚,以此避風、生息,故有“日曬千條網,夜燃萬盞燈”的傳說。隨著漁業的發展,生意茂盛,商人擺灘設點,人煙聚集、市貿經營逐漸繁榮。古有詹姓在此開槽頭店,明萬曆年間,宿遷縣知縣
俞文偉準予在倉基湖西岸創建永興集,隸屬淮安府邳州,清鹹豐十年(1860年)永興集在四周築圩,其中有東、南、西三門,門上分別題詞,東門曰:紫氣遙臨,西門曰:瑞映馬陵,南門曰:襟黃帶運。又傳乾隆下江南乘舟經過永興集,見兩岸百姓夾河歡呼,便口占一絕:“老幼數無萬,都為仰化人,斯之未能信,慚愧頌聲頻。”又傳乾隆曰:“河岸百姓,皆為仰化民”之說。從此永興集改為仰化鎮,一直沿襲至今,故當地文化人有“大路朝天——仰化”之說也。
逢集
仰化鎮在農曆一、三、六、八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