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人居住的總體特點是“聚族而居”,仫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
基本介紹
簡介,特色,
簡介
仫佬人居住的總體特點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住在一個村子裡,如果一個村的居民雖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須分段居住,相互不混雜。例如謝村居民,雖全姓謝,但遠祖卻是三個人(民間俗稱三大戶),因而,三大戶的子孫將該村分為上、中、下三段,界限分明。
仫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仫佬族的村落多為背靠石山,面臨田垌,村後的石山大都封山育林,村邊有一些古樹,點綴著鄉村的風景。仫佬族的每個村落以每村60戶以上的居多,村與村之間的距離多在三、五里以內。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每村都築有高兩層樓的炮樓,這些圍牆和閘門如今仍可看到遺痕。
仫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牆基以火磚砌成。火磚砌基,泥磚砌牆,棟樑、桁椽等都用木料製作,屋頂蓋瓦片。屋內有樓一層,但不住人,作為穀倉或雜物房,人大多居於地面。房屋的建築形式多為一排三間,正屋的正面大都留有天井;房屋地基如果寬敞的,還有一座一排一至三間的下座(即下屋)。
特色
在羅城縣四把鎮,還保留著部分仫佬族的民居。
獨家獨院,有門樓,有圍牆,中隔天井,很明顯,這是借鑑漢族民宅的建築特點,但細緻觀察,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仫佬族本身的特色。
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正南正北”。各家各戶的門樓與正屋,朝向不一致。這是由於仫佬先人迷信風水,認為某年建屋某向吉利,門樓就朝這個方向建。
再一個特點就是“戶戶相連”。雖是獨家獨院,但戶與戶之間都有側門相通,出正屋後門,就是後鄰家的天井,除有巷道相隔或獨立建房者外,全屯數十戶,幾乎可以串通無阻。這一方面是為了方便鄰里平日交往,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舊社會兵災匪禍頻繁,打家劫舍的事時有發生,家家有門相通,便於走避和互相救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仫佬人團結互助、鄰里和睦的優良品質。
仫佬族的民居,多是火磚牆、青瓦面,很少用泥坯、乾打壘,茅草房更鮮見。這與仫佬山鄉盛產煤炭有關,這些火磚,用煤矸石粉摻和白泥燒制,煤矸石有一千多大卡的熱量,燒制過程中自燃,燒出的磚硬度大、結實耐用,仫佬人發明的“特大”火磚,一塊頂普通的火磚五六塊,砌起牆來省工、省料、省錢、省時,十分堅固。
仫佬民居多以石灰抹牆,內壁下方,以煤灰批盪一米多高,刻上磚紋。內壁上方和大門上壁,順勢均衡地繪上花鳥魚蟲麒麟龍鳳,寫上幾首唐詩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