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孟子提出的正確理解《詩》義的一種方法原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說《詩》者應在對某一詩篇做全面通貫分析的基礎上來正確理解詩作者的意圖。孟子提出的正確理解《詩》義的一種方法原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以意逆志
  • 提出者孟子
《孟子·萬章上》云:“故說《》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這是針對當時從春秋以來的“賦詩言志”中廣泛存在著拘泥於個別文辭的表面含義,由望文生義到斷章取義現象而言的。對孟子這一論斷,歷代理解上各有不同。漢人趙岐的《孟子註疏》說:“志,詩人所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對“意”與“志”做這樣區分後,趙岐對“以意逆志”的解釋是:“人情不遠,以已之意,逆詩人之意,是謂得其實矣。”按《說文》釋“逆”為“迎”。《周禮·地官·鄉師》鄭注釋“逆”為“猶鉤考也”。如趙岐之說,即“說《詩》者”只需以“己意”去“迎詩人之意”,用不著再去“鉤考”“詩人之志”。“說《詩》者”為今人,而作《詩》者為古人,今人以己意“逆”古人之“志”,必然人言人殊,以今代古,形成“《詩》無定解”的現象。而這恰恰是孟子所反對的。聯繫孟子關於“知人論世”的主張看,孟子認為“說《詩》者”應了解詩人所處之“世”(即整個“時代背景”)才能“知人”,只有在“知人”的基礎上才能了解其“意”,進而方能“逆”其“志”。清人焦循的《孟子正義》引顧鎮的《虞車學詩·以意逆志說》中云:“今不問其世為何世,人為何人,而徒吟喔上下,去來推之,則其所逆,乃在文辭而非志也。”對“以意逆志”之“意”的理解,從趙岐之說提出後,多為後人沿襲,宋儒多持趙說。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註》將以意逆志釋為“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本意”,依然沿用趙說,如依孟子原意當為“論世”以“知人”,由“知人”而知“意”,然後,再以此“意”去“逆志”。此說為孟子文藝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對後世有相當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