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勒鎮

以勒鎮

以勒鎮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在鎮雄縣東北部,國土面積175平方千米,為雲南省昭通捲菸廠的優質烤菸供應基地。

境內具有豐富的林產資源和礦產資源,擁有用材林和經濟林40854畝;轄區內以保村蘊藏著豐富的硫鐵礦,生產出的硫磺是享譽全國的免檢產品。同時,境內還盛產滇東北著名的天麻,竹蓀等名貴中藥材,苦丁茶、蠶桑正逐漸發展壯大成又一新興亮點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以勒鎮
  • 別名:沂奶(彝語)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
  • 下轄地區:木城村,火草村,廟埂村
  • 政府駐地:以勒鎮以勒村
  • 電話區號:0870
  • 郵政區碼:657216
  • 地理位置:鎮雄縣東北部
  • 面積:175平方千米 
  • 人口:75903人(2017年)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南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葡萄泉,金鐘山等
  • 機場:畢節飛雄機場
  • 火車站:鎮雄站(在建)
  • 車牌代碼:雲C
概述,鄉鎮介紹,規模,發展重點,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上學情況,教育目標,旅遊資源,以勒賦碑,葡萄泉,金鐘山,四烈士墓,“三農”難題,簡介,勾通與融合,充電與壯大,感召與凝聚,糧煙生產取得突破,發展環境得到改善,試點示範取得成效,農民素質明顯提高,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以勒火車站,

概述

以勒鎮是昭通市鎮雄縣28個鄉鎮之一。位於縣境東北部,政府駐地距縣城54公里,交通方便,東鄰坡頭、母享,南接林口,西連果珠,北抵大灣、花朗,並與毗縣威信的石坎、水田接壤,是東半縣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有“旱碼頭”之稱。
以勒鎮地理位置

鄉鎮介紹

規模

以勒鎮全鎮轄10個村263個村民小組,現有戶數14279戶,常住人口75903人(2017年)。全鎮國土面積175平方千米,海拔850至1800米,駐地海拔1570米,年平均氣溫11.3℃,年降雨量80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洋芋、稻穀等作物。全鎮農民收入以烤菸和勞務輸出收入為主,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993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79.8元。
以勒鎮以勒鎮

發展重點

全鎮幹群關係融洽,社會治安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今後全鎮的發展重點主要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縣委“三個三分之一”的戰略目標,緊扣1箇中心,即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抓住兩條主線,即發展與穩定;把握三個關鍵,即控制人口增長與提高人口素質、調整最佳化農業和經濟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突出四個重點,即內外經濟拉動、構建產業體系、加快以勒建設、壯大特色經濟;建設五大基地,即商品糧種植基地、烤菸品牌強勢基地、畜牧特產開發基地、市場批發後勁基地、林果特產開發基地;培育六大產業,即綠色產品、木料粗深加工、運輸建築、餐飲服務、商貿交易、勞務輸出;強化七大建設,即平安以勒、文明集鎮、生態環境、幹部隊伍、村級組織、民主法制、黨風廉政。
2007年,我們工作要做到 “四個點”、“一個面”,即突出重點,就是突出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重點;突破難點,就是中心集鎮的管理與開發;再現亮點,就是再現烤菸大鎮風貌、打創優菸品牌;鞏固零點,就是對私挖濫采的小煤窯鞏固好零點管理;推進全面,就是推進平安以勒、扶貧開發、糧食生產、招商引資、勞務開發及其它各項工作目標的全面實現。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鎮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579元。

農村經濟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87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102.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1.55%;畜牧業收入2499.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5.32%;林業收入16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66%;外出勞務收入1934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1603元,人均純收入1079.8元。2006年底全鎮共擁有汽車68輛,拖拉機13輛,機車766輛。全鎮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林業等,主要銷售於縣內外,2006年種植產業銷售總收入2050.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1.6%。
以勒鎮以勒鎮

特色產業

烤菸一直是以勒鎮的“重頭戲”和支柱產業,為了抓好這一“興煙強鎮”支柱,黨委政府進一步提出“壯大烤菸產業支柱,打造以勒烤菸品牌”的響亮口號。抓住承辦省市優質樣板煙的機遇,在縣委、政府的領導、關心和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狠抓落實,生產到收購各個環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鑄就了以勒烤菸歷史上的輝煌,獲得生產、收購雙第一,被縣政府評為鎮雄縣2006年烤菸生產、收購“先進集體”,奪得2006年全縣烤菸生產收購的桂冠
以勒鎮以勒鎮
全鎮種植面積實際量測19085畝,占縣下達任務17030畝的112%,完成收購數量324.83萬斤,占縣下達指令性任務306萬斤的106.15%,菸農收入1565.66萬元,戶均純收入4225元,種煙大戶中有的收入高達3.8萬元,人均純收入845元,實現斤煙均價4.82元。努力把烤菸產品建成惠及千家萬戶的產品,做大做強,形成支柱產業,在名特優上著力打造,形成精品,樹立自己的形象品牌,帶動各項經濟的發展又快又好。
在大力開發勞動力資源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勞動經濟,找準思路,採用“政府組織,老闆牽引,民眾自發”的方式,使豐富的勞力向雄厚的“財力”轉變。已輸出務工人員8500餘人,比上一年增長17.3%,務工收入達2552萬元,比上年增長35.6%,讓務工人員,帶動家鄉經濟的發展,務工取得明顯成效。
同時在加大人口控制力度上,認真分析,精心研究各項指標體系,全面實施計畫生育獎、優、免、補政策,採取措施,一如既往地抓落實,使人口增長得到了有效控制。

文化教育

上學情況

全鎮共有健康適齡兒童8791人,已入學8741人,入學率99.4%;三類殘疾兒童24人,已入學19人,入學率79.2%;健康適齡少年4894人,國中階段在校學生4654人,毛入學率95.1%;三類殘疾少年22人,已入學14人,入學率63.6%;15周歲人口1500人,國小完學數1491人,完學率99.4%;17周歲人口1510人,國中完學數1225人,完學率81.1%。青壯年人口35868人,文盲半文盲671人,非文盲率98.1℅;
以勒鎮以勒鎮
全鎮共有2所初級中學;20 所完全國小,現有國中在校生4487人,分設44班,國小在校生9940人,分設194班;國小校園占地面積11225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11.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2260平方米,生均面積2.2平方米;國中校園占地面積61657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13.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3872平方米,生均面積3.1平方米;中學教職員工185人,國小教職員工370人,其中國中專任教師180人,國小專任教師293人。

教育目標

我鎮於1998年實現普及六年義務教育目標,2006年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通過評估驗收。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指導下,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堅持依法治教,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切實加強領導,精心部署,把“兩基”作為全鎮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落實。以“控輟保學”為重點,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按要求兌現“免補”經費,“兩基”工作順利實施,達到評估驗收標準。

旅遊資源

以勒賦碑

1998年元旦立於以勒村三洞橋橋旁,作者,塗雲貴,書法,劉琨。原文如下:揮文筆山大毫,酹葡萄泉當歌;翔青龍於凌空,驅白虎而馳地;金鐘山下一鎮平安,水口寺鎖二水廻環;山外松竹參差隱小徑,壩內蜂蝶蹁躚菜花黃;挽交通樞紐,迎黔蜀商人;蘇杭貨物盈鬧市,天府錦緞懸店前;三春楊柳舞依依,九夏荷蓋立婷婷;金秋四圍飄香稻,嚴冬寒梅映白雪;兩山蜿蜒,回顧寶地;四門開關,虎踞龍盤;山水毓秀兮人傑地靈,金鐘長鳴兮盛世太平。
以勒鎮以勒鎮

葡萄泉

葡萄泉,俗名,冒砂井。位於以勒集鎮所在地以勒村,是個稻穀飄香的壩子。壩內有很多井泉水,泉水隨砂翻滾而出,清澈見底,具有夏涼寒溫之特點,甘美味好。不管何時,只要到井邊,井內就會有迎接客人似的一串串葡萄狀的氣泡,從井底由小到大直往水面冒出,是全村百姓的主要食用水。葡萄泉主要以老街下面的“葡萄三眼”而最出名。以勒,彝語讀“沂奶”,意即泉水清涼甘美的地方,其命名也因葡萄泉而得。

金鐘山

坐落在以勒集鎮內東面,高離地面不足百米,整個山狀似金鐘撲地一樣,故取名為金鐘山。集鎮內的金鐘路也因此而命名。

四烈士墓

中國人民解放軍128團部隊於1950年5月在以勒壩子繳匪時,在麻地溝戰鬥中因追剿逃散的頑匪時,不幸遭到伏擊,壯烈犧牲4人,分別葬在以勒村河邊1所、新田1所、水口2所。1990年,以勒鎮人民政府為紀念革命先烈,讓其英明時代相傳,千秋永頌,成為以勒鎮革命傳統教育的示範基地,將另兩所移到水口的2所處一起合成了一墓。據考,4烈士沒留下姓名。立碑時間1990年12月1日。對聯,先烈精神千秋頌,英雄浩氣萬古存。橫聯,英名垂千古。

“三農”難題

簡介

自市、縣兩級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進駐鎮雄縣以勒鎮各村開展工作以來,該鎮採取溝通與融合、充電與壯大、感召與凝聚等措施,有力地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效地破解了“三農”難題,在農業農村各項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以勒鎮以勒鎮

勾通與融合

以勒鎮黨委切實加強領導,為新農村工作隊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後勤保障和制度保障。鎮成立工作隊辦公室,村成立指導員辦公室,建立和完善了指導員民情調研製度、跟蹤管理制度、學習匯報制度、請銷假制度、考核獎勵制度等規章制度,明確要求工作隊長參加黨委班子會議,指導員參加村“兩委”會議,共同商計有關要事。指導員需要匯報工作和返回各村,黨委都做到派車接送,市農業局的蔡德武同志要回昭通探親,黨委也安排車輛送他回去,使其原單位放心,妻子兒女安心,自己工作熱心。
隊長王朝忠,經常用自己的私車下村入寨,了解各村指導員工作情況,與指導員一起到農戶、下地塊調查村情民意,研究工作方案。通過這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工作隊在短短的時間內,明確了工作目標,確立了一個3+2+x的指導員工作思路,為紮實有效地開展指導工作奠定了基礎。

充電與壯大

一是加強學習。鎮黨委與工作隊定期組織駐村指導員學習政策法規、政治理論和中央、省委有關“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檔案精神,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努力提高駐村指導的工作水平。二是強化管理。10個村駐村指導員堅持吃住在村,工作到戶,建立了工作日誌,實行考勤記錄,嚴格請銷假制度,確保指導員每月在村工作時間20天以上。縣檢察院派駐毛壩村的駐村指導員高兵同志,老父親患病臥床不起,自己卻堅持一如既往地駐村工作。市農業局派駐以勒村的蔡德武同志至今也才回到昭通探親一次,平時長期堅守在崗位,使人十分感動。三是嚴格要求。堅持做到駐村指導員每月向黨委和工作隊匯報一次工作情況、工作隊辦公室每月收集一次情況、上報一次工作總結、鎮黨委書記和工作隊長每月交流一次工作情況的“四個一”活動;駐村指導員堅持天天寫日記、適時寫讀書筆記、月月寫小結、半年寫一篇心得體會和一年寫一篇調研報告的“五個寫”的活動,使整個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蔡德武同志在駐村工作中,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調查研究,寫出了10000多字的《微耕機代替人挖牛犁的落後生產力的調查報告》和《以勒村如何加強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調查報告》,引起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感召與凝聚

鎮黨委組織新農村工作隊及政府幹部職工充分利用多種形式,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宣傳力度,做到村上有專欄、路邊有標語、廣播有聲音、電視有圖像、網路有文章、進展有簡報,使新農村建設家喻戶曉,成人皆知。切實做到了內容上豐富、形式上生動、效果上明顯。鎮黨委在《以勒信息網》上開闢了專欄,工作隊辦公室定期編髮《簡報》,各村定期更換專欄,書寫標語,同時省市縣新聞媒體網站採用以勒鎮新農村信息稿件57篇。從而充分調動了民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不斷增加吸引力和感召力。

糧煙生產取得突破

鎮黨委與新農村工作隊密切配合,組織幹部職工深入生產前線,到田間地塊實地指導農民進行科技生產,想方設法幫助農戶搞好春耕備耕,及時調運化肥方便民眾;鎮村幹部和駐村指導員與貧困民眾結對幫扶,為農民搞好春耕生產想辦法,出點子,指導員蔡德武同志憑藉自己的農機專業為農戶修理微耕機,解決了農戶春耕後顧之憂。全鎮共完成了玉米單株密植定向移栽34800畝、地膜覆蓋15000多畝,建立了科技示範長廊1個,糧食豐收樣板2500畝。糧食生產形勢喜人,豐收已成定局。
鎮村幹部和駐村指導員放棄星期天和節假日,在田間地塊里度過黃金周,與民眾並肩作戰、協調配合,牽電線、拉管子、找水泵,組織菸農抽水、背水、挑水,集塘屯水,頂烈日、冒酷暑、灑熱汗,指導菸農嚴格移栽程式,先澆“坐窩水”,栽上煙蓋好膜,再澆一點“定根水”,一步一個腳印,指導了菸農抗旱保栽,確保了全鎮19700餘畝烤菸按時移栽結束,贏得了市、縣領導的好評。

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鎮黨委與新農村工作隊通力合作,紮實抓好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共完成78.26萬元38戶易地搬遷工程,90餘萬元的3個村5個村民小組301戶整村推進工程, 28萬元的大面安居工程70戶,督促修建了以勒衛生院綜合樓,引進外資90.26萬元,改造和修建了兩所教師宿舍樓,基本完成了320多萬元的以勒中學綜合大樓和男女生宿舍樓,在協助搞好“塘以油路”建設的同時,協助抓好“農網”改造,籌措爭取資金24萬元修建以勒街“越嶺路”500米,硬化街道250米,修建了鄉村公路53公里,排除阻力,建起了客運站,爭取了100萬元資金修建大雁大橋。籌資6萬多元配備以勒、廟埂、毛壩3個村黨員活動室設備,改善黨員民眾學習和娛樂條件,爭取了6萬元資金改造火草村辦公樓居住條件。積極配合爭取20萬元資金,在廟埂村街上小組抓好39戶農戶新居的硬體基礎設施建設。
以勒鎮
村級組織得到加強 該鎮建立和完善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等制度,積極開展“三級聯創”活動,深入推進“雲嶺先鋒工程”,改善黨員結構,全鎮發展黨員38名,占縣指導數32名的119%,其中農村致富帶頭人占89%。在村級換屆中,有5名新黨員被選為村委委員,有16名新黨員被除選為小組長,增強了基層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試點示範取得成效

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該鎮把基
礎較好的廟埂村向家灣小組創建為全鎮的試點示範村。投資20.66萬元,結合“百千萬幫扶工程”,戶均建成了1口沼氣池,家家進行了改廁、改爐、改灶;硬化進村主幹道,戶戶連通了水泥衛生路,實施了住房改造,房屋抿糊,硬化院壩;自來水安裝到戶。在產業發展上,已種植梨樹300畝,桃樹30畝,林果收入達到12萬元,家家戶戶養商品豬均達3頭以上,20頭以上養豬大戶8戶,養殖業收入可達到16萬元。輸出務工人員91人,務工經濟達45.5萬元。向家灣已形成依託“經濟林果、養殖業、勞務輸出”三位一體為支撐的產業結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成為“村容村貌好、社會風氣良、經濟發展快、生活水平高”的和諧文明村莊
以勒鎮以勒鎮

農民素質明顯提高

鎮黨委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文明創建。一是在集鎮整治上下功夫。建好民眾滿意一條街,徹底治理了髒、亂、差,規劃了市場,理順了街道,打造“旱碼頭”品牌,樹立以勒形象,增強了人民民眾愛我家鄉的熱情。二是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的管理。從宣傳著手,加大教育力度,使農民自覺遵守政策法規,自覺執行計畫生育。三是在政府機關和站所中,積極推進行業規範化服務,開展創建文明行業活動,開展了“七一”建黨節系列慶祝活動。四是先後邀請市縣農林專家及涉農部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多次較大規模的種植養殖加工等新型農民技術培訓,受訓人員涉及10個村3000餘名幹部民眾,提高了農民專業技術水平。

新農村建設

根據“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字方針,結合我鎮實際,我鎮新農村建設就是“三村”:建設平安和諧村、生態文明村、富裕小康村;“四化”:產業發展特色化、村容村貌整潔化、生活習俗現代化、團結互助和諧化;“五好”:建設思路好、產業發展好、生活條件好、社會風氣好、管理機制好;“六改”:就是改住房、改廄廁、改廚灶、改道路、改水電、改農田;“七無”:就是無違反計畫生育政策、無青壯年文盲和適齡兒童輟學、無虐待老人和婦女兒童、無黃賭毒和邪教、無刑事案件、無安全事故、無嚴重環境污染。“八有”:就是有整潔房屋、有衛生廄廁、有水電入戶、有電視電話、有勞動技能、有致富項目、有連戶通道、有文衛設施。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抓住市政府和縣政府在以勒鎮創建新農村試點的機遇,藉此東風,以整村推進的方式,實施村寨環境整治工程。在改善農村飲水、住房、道路、村容村貌和通信、電力、衛生等公共服務建設上,先在基礎較好的村民小組廟埂村向家灣小組,投資15萬元,按照惠民工程的標準,結合實際,戶均建成了一口沼氣池並通過建沼氣池實施改廁、改爐灶工程;硬化進村主幹道407米,硬化聯戶衛生路1064米,栽行道樹96棵;住房改造18戶937.5平方米,房屋抿糊37戶3300平方米,硬化院壩200平方米;安裝自來水管道到戶,戶均擁有一個自來水水龍頭;建立了黨員活動室、老年人活動室。2006年,該小組經濟林果收入12萬多元,經濟林果收入3000元以上的7戶;外出勞務收入45.5萬元;養殖業收入15萬元,養殖大戶8戶。成為依託經濟林果、養殖業、勞務經濟為支撐產業,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以點帶面,促進新農村建設進程。

招商引資

2006年在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做好做優招商引資這篇大文章。在引進外資上,得到了雲南金沙集團公司特別是羅總的支持和厚愛,攜下屬企業單位於年初到以勒鎮考察,投資了90.26萬元在以勒鎮鎮教育基礎設施和集鎮建設等工作上,瓜果大雁國小教師宿舍樓改造10萬元,也全部完畢,茶木教師宿舍樓修建40萬元,第一層樓即將結束。
茶木集鎮硬化10萬元,工程已全面結束。還給了中心學校活動經費5萬元,送了中心學校電腦7台,攝像機2台,放影音響器材1組,錄音機2架。
並在年初鎮的兩代會上,送給了“兩會”代表紀念品。給了黨委政府搞好集鎮規劃的10萬元。

以勒火車站

成貴高鐵(成都-貴陽)又名成貴客運專線、成貴鐵路,起於成都,途經樂山犍為縣宜賓市、長寧縣興文縣而後進入雲南境內過威信縣鎮雄縣最後再進入貴州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東至貴陽市,形成四川至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快速大通道。成貴高鐵全長約632.6公里,總投資780億元,為客運雙線,行車速度250公里/小時,列車類型為和諧號動車組
2013年12月25日上午,成都至貴陽鐵路正式開工,預計2019年底可建成通車。建成後,屆時成都2小時左右可達貴陽,連線貴廣高速鐵路,成都至廣州全線高鐵,6小時可達;在廣州接廣深港高鐵,從成都坐火車至廣州理論運行時間只需6小時,到香港西九龍也只要7個多小時。
成貴鐵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和四川、貴州、雲南三省政府共同出資建設,(樂山-貴陽段)線路全長519公里,總投資746億元。成貴鐵路建成前,成都至貴陽沒有直接相連的鐵路,主要通過成(內)渝、渝黔鐵路相通。成貴鐵路建成後,沿線3600多萬人口將獲益。
成貴高鐵中途經過雲南省威信,鎮雄兩縣,鎮雄縣設以勒站,位於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以勒鎮廟埂村。
以勒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