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兵器

令兵器

《令兵器》是連載於縱橫中文網的一部傳統武俠類型的小說,作者是竹子畫年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令兵器
  • 外文名:cold ones
  • 中文名:令兵器
  • 作者:竹子畫年輪
  • 小說進度:連載
  • 連載網站:縱橫中文網
小說類型,內容簡介。,

小說類型

傳統武俠

內容簡介。

矛是古代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是戰爭中常用兵器。長柄,有刃,用以刺敵。始於周代,或周代以前,來歷亦甚悠久,惟當時戰術未精,各種兵刃使用之法,亦極簡單,非若後之武術,以繁取勝,以多矜奇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或戮為主的戰鬥使用方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兵器矛的簡介。
兵器矛的簡介
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直刺和扎挑的長柄格鬥兵器。矛是古代軍隊中大量裝備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矛的歷史久遠,其最原始的形態是用來狩獵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後來人們逐漸懂得用石頭、獸骨製成矛頭,縛在長木柄前端,增強殺傷效能。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常發現用石頭或動物骨角製造的矛頭。奴隸社會的軍隊,已經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商朝時,銅矛已是重要的格鬥兵器。 從商朝到戰國時期,一直沿用青銅鑄造的矛頭,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闊葉銅矛發展成為戰國時的窄葉銅矛。矛柄的製作也更為精細,出現了積竹矜,即以木為芯,外圈以兩層小竹片裹緊,塗漆,使柄堅韌而富有彈性。從戰國晚期開始,較多使用鋼鐵矛頭。直到漢代,鋼鐵製造的矛頭才逐漸取代青銅矛頭。隨著鋼鐵冶鍛技術的提高,矛頭的形體加大並更加銳利。
兵器矛的結構與功能
矛是一種純粹的刺殺兵器。其構造簡單,只有矛頭、矛柄兩部分。矛頭分為“身”和“骱(jiè)”兩部分。矛身中部為“脊”,脊左右兩邊展開成帶刃的矛葉,並向前聚集成銳利的尖鋒。有的脊兩側帶凹槽,稱“飲血”,為矛頭刺入人體時出血進氣,以減少阻力。“骸”是用來連線脊的直筒,下粗上細便於裝柄。為防止拔矛時矛頭脫落,有的矛矟兩邊鑄有環狀鈕,可用繩穿過把矛頭牢牢綁縛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積竹柄兩種。“積竹柄”是用細竹做柄,打通竹節,竹芯內填充木條,然後用繩裹紮起來塗上漆。積竹柄堅韌而富有彈性,不易折斷,性能優於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狹葉、闊葉、長葉、葉刃帶系和凹口骹式等。 主要功能是刺擊,由矛頭,柄和柄末端的激組成,它與戈、戟、殳、弓、矢並列為“五兵”。春秋時期的矛,按其用途分為酋矛和夷矛兩種。《周禮》考工記對其規格的記述,步兵用的酋矛為4.5米(其實是常旗的2.8米加四尺夏尺0.5米,也就是3米3),戰車士兵用的九矛為5.4米。但是,當柄長超過使者身長的三倍,用起來就不靈活了。所以,仍以2至3米長的為宜。《考工記》上說,酋矛柄長二丈(原文是常有四尺,也就是天子軍旗常的長度再加四夏尺),是步卒使用的兵器,夷矛柄長二丈四尺(均周尺,其實是周朝木工尺24尺,也就是4米6),是戰車上使用的武器。當時的矛頭多為青銅質,但形制開始從凸脊扁體雙葉形趨向三葉窄長稜錐形,前鋒更加銳利,刺透力增強。銎部有穿孔,使矛頭能更牢固地安裝在柄端。矛桿長度一般為270-290厘米.l971年長沙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的兩支帶柄之矛,一支柄長297厘米(加矛頭就是3米3),木質;另一支柄長280厘米,“積竹”柄。春秋後期,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魯哀公十一年),齊軍侵魯,魯季孫氏家臣冉求帥三百徒卒參加戰鬥,“用矛於齊師,故能入其軍”。可見矛已是步兵同車兵戰鬥的有效兵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