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忠亮答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書》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忠亮答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書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代忠亮答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書
大唐四鎮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丹陽郡王朱忠亮致書大藩東道節度使論公、都監軍使論公麾下:專使辱問,悚慰良深。國家與吐蕃代為舅甥,日修鄰好,雖曰兩國,有同一家,至於封疆,尢貴和葉。忽枉來問,稍乖素誠,雖有過言,敢以衷告。來書雲頻見燒草,何使如然者。至如時警邊防,歲焚宿草,藎是每年常事,何忽今日形言?況牛馬因風,猶出疆以相及,草木延火,縱近境而何傷?遽懷異端,未敢聞命。又雲去年忽生異見,近界築城者。且國雖通好,軍不撤警,近邊修緝,彼此尋常,況城是漢城,地非蕃地,豈乖通理,何致深疑?靜言思之,誰生異見?頃當報牒,彼已息訟,今又再言,寧無慚德?又雲皇天無親,有德即輔者。皇帝君臨萬方,迨及四載,道光日月,德動乾坤,南北東西,化無不及。若非皇天輔德,明神福仁,北虜何為歸明,南蠻何為慕化,風雨何因大順,歲時何因屢豐?則神助天親,可明驗矣。彼若無故生疑,無端結怨,但思小利,不務遠圖,則咎孽之生,恐不在此。永言取笑,卻請三思。又雲漢之臣下,頻有叛逆者。近以吳蜀小寇,暫肆猖狂,未及討除,尋以殄滅。皇威不露,妖自清,豈假彼蕃,遠思旁助。忠亮謬蒙恩渥,叨在藩垣,恭守邊隅,幸鄰封壤,縱未能為漢名將,亦不可謂秦無人。輒獻直言,以祛深惑。願推誠信,同保始終,各勉令圖,以求多福。歲暮嚴寒,惟所履安勝,遠垂惠貺,愧佩殊深。今因押衙回,亦有少答信,具如別紙,恕輕鮮也,不具。忠亮謹白。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遷居為下邦(今陝西渭南)人,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貞元十六年(800年)進士及第,十八年中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年)中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補盞屋(今陝西周至)縣尉。不久人為翰林學士,改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上書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後歷任忠州、杭州、蘇州刺史。因晚年官太子少傅,故世稱“白傅”、“白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