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特徵,遺產價值,
特徵
戲台就位於仙聖廟前後兩殿、東西兩廂之間的天井中,並略靠南,後台與前殿相接/前殿和廂樓臨天井一邊都有迴廊,並圍有欄桿,以方便民眾倚欄看戲。戲台總高度7.8米,正方形的台面寬4.7米。屋頂為歇山式,四隻角高高上翹,樑上均雕有花紋,頂部用斗拱漸向中心抬起,再輔以霸王拳、吊籃、重拱等構件支撐上部藻井。藻井四周雕有八個龍頭,中心置一面銅鏡,用以對戲台反射燈光,增加亮度。這樣的建築結構,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力學,聲學、幾何學以及採光、工藝美術等方面的高度成就。戲台柱上有一副對聯: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聖德;熙熙來攘攘往,萬民共被神恩,極好地概括了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功能。
遺產價值
餘姚鹿亭中村的仙聖廟戲台始建於南宋,幾經毀壞重建,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寧波地區現存戲台中年代最早、建築技藝最精緻的一座。
仙聖廟戲台是仙聖廟的一部分。仙聖廟依山傍水,前有寧曉公路沿溪通過,後有廟後山環抱,座東北,前後兩進,五開間,兩側各有廂樓三間,騰空而起的戲台位於天井一側,與前殿明間銜接。前殿是樓房,樓上臨天井一邊設廊,與兩側廂樓迴廊相通,外側圍構欄,觀眾可倚欄看戲。
據《鄭氏家譜》手抄本記載,仙聖廟戲台由中村鄭氏於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遷移到今址。戲台面闊4.67米,呈正方形,高約6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載鋪平台,戲台頂部為斗拱和翹昂,層層盤旋向上,內收成藻井,中心置一大銅鏡。藻井四周還雕塑八個龍頭和花籃,梁枋上線刻龍鳳花卉紋飾。整座戲台建築結構繁複,裝飾考究,設計造型別具一格。當戲班在台上抒情高歌或低吟時,穹頂銅鏡與藻井四壁形成共鳴,出現餘音繞樑的音響效果。這種古典豪華建築風格烘托出中國戲劇演出時所需要的富麗堂皇而又神秘奇特的氣氛。
1987年10月仙聖廟戲台被列為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