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占,漢族,1963年7月生,河南禹州人,中共黨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付國占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禹州
- 信仰:中共黨員
基本信息,工作學習簡歷,教育經歷,專業經歷,管理經歷,社會兼職,學術及科研成果,科研簡介,
基本信息
1984年畢業於河南農業大學農學系農學專業,2001年6月獲河南農業大學農學碩士學位,1990年4-12月在日本東京都農協進修。現任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教授 、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北方小麥栽培研究會理事、河南省農業出國進修人員協會理事,洛陽市政府農業顧問。主要從事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教學、科研工作。主持或參加完成國家、省、市級重大科研課題十多頂。作為主要完成人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河南省星火二等獎1頂、星火三等獎1項、河南省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1項。出版《河南玉米》、《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等著作7部,在《農業工程學報》、《西北植物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被確定為洛陽市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校第三批中青年骨幹教師,曾被評為洛陽市科技先進個人,河南省農業廳推廣新技術先進個人,校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
研究領域和方向:
作物栽培生理生態。
工作學習簡歷
教育經歷
1988.09-1989.07:農業部延邊農學院日語培訓中心,脫產學習日語
1989.10-1989.12:農業部蘇州農校出國人員培訓中心,出國前培訓
1990.04-1990.12:中國農學會派遣,日本東京都農協,進修
1998.10-2001.06:河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碩士
2003.09- 山東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博士
專業經歷
1984.07-1985.07:豫西農業專科學校,見習
1985.08-1991.11:豫西農業專科學校,助教
1991.11-1992.04:豫西農業專科學校,講師
1992.05-1997.11: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講師
1997.11-2002.08: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
2002.08-2005.11:河南科技大學,副教授
2005.11- 河南科技大學,教授
管理經歷
1984.07-1985.07:豫西農業專科學校,農學系兼職輔導員
1992.05-1995.05: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作物栽培教研室副主任
1995.05-2001.06: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作物栽培教研室主任
2001.06-2002.08: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系副主任
2002.08-2006.05:河南科技大學,研究所長
2006.05- 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社會兼職
洛陽市農學會副秘書長
洛陽市跨世紀學術與技術帶頭人
河南省出國進修人員學會理事
學術及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1、高產、優質、廣適玉米單交種豫玉28號的選育與推廣,200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貳等獎,15名,第五名;
2、土壤物理性質對玉米的生態生理效應及其關鍵調控技術研究,2003年12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貳等獎,15名第五名;2003-J-016-R05/10
3、河南省貧困地區糧食增產增效技術研究與套用,2000年10月28日,河南省星火獎評審委員會河南省星火獎貳等獎,15名第3名;00029
4、夏玉米高產群體動態質量指標及栽培調控技術的研究與套用,1999年10月28日,河南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貳等獎,10名第6名;99073
5、種法結合提高旱地小麥水分增產效益的研究與套用,1998年10月10日,河南省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貳等獎,10名第6名;98055
6、超高產小麥氮鉀關係及其運籌模式的研究與套用,1997年11月15日,河南省星火獎評審委員會河南省星火獎叄等獎,15名第9名;9756
8、玉米抗旱生理特性及抗旱栽培技術措施的研究,1992年10月30日,河南省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獎貳等獎,第8名;
9、高職高專教育農學專業產學結合人才培養途徑與機制的研究與實踐,2005年1月,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第3名;豫教[2004]11861
10、農業專科學校農學類專業“三年三段三改”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1998年,河南省教委鑑定,第四名;
著 作:1、設施農業,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9,參編
2、作物覆蓋栽培技術大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副主編
3、農作物耕作栽培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9,參編
4、河南玉米,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6,參編
5、農作物間作套種實用技術,科學普及出版社,1993.5,參編
6、農業技術小百科,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3.4,參編
7、農科試題精編與測試,速記研究雜誌社,1993.4,副主編
論 文:2005
1.殘茬覆蓋與耕作方式對土壤物理性狀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第一名
2. 殘茬覆蓋與耕作方式對夏玉米葉片生理功能及籽粒產量的影響.西北植物學報,2005,25(1)第一名
3殘茬覆蓋與耕作方式對夏玉米光合產物生產與分配的影響.華北農學報,2005,20(3)
4.華北殘茬覆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長分析. 乾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23(4)第一名
5.殘茬覆蓋與耕作方式對夏玉米營養生長及籽粒產量的影響. 河南農業科學,2005,(3)第一名
6.增施鉀肥對旗葉活性氧代謝及產量的影響.麥類作物,1997,17(5) 第一名
7.高產小麥前氮後移施肥對旗葉衰老及子粒產量的影響.麥類作物,1997,17(增刊) 第一名
8.日本蔬菜出售規格的標準化.世界農業,1997,(6) 獨著
9.鄭旱一號抗旱的形態指標研究.河南農業科學,1997,(7) 第一名
10.前氮後移施肥對小麥旗葉生理功能及產量的影響.河南農業科學,1998,(1) 第一名
11.豫玉18號玉米高產的形態及生理特點研究.華北農學報,1998,10 第一名
12.旱地小麥高產的形態及生理特徵研究.見: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8,7 第一名
13.鉀素對小麥生長發育及籽粒產量的影響.瀋陽農業大學學報,1999,30(6)第一名
14.豫玉18號玉米栽培技術.河南科技,1999,(1) 第一名
15.河南省旱農地區農業開發措施探討.河南農業科學,2001,(7) 第一名
16.日本蔬菜出售的標準規格.洛陽農專學報,1997,17(1) 獨著
17.冬小麥施肥前氮後移對旗葉生理功能及籽粒產量的影響.洛陽農專學報,1997,17(2) 第一名
18.增施鉀肥對小麥旗葉衰老的延緩效應及對產量的影響.洛陽農專學報,1997,17(3) 第一名
19.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認識與思考. 洛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21(1) 第一名
榮 譽:1、1994年 河南省農業廳、河南農學會,推廣套用出國學習成果先進個人
2、1995年 校優秀黨員
3、1997年 校優秀教師 洛陽市科技先進個人 校實踐教學先進個人
4、1998年 校中青年骨幹教師 校實踐教學先進個人
5、1999年 洛陽市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
6、2000年 校文明教師 校優秀教師 校優秀教研室 市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7、2001年 先進個人
8、2003年 校教學質量三等獎 校教學督導 實習就業指導先進
9、2005年 校教學質量一等獎
承擔課題:
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重大項目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黃淮南部(河南)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子課題“豫南雨養區小麥玉米兩熟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子課題編號:2006BAD02A07-3
科研簡介
針對區域農業生產問題,旱作栽培研究特色顯著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針對豫西地區自然降水少,農業生產條件差,乾旱嚴重影響作物產量的主要問題,以水分生理生態為主要研究特色,以玉米、小麥為主要研究對象,堅持不懈,努力攻關。
開展的“玉米抗旱生理特性及抗旱栽培技術研究”,研究了玉米抗旱的形態生理特性,篩選出適合豫西旱區種植的玉米品種,通過秸稈覆蓋和施用保水劑等措施,顯著提高了旱地玉米產量,1992年獲河南省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進一步針對本地區降雨年際之間變化大,降雨集中,季節之間分布不均,季節性乾旱頻繁發生的特點,開展了通過土壤耕作蓄水保水,調節土壤水分供應的夏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探索出了殘茬覆蓋加深松保的護性耕作模式,探明了殘茬覆蓋深松的土壤理化性狀等生態效應、玉米形態指標等生育效應、玉米葉片後期衰老特性等生理效應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等效應。此技術做為“河南省貧困地區糧食增產增效技術研究與套用”的核心技術,與作物布局及選用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種結合,在豫西貧困縣推廣588.356萬畝,增產糧食6.3億公斤,按國家扶貧標準解決418萬人缺糧問題,為乾旱少雨等河南省貧困地區糧食增產增效、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貢獻,2000年獲河南省星火二等獎。此技術進一步做為土壤土壤物理性質等土壤肥力調控的有效措施套用範圍不斷擴大,成為“土壤物理性質對玉米的生態生理效應及其關鍵調控技術研究”有效措施之一,2000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利用研究資料編寫的《保護性耕作理論與技術》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在小麥栽培方面,參加完成的“種法結合提高旱地小麥水分利用效益的研究與套用”項目,總結出旱地小麥“135”栽培技術模式,高產攻關和大面積示範獲得成功,1998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2 順應全局發展要求,高產優質栽培成效明顯
順應高產優質這一永恆主題,在玉米高產栽培方面,開展的“夏玉米高產群體動態質量指標及栽培調控技術的研究與套用”研究,總結的夏玉米高產群體質量指標,指導生產,1999年在武陟縣創造了當時河南省夏玉米最高產量記錄941.9kg/畝,1999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小麥高產栽培方面,參加完成的“超高產小麥氮鉀關係及其運籌模式的研究與套用”,控氮、穩磷、增鉀和氮肥後移的高產超高產小麥肥料運籌模式,1997年獲河南省星火獎三等獎。
在優質小麥栽培方面,針對優質小麥栽培中磷肥效應理論研究的不確定性,在不同氮肥基礎上針對不同品質類型小麥開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不同類型專用小麥品質形成機理及氮磷鉀施肥技術研究套用”2000年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現在承擔國家支撐計畫糧食豐產工程、河南省重大公益和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攻關的項目,正在開展豫南雨養區小麥玉米保護性耕作豐產高效技術、豫西旱區夏玉米減災穩產關鍵技術、小麥-玉米兩熟一體化農藝調控生理節水高產理論與技術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