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宋史·王安石傳論》,“仕途經濟”應該是指在封建社會中,一個人通過一番奮鬥取得功名,獲得官職,得到較高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使其家人、親屬以及朋友也跟著沾光,獲得利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仕途經濟
- 外文名:Political economy
-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論》
- 解釋:仕途指做官的途徑
解釋,相關典故,相關評論,
解釋
“仕途經濟”是大觀園中怡紅公子賈寶玉最討厭的一個字眼。凡是勸寶公子留意“仕途經濟”的話,無論是從誰的嘴裡說出的,都一律被公子斥為“混帳話”。而他最愛和林妹妹說話,其原因之一也是“林妹妹就從來不說這些混帳話”。可見“仕途經濟”這種東西在寶公子的價值觀中是最輕的,最薄的,也許根本沒有半點分量。何謂“仕途經濟”?
《紅樓夢》中雖然沒有明說,但通過其中側面的描述以及暗示,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一二。“仕途經濟”應該是指在封建社會中,一個人通過一番奮鬥取得功名,獲得官職,得到較高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使其家人、親屬以及朋友也地跟著沾光,獲得利益。
辭書上說:“仕途,做官的途徑;經濟,經世濟民,治理國家。”如果是為了“治理國家”而走一條正確的途徑去“做官”,倒也無可厚非。然而,縱觀中國五千年發展史,這種官實在是太少了,而更多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所以,把“仕途經濟”理解為“升官發財”,似乎更貼近一些。
翻開《紅樓夢》,曹雪芹筆下的賈雨村可謂是“仕途經濟”的代表人物,不過,這個記錄卻是常常被刷新的,而且是“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過於兩千多年前的那位“販賤賣貴”,“家累千金”的大商人呂不韋了。
相關典故
《上韓荊州書》云:“十五學劍術,徧乾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李白曾作《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藉以言志,志在:“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型,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意欲以縱橫之術,謀為帝王輔弼,濟蒼生,安社稷,然後功成身退,重返自然。此為李白一生最高理想。為了完成這個理想,乾謁、走終南捷徑、參軍,這些途徑他都試過了,但他還是沒有成功。雖然靠走終南捷徑成為了玄宗的御用文人,但那短暫的長安經歷不僅沒法實現他的理想,反而讓他更感到理想的渺茫,也樹下了眾多權勢顯赫的敵人,讓他的理想更難實現。
他一生痴迷於仕途經濟,但卻從沒真正實現過自己的理想,胸中激盪著的鯤鵬之志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他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他活得很痛苦。詩人晚年在《贈張相鎬》中曾悲憤地感嘆:“一生欲報主,百帶期榮親。其事竟不成,哀哉難重陳”。是什麼原因讓他到老都痴迷於仕途經濟?
相關評論
從小說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發跡史上看,這種奮鬥應有兩種途徑:一是發奮學習,研讀四書五經八股等文章,以期能在科舉考試中名列魁元,金榜得中,從而一朝成名,躋身權貴。這在封建社會中被視為最光彩的進取“正途”。很多自以為學問大本領高的人都樂於走這條路。也有很多有作為的官員走的就是這條路。《紅樓夢》中的賈政因為沒走上這條路,懊悔終生。賈寶玉的侄子賈蘭以及賈寶玉的弟弟賈環,後來也都走了這條路。賈政很是希望寶玉也能走這條路,所以對寶玉讀書一事抓得很緊,庭訓也就異常嚴格,以至於寶玉看見他老子“就像老鼠見了貓兒一般”。當然寶玉也不是不愛讀書。寶玉讀了許多像《西廂記》那樣的書,還能學以致用,在追求林妹妹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裡面的台詞。此外他還讀過許多名人的詩詞歌賦,還有什麼“第三本詩經”,什麼“呦呦鹿鳴,荷葉浮萍”(不知寶公子當時是否這樣讀的?),不過這一切在賈政的眼裡都只能算是“精緻的淘氣”,因為這些東西屬於“雜覽”,與科舉功名無關,也就與“仕途經濟”無關了。
實現“仕途經濟”的第二條奮鬥途徑就是投奔已經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有親的認親,同姓的聯宗,八竿子打不著的也可以去做清客,或成為其門生。總之,多與權貴來往,以期得到他們的提攜。《紅樓夢》有好幾位人士走的都是這條路。平民百姓如劉姥姥者,勇敢地踏入賈府的高門檻,前去認親,雖然被賈府上下人等玩弄嘲笑,卻也著實為自己的家庭撈了不少物質上的實惠。想向上爬的人如賈雨村者,借著與賈府聯宗的方便,靠著賈府的勢力,順利做上了應天府尹。賈府管家賴大的兒子賴尚榮也是依靠賈家的勢力做上了知縣。至於賈府本身,一是靠祖上的功勞,而是靠皇親國戚的身份,三是靠與權貴北靜王府的不一般的關係,始終維持著王侯一般的地位和生活。但最終因為和另一位權貴西平王府沒有處好關係而被彈劾、被抄檢,被拋入了地獄。由此可見,這第二條“仕途經濟”途徑也是需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凍的!
中國過去的文人都認定了仕途經濟一條路,“經濟”指的是“治理國家”,比升官發財要好聽得多。說的“仕途經濟”,指當官成了一種經濟現象。“仕途經濟”可能一時讓人不好接受,是一個經濟社會,也是一個經濟時代,比如“執法經濟”,一開始很多人不習慣,後來這個經濟越發展越猛,人們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各行各業都有各行各業的經濟,農業有農業經濟,林業有林業經濟,仕途當然也可以叫仕途經濟,恐怕這還是當今熱門經濟的一種,不次於辦學、開藥店、搞房地產。人們投奔仕途的熱情,足可以說它是當今熱門經濟。
舊時的讀書人不妨唱唱高調,明明是自己想出人頭地,得到一個就業的好位置。這是人之常情,人的生存手段就是經濟,沒有經濟,人就沒法生存。世界上所有的從業者,肯定想到的是利,也就是經濟,所謂的冷門和熱門,無非是經濟利益的大小。當官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先把為官的高調子放下,這樣我們才好說事。你如果一說到官,都是父母官,都是公僕,都代表政府,高尚得無可質疑,那就沒法評說了。實際上官與其它行業的人謀生的目的沒有什麼不同,“千里來做官,為的是吃和穿”,這倒是最實在的,它與“治國平天下”的高調確實不可比,樸素的話,實話,也並非不能說。當官首先是為了自己就業和謀生,為了“吃和穿”或養家餬口,這是前提。在所有的行業中,官俸官祿可能比其它行業的經濟勢力強,所以很多人就想從事當官這一職業。仕途自古熙熙攘攘,這只能說明這是一個熱門行業。官從事的行業,只能說他們的責任大一些,你不能說他們就是一個覺悟和道德極其高尚的人群。我們自古把官捧得太高,對他們期望值太大,反而容易失望。
中國的文化自古以法治民,以德教民,刑不上大夫,官好像都是“神父”角色。實際上古代的官也是凡人,首先靠一種職業謀生。如果提到經濟的高度,因為當官可以發財。儘管有人說“當官不許發財”,但靠當官發財大有其人。靠當官能撈到很多錢,這就成為仕途經濟了。中國人自古對當官都非常熱衷,汲汲於功名,功名可等於利祿,這可以說是當官的普遍的目的。功名是靠個人打拚出來的,這是仕途經濟的積極拼搏,這樣的拼搏利己利國利民,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不是唱高調唱出來的。
從經濟角度講,現代社會的仕途不應當那么熱,現代社會分配相對公平,不可能有“食萬戶”的官,官員也是工薪制,他們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利益並不是很突出,並非發財的行業和暴富行業,不可能腰繞萬貫。相比而言,其它“朝陽經濟”比比皆是。既如此,人們為什麼又熱衷於當官呢?也許他們的經濟在於隱性!從人們當官的熱情來看,這個經濟利益是不可低估的,一些人躋身官場,發財有術,成為巨大經濟利益者。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亦官亦商,牟取暴利。這些貪官,每抓出一個來,除查明的貪污受賄數額之外,常有很多財產不能說明來源,這個灰色經濟成為一個巨大黑洞。他們把仕途變成了險途。有一個叫武保全的“七品官”,上任八個月,賣官收入多達四五百萬元,真可謂“一官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