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居古鎮
- 地址:廣東省平遠縣西北部閩粵贛三省交界之處
簡介,歷史沿革,紅色故事,鄉村古蹟,古鎮美食,
簡介
從南齊開始,已有人遷徙此地定居,留下了“雙橋虹駕”、文昌閣等諸多名勝古蹟,古鎮內現存的古建築之多、古街巷之美、古橋樑之精、古民居之秀,為梅州乃至廣東省之罕見。鄒坊文祠、小素廬、井下吳屋和四大銀行金庫成功申報省級文保單位,占梅州市省級文保單位的近四分之一,平遠紅軍紀念園是廣東省首個以紀念紅四軍為主題的公園。仁居鎮生態良好,有8個村被評為“梅州市生態村”,是平遠縣乃至廣東省最大的慈橙生產專業鎮,臍橙產業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並得到了慈橙原產地認證。
歷史沿革
仁居歷史悠久,古稱“豪居”(取意為“豪富居住之鄉”)。
仁居下轄15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共192個村民小組。
2018年末全鎮戶籍總人口23772人,耕地面積21866畝,山地面積17623.9公頃,其中林地面積12884.5公頃。
2003年9月,原黃畲鎮併入仁居鎮後,全鎮地域面積19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3.83%,排在全縣的首位。
紅色故事
仁居歷史悠久,古城留下的記憶和瑰寶數不勝數,革命史跡與紅色資源眾多。
在仁居人心目中,記憶的底色是紅色。平遠縣紅軍紀念園,一睹紅四軍紀念館的“鎮館之寶”——紅軍標語牆,革命先輩們走過的光輝足跡可見一斑。凝望“打倒帝國主義”“實行民權革命”“共產黨成功萬歲”的字裡行間,有一段革命歷程。
1929年至1930年間,紅四軍在朱德、陳毅、羅榮桓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帶領下三進平遠,兩度駐紮仁居。1929年11月,紅四軍回師閩西,奔赴古田時途經平遠,13日當晚占領平遠縣城(仁居),並在當地做了收繳國民黨軍械、張貼紅軍布告及書寫牆標等許多工作。
1930年5月,紅四軍為連線閩粵贛蘇區時分兵平遠。其第1縱隊1000多人在林彪率領下從尋烏挺進平遠縣城(仁居),在18天時間裡廣播革命火種,開展土地革命。
紅軍走後,國民黨很快反攻倒算,老百姓家裡留著紅軍標語,哪能被他們放過?但先輩們很聰明,紛紛將自家牆標用石灰水覆蓋,不顧個人安危,冒險偷偷保存,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些‘秘密’才被揭開。
鄉村古蹟
仁居古城具有文化象徵的“雙橋虹架”——青雲橋、駕虹橋;還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廣東四大銀行金庫舊址;抑或那富麗堂皇的鄒坊文昌閣,屹立於贛粵閩三省交界處的梅州第二高峰項山甑。
紅四軍留下的革命遺址31處,諸如仁居中學(紅四軍軍部舊址)、泰山蕭公祠(紅四軍第1縱隊司令部舊址)、麟石之戰舊址等,其中10餘處被列入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全鎮保存良好的114條紅軍牆標,數量居全省之最。
在仁居村老東門街,新鋪石板路古香古色,兩旁 “青磚米色”的民居別具一格,黨旗標誌牌沿巷內蜿蜒排布。“銘記光輝歷史”等嶄新牆標,同“打土豪分田地”等歷史遺墨,在街頭巷角相襯成趣,訴說著新舊時代的轉變。還有紅軍戰士們援農助困、保家衛國。
位於官塘唇的下四家李屋是紅四軍第一縱隊支隊駐地舊址,也是“紅色教育展館”的建設點。多處紅軍牆標清晰可見,屋內還設立了一尊舉旗衝鋒的紅軍戰士雕像。泰山蕭公祠、萬五韓公祠等一批紅四軍司令部及駐地的舊址。
仁居鎮,累計修繕紅四軍革命舊址5處,參照原有風貌修復古驛道2條,有紅色教育展館和紅色廣場,改造提升平遠縣紅四軍紀念館風貌。
有紅色革命舊址、古驛道和沿線景觀、紅色文化廣場和紅色教育展館,仁居正逐漸將分散在1公里內的紅色舊址群串聯成文化長廊景觀。還要開發出“重走紅軍路、聆聽紅色事、品嘗行軍餐”的紅色體驗路線。
古鎮美食
“人緣粄”是客家一種傳統美食,舊時每逢嫁娶,男女雙方家裡都要蒸“人緣粄”,作為甜點饋贈親友,取義吉祥、團圓、人緣好。今雖時代變遷,嫁娶的禮節不斷推陳出新,但蒸“人緣粄”贈送給親友祈福的風俗仍在仁居鎮保留下來。
平遠縣20世紀80年代開始種植臍橙,被廣東省命名為全省唯一的“廣東臍橙之鄉”。仁居鎮是平遠臍橙最大的主產地,主栽品種為“紐荷爾”,優質率達90%以上,具有果大美觀、色澤橙紅鮮艷,肉質脆嫩、風味甜濃等特點。
紅菌豆腐是用磨製豆腐所剩豆腐渣,經發酵製成的一種味道甘甜的綠色食品,是仁居的一種傳統名餚。從前許多下南洋的仁居鎮人在回家鄉探親之前,常預先寫信,囑親屬買好紅菌豆腐頭,以便帶往南洋,贈親友做菜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