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那乾群,1934年孫健初命名“什那乾灰岩”。命名地點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以北約18km的什那乾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什那乾群
- 外文名:Shinagan Gr
- 階代碼:Jx
- 地區代碼:1:26
簡介,詳細介紹,什那乾群 - 沿革,什那乾群 - 特徵,什那乾群 - 備考,
簡介
地層名稱:什那乾群
地層名稱(英文):Shinagan Gr
階代碼:Jx
地區代碼1:26
什那乾群 - 命名:
詳細介紹
什那乾群 - 沿革
孫健初(1934)原建“什那乾灰岩”,包括部分寒武系,置於“震旦紀南口灰岩”之上;1958年申慶榮、廖大從認為什那乾灰岩可與高於莊組對比;1964年1:100萬呼和浩特幅地質圖,將寒武系含三葉蟲化石的地層自“什那乾灰岩”中分出,將不整合於“五台系”之上的“矽質灰岩”、白雲質灰岩、砂岩等稱什那乾群,歸“震旦系”;1972年原華北地質研究所與內蒙古地礦局區測一隊研究了該群產出的頗為豐富的疊層石,根據其組合面貌,認為可與我國薊縣系及原蘇聯中里菲界等對比,並置於渣爾泰山群之上,但在其分布區內至今未見二者直接接觸關係。
什那乾群 - 特徵
為一套以碳酸鹽岩為主的沉積建造。上部以燧石條帶白雲岩和矽質白雲質灰岩為主,夾含錳灰岩,最上部產疊層石;下部為石英砂岩、砂岩和頁岩。與下伏新太古界烏拉山群呈不整合接觸。厚約1000m。最上部含疊層石Colonnella, Baicalia, Scopulimorpha等,其下有假裸枝疊層石科的某些分子;在下部岩石組合中有Conophyton cylindricum, C garganicum和Tabuloconigera, Stratifera群的某些分子。該群零星分布在五原,固陽、武川、察右後旗,直至河北尚義等地,但以烏拉特前旗勺頭山及其附近的山黑拉出露最佳。什那乾群岩性比較穩定,其厚度因受剝蝕的影響,由西向東漸薄。時代上可能有穿時現象。
什那乾群 - 備考
編撰者:張鵬遠、陳晉鑣
作者1:孫健初
年份1:1934
系名:中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