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內蒙古地質局區測一隊命名。建群地點為內蒙古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前旗之間渣爾泰山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渣爾泰山群
- 外文名:Zhaertaishan Gr
- 階代碼:Pt1-2
- 地區代碼1:13
沿革,特徵,
沿革
建群前,1934年孫健初曾稱之為“五台系”及“石炭—二疊系”;1955年李毓英等稱之為“白雲鄂博系”。1972年內蒙古區測一隊建渣爾泰群,劃分五組、十一段,認為可與滹沱群對比;《內蒙古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78)將該群改稱渣爾泰山群,歸屬“震旦亞界”,並將原劃分的五個組由下而上命名為書記溝組、增隆昌組、阿古魯溝組、劉洪灣組和白音布拉溝組;1984年內蒙古地礦局105地質隊與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合作研究,認為渣爾泰山群的同位素地質年齡介於2300~2400Ma至1380~1490Ma之間,劉洪灣組第二岩段以下地層屬五台群,渣爾泰山群劃分為四個組,並認為該群與白雲鄂博群為同時異相產物,歸入中元古界長城系。1989年、1992年王楫等再次提出渣爾泰山群四分的意見,並認為劉洪灣組第二岩段以上岩層為韌性剪下和多期變形的產物、被推覆到劉洪灣組之上,時代應屬新太古代,渣爾泰山群與白雲鄂博群形成於同時代的不同構造環境。
特徵
為遭受綠片岩相溫度、壓力變質和多期構造變形的陸相至淺海相地層,由向上變細再變粗的碎屑岩、頁岩、碳酸鹽岩所組成,在渣爾泰山總厚>3000m。與下伏新太古代岩群為不整合接觸,其上,估計為什那乾群所不整合覆蓋。當前,渣爾泰山群分為四個組。由下而上分述如下:書記溝組(ShujigouFm):命名剖面位於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鄉書記溝。主要為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砂礫岩、砂岩、石英岩及粉砂岩、板岩,中部夾有變質玄武岩、安山岩。厚度約1000m。不整合於新太古代岩層之上。增隆昌組(Zenglongchang Fm):命名剖面位於烏拉特前旗增隆昌一帶,上部為含疊層石的碳酸鹽台地相白雲質灰岩,矽質條帶結晶灰岩。含疊層石Gruneria f., Omachtenia f., Eucapsiphora f., Xiayingella f., Scopulimorpha f., Kussiella f., Conophyton ocularoideum等和微古植物Trematosphaeridium holtedahlii;中部炭質、泥質板岩,含砂質微晶灰岩;下部為濱岸相細粒長石石英砂岩及灰色粉砂質板岩。共厚約280m。與下伏書記溝組呈整合接觸。阿古魯溝組(Agulugou Fm):建組地點位於渣爾泰山西北側,命名剖面為書記溝剖面第1~19層。主要岩石均含炭質,下部為暗灰色板岩;中部灰色、深灰色微晶灰岩夾板岩、泥質白雲岩;上部為暗灰色板岩夾砂質結晶灰岩。上部含疊層石 Conophyton f., Conistratifera f., Scopulimorpha f.,等;炭質板岩中有Quadratimorpha simplicis, Stictosphaeridium formosum,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 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等微古植物化石。全組厚1520m。與下伏增隆昌組為整合關係。劉洪灣組(Liuhongwan Fm):建於烏拉特前旗小佘太鄉劉洪灣、石龍灣一帶。主要岩石為濱海相中—薄層狀淺色細粒石英岩,夾含礫石英岩,長石石英岩等。與下伏阿古魯溝組為整合接觸,除第四系外,未見直接的上覆地層。本組可見厚度300~500m。渣爾泰山群廣泛分布在固陽至狼山一帶,東西延伸達300km。自渣爾泰山向東西兩側,地層厚度及岩性均有較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