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人類登月)

登月

人類登月一般指本詞條

登月是指人類利用自身開發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將人類的太空人送上月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未來可能將建立沿月球軌道飛行的實驗室,把月球作為登上更遙遠行星的一個落腳點。

飛上月球,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就在20世紀後半期,人類終於成功實現了這一偉大夢想。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太空人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月
  • 外文名:moonfall
  • 解釋:用載人太空飛行器將宇航人員送上月球
  • 首次時間:1969年7月16日發射,7月21日登入
  • 太空飛行器:“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
  • 經典語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登月開端,登月工程,登月工程簡介,載人登月,登月的原始錄音,塵封檔案-漏洞,重要的登月活動,人類登月,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一號,衛星組成,工程目標,發射情況,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俄羅斯登月,

登月開端

飛到月亮上去,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幻想。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無人探測器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考察。1961年5月,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測的計畫“阿波羅月球探測計畫”。“阿波羅”計畫的任務包括為載人月球飛行作準備(由“阿波羅”1——10號完成),並進行載人月球飛行(由“阿波羅”11——17承擔)。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到了1972年,人類先後登月6次,對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加加林加加林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前蘇聯連續獲得數個空間賽第一: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員加加林進入太空
朱宣鹹作品《登月》朱宣鹹作品《登月》
與之相比,儘管美國也獲得了兩個第一:1960年4月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泰羅斯”, 1962年7月第一顆有源通信衛星作試驗性通信,但同蘇聯的巨大成就相比,顯得小巫見大巫。在加加林飛行之後不到四個星期,美國航天阿蘭·謝潑德中校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亞軌道飛行(186千米),它說明美國具備了擺脫空間困境的能力。1961年5月25日,美國甘迺迪總統向全世界宣布實施宏偉的載人登月計畫
這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畫雖然是美國與蘇聯競賽的產物,但也可以認為是人類向太陽系擴張的第一步。

登月工程

登月工程簡介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開始於1961年5月,預計1969年7月20至21日首次實現登月。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整個工程歷時約11年,到1972年12月結束,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它是那時人類最宏偉的工程之一。
登月
該工程的第一步是確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論證飛船登月飛行軌道和確定載人飛船總體布局。最後選定月球軌道交會方案,相應地確定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組成飛船的總體布局。
為了進行載人登月,美國先實施了四個輔助計畫,即在1961年至1965年發射九個“徘徊者”月球軌道器,用以了解未來的“阿波羅”飛船在月面著陸的可能性。在1966年至1968年發射五個“勘探者”月球著陸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至1967年發射三個“月球軌道環形器”,對40多個預選著陸地點進行詳細觀測,從而選出10個登月點;在1965年至1966年發射10艘“雙子座”飛船,進行生物醫學研究和飛船機動飛行、對接及艙外活動訓練等。
“阿波羅”工程的第三個方面就是研製低軌道運載能力為127 噸的大推力“土星5”運載火箭
研製“阿波羅”飛船是該工程的“重頭戲”。飛船的指令艙是航天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服務艙裝有主發動機等系統;登月艙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

載人登月

首次載人登月是由“阿波羅11號”飛船完成的。當時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當飛船與“土星5”火箭第三級分離,且飛船沿過渡軌道飛行2.5天后,便開始接近月球,此時飛船服務艙的主發動機減速,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接著,兩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並駕駛登月艙與飛船分離,這時飛船指揮艙內的一名航天員繼續駕駛飛船繞月球軌道飛行,而另兩名航天員則乘登月艙在月面著陸。登月後航天員採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了月震儀等。任務完成後,他們乘登月艙的上升級返回月球軌道,與飛船對接,最後返回地球。
阿波羅11號搭載登月艙阿波羅11號搭載登月艙
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又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至17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故沒有登月(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飛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羅”15至17飛船的航天員還駕月球車在月面活動,採集岩石。
航天員在月球上鑽取了三米的月球岩芯,發現多達57層,每層代表一次隕石衝擊,還測量了月球內部發出的熱流……“阿波羅” 工程極為壯觀,它激動了無數人的心,使載人登月的千年夢想變成了現實。

登月的原始錄音

2009年7月16日,為紀念1969年7月21日人類首次登月40周年,美國宇航局16日起在網上公布阿波羅11號發射之日起至返回地球的8天時間裡的實況錄音。以下為阿姆斯特朗爬出船艙登月後與其他兩位太空人對話的實況錄音。三位執行此任務的太空人分別為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麥可·科林斯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人們可以聽到首次踏上月球表面的船長阿姆斯特朗的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登月登月
科林斯:好的,尼爾,我們可以看見你從梯子上下來。我們可以看見你正過來。
阿姆斯特朗:好的,我剛才檢查剛才那第一步,那個支柱倒塌得並不太遠,足夠我們回來。
科林斯:太好了,我們再來。
阿姆斯特朗:是相當不錯的一躍。
阿姆斯特朗:我正在梯子下面。上面的障礙物只有聚集在表面1或2英尺,儘管當你靠近時,表面看起來有非常、非常細膩的紋理,就像粉末一樣,表層看起來很細膩。
阿姆斯特朗:我將要踏上月球。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是一大步。
奧爾德林:從我們這裡看起來非常漂亮。
阿姆斯特朗:它有一種自己獨特的荒涼之美,很像美國的許多沙漠,但是有所不同,這裡真的是十分漂亮。
阿姆斯特朗:你們在那裡能從電視上看到畫面嗎?休斯頓?
科林斯:尼爾,是的,我們現在可以接受到電視畫面了,你將出現在畫面里。
奧爾德林:好啦,你現在準備好讓我出來了嗎?阿姆斯特朗:都準備好了。
奧爾德林:好啦,我現在正在頂踏梯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從一步跳躍到下一步。
阿姆斯特朗:你還有三小步,然後是一大步。奧爾德林:好的。我將會把那一大步留在那裡,然後我們很容易移到第四步。
阿姆斯特朗:好,可以開始了。
奧爾德林:Ok,現在我將做同樣的動作。阿姆斯特朗:再多一點,大概再多一英尺。阿姆斯特朗:好啦,你到了。奧爾德林:相當不錯的一步。奧爾德林:非常美麗的景色!
阿姆斯特朗:真不錯,從這裡能看到相當宏偉
的景色。
奧爾德林:宏偉而蒼涼。
奧爾德林:非常細膩的粉末,不是嗎?
阿姆斯特朗:難道不好嗎?
奧爾德林:嘿,尼爾,我難道沒有說過我們可能會看見一些紫色的岩石嗎?
阿姆斯特朗:找一塊紫色的石塊?
奧爾德林:是,非常小,閃爍的碎片。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太陽風能實驗。
科林斯:哥倫比亞,哥倫比亞,這裡是休斯頓AOS,完畢。
科林斯:艙外活動正進行得非常順利。我相信他們馬上會豎起旗幟。
科林斯:我猜你是附近唯一一個看不到現場電視報導的人。
奧爾德林:沒有關係,我一點也不在意。
科林斯:他們現在已經把旗幟豎起來了,你可以看到星條旗了。

塵封檔案-漏洞

登月名言缺個單詞“a” ?
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道出了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但一項語言分析證實,阿姆斯特朗在說出這句登月名言時遺漏了一個單詞“a”。
有新證據顯示,阿姆斯特朗富有靈感的登月“開場白”完全是臨場發揮,而不是美國宇航局或者白宮事先為他準備的台詞。根據語音記錄,他當時所說的是“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由於這句話中的“man”和“mankind”在很大程度上都可被理解為同樣的意思,也就是“人類”,因此也可以翻譯為“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但在重返地球後,阿姆斯特朗卻解釋說,他認為自己說的應該是“one small step for a man”,也就是“一個人的一小步”。經過分析,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但卻有一絲詩的風格和味道。從其韻律和對稱性來看,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名言完美地詮釋了這個具有史詩性的歷史時刻。他說這話是有針對性的,人在月球,實則影射地球。果然,這句話影響了全世界。

重要的登月活動

名稱
國家
抵達時間
類別
成就
月球2號
蘇聯
1959/9/13
撞擊
第一次撞擊月球表面
徘徊者7號
美國
1964/7/31
撞擊
第一次拍攝了月球表面
徘徊者8號
美國
1965/2/20
撞擊
拍攝了7137張質量優良的照片
月球9號
蘇聯
1966/2/3
著陸器
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軟著陸
探測者1號
美國
1966/6/2
著陸器
測量了月球表面的雷達反射率
月球13號
蘇聯
1966/12/24
著陸器
成功使用了機械化土壤探測器
探測者3號
美國
1967/4/20
著陸器
拍攝了月球12號的著陸點
阿波羅11號
美國
1969/7/20
載人登月
太空人第一次登月
阿波羅12號
美國
1969/11/19
載人登月
第一次精確定點著陸
月球16號
蘇聯
1970/9/20
著陸器
第一次自動返回月球樣本
月球17號
蘇聯
1970/11/17
車載撞擊
攜帶有第一輛月面車
阿波羅14號
美國
1971/2/5
載人登月
攜帶有用於採樣的“月球人力車”
阿波羅15號
美國
1971/7/30
載人登月
攜帶有第一輛載人月面車
月球20號
蘇聯
1972/2/21
著陸器
自動返回月球樣本
阿波羅16號
美國
1972/4/21
載人登月
探索了中部高原
阿波羅17號
美國
1972/12/11
載人登月
在月球上停留最長時間(75小時)
月球21號
蘇聯
1973/1/15
車載撞擊
探索了波希多尼(Posidonius)環形山
月球24號
蘇聯
1976/8/14
著陸器
從危海帶回了樣本
飛天號
日本
1993/4/10
撞擊
在弗(Furnerius)地區撞月
月球勘探者號
美國
1999/7/31
撞擊
軌道器在南極附近受控撞月,以搜尋水存在的證據
SMART-1
歐洲空間局
2006/11/14
撞擊
撞月時模擬了一次隕星撞擊
月船1號
印度
2008/11/14
撞擊
找到了水分存在的證據
嫦娥1號
中國
2009/3/1
撞擊
繪製了月球表面的三維圖
月球隕坑與遙感衛星
美國
2009/10/9
撞擊
找到了水分存在的證據
嫦娥3號
中國
2013/12/14
軟著路
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
嫦娥4號
中國
2019/01/03
軟著陸
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

人類登月

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測的計畫“阿波羅月球探測計畫”。“阿波羅”計畫的任務包括為載人月球飛行作準備(由“阿波羅”1——10號完成),並進行載人月球飛行(由“阿波羅”11——17承擔)。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登月艙降落到月面,開始了人類有史以來的登月活動。到了1972年,人類先後登月6次,對月球進行了一系列的科學考察,使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太空人們放在月球上的地震儀記錄表明,月球和地球一樣,也有一層外殼,被稱為月殼,其厚度為40——60公里。這個數據是在風暴洋和弗。拉摩洛等地區測定的。月殼下面是月幔。月幔大致又分為三層。上層月幔厚240公里左右,主要由古代“岩漿海”里沉澱 下來的較重物質構成。中層月幔達480公里以上,這裡大概還保存著混沌時代形成原始月球的“胚胎物質”。
上述兩層都是固態的,但具有可塑性。內層月幔處於局部熔融狀態。月球的中心部分是月核,其溫度約為1000攝氏度,遠遠不如地核那么熱(地核溫度為5000——6000攝氏度)。月核很可能是熔融的,可能是由低熔點的硫公鐵物質構成。對月球的探測還發現月球的質量分布不均勻,月球近側存在幾個“質量瘤”的重力異常區。在“阿波羅”科學實驗站里裝設了很先進的月震儀器。
經探測,月球上也有月震,但月震的次數比地震少得多,釋入的能量也遠遠小於地震。月震很弱,最大的月震為1-2級。除了隕星撞擊引起的震動之外,當月亮離地球最近或最遠的時候,由於地球的起潮力作用,常會出現月震。許多國家的科學家對太空人帶回的月岩樣品進行了多種項目的共同研究。
經實驗室分析得出:月岩中已發現近60多種礦物,其中有6種在地面上尚未發現;在月岩和月土中發現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學元素;沒有發現可生存的月球有機物,也無古微生物的證據;在某些月岩中有微弱的剩餘磁性;月球樣品中存在許多太陽活動事件蹤跡;根據樣品的同位素分析,得出月球年齡約46億年。
在大部分被月塵和岩屑覆蓋的月球表面上,太空人看到各種形狀、大小、出現頻率不一的岩石,還發現月球表面散布著一些具有光澤的玻璃物質。月塵在各處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幾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到達月球的太空人在漆黑的月空中看到大而發光的地球。月球探測器還在月球空間拍下地球的照片以及繞觀月球和地球隊的照片。月球上的地球光要比地球上的月光明亮8倍多。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對月球探測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多少世紀以來的地面觀測。“阿波羅”登月成功,是人類科學的結晶,開創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新紀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將可能建立沿月球軌道飛行的實驗室,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也將在月球上從沒有空氣的太空觀測天空;人類也將可能把月球作為出發到遙遠行星的一個落腳點。
“鷹”落向月面永載史冊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火箭(40層樓房高)在百萬人的關注下緩緩升空。這一天,天空晴朗,萬里無雲,似乎亘古沉睡的月球正靜靜等待著“土星5”運送地球使者的來訪。當“土星5”把“阿波羅11號”飛船送入近地軌道後,後者便開始獨自飛向月球。
“阿波羅”飛船上載有三名航天員,指令長是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艙駕駛員是埃德溫·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是麥可·柯林斯從地球到月球大約有38萬千米,“阿波羅11號”飛船上載著三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的長途跋涉,於19日進入月球引力圈。20日清晨,“阿波羅”到達月球上空4900千米後,接到休斯敦飛行指揮中心命令,減速飛行,進入月球軌道,於是飛船服務艙發動機逆向噴射,進入了遠月點3 13千米、近月點113千米的橢圓軌道,此時飛船繞月球一圈只需兩小時。在月球軌道上,航天員們緊張地進行登月前的準備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名叫“鷹”的登月艙,而柯林斯則仍留在稱作“哥倫比亞”的指令艙中。
偉大的時刻終於來臨了。21日2時許,登月艙的發動機被點燃,使它與指令艙分離。指令艙由柯林斯駕駛繼續繞月飛行,而登月艙則載著兩名航天員緩慢向月球飛行。當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降落的地方有亂七八糟的卵石時,便決定繼續飛行,尋找平坦的地方。最後奧爾德林手控登月艙在月面“靜海”的一角平穩降落,登月獲得成功。
“阿波羅11號”登月後,又有五艘飛船相繼成功登月,其中“ 阿波羅”15、16從環月軌道上各發射了一顆環月運行的科學衛星;阿波羅一15、16、17的登月艙中還各帶一輛月球車,用於擴大航天員的活動範圍和減少航天員的體力消耗。這6艘登月飛船的航天員在月球上一共停留280小時,足跡達100千米,帶回岩石樣品約440 千克,這些均大大充實了人們對月球的認識。
“阿波羅”工程是當代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它的出現導致20世紀60至70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後來又將該計畫中取得的技術進步成果向民用轉移,帶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繁榮,其二次開發套用的效益,遠遠超過“阿波羅”計畫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與社會效益。總之,載人登月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個人的一小步 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他倆向窗外眺望,進入眼帘的是一個遍布隕石坑和大石塊的陌生世界。雖然他倆都情不自禁地想走出去看一下這塊神秘的地外之地,但還是自我克制地按預定計畫,等待地面中心指令。他們先在艙內美美地睡了一大覺,醒後在艙內吃了月球上的第一頓飯,又檢查了艙內儀器、燃料裝置、氧氣供應情況。當一切都經過精確無誤地核對後,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彼此幫助穿上登月服。7月21日11時56分,阿姆斯特朗打開登月艙艙門,擠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豎下月面(在地球上未曾模擬過此動作),他帶著電視攝像機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們為之夢想了數千年的月球,這時他說:“對我來講這是一小步,而對於全人類而言這又是何等巨大的飛躍。”19分鐘後,奧爾德林緊步阿姆斯特朗的後塵,走出登月艙。當他走到月面上時,第一句話就讚嘆說:“啊,太美了!”他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樣,很快學會了地球人不習慣的移動方法:跳躍。他倆時而用單腳蹦,時而又用雙腳跳,有些像袋鼠。兩人首先在月球上放置了一塊金屬紀念牌,上面鑲刻著:“1969年7月。這是地球人在月球首次著陸的地方。我們代表全人類平安地到達這裡”。
dyabldyabl
7月22日下午1時56分,阿姆斯特朗奉命指揮“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離開月球軌道,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7月25日清晨1時50分,“阿波羅”—11飛船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降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自1972年12月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返回地球、美國結束“阿波羅”登月計畫後,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前蘇聯及俄羅斯從此再未進行過任何載人登月任務。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因為所有25名飛往月球的美國太空人都曾在月球上發現過不明飛行物,對外星強大科技的“畏懼”,促使美國宇航局(NASA)放棄了載人登月任務。

中國探月工程

中國目前還沒有把人送上月球,根據中國已經確定的計畫,中國目前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 201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之後再進行載人登月計畫

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中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嫦娥一號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工作壽命1年,計畫繞月飛行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號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嫦娥一號星體為一個2米×1.72米×2.2米的立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能電池帆板,完全展開後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衛星組成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嫦娥一號衛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於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工程目標

嫦娥一號的工程目標包括:研製、發射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開展月球科學探測;建設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嫦娥一號負擔的任務包括4項科學任務:拍攝三維月球地形圖;探測月球上特殊元素的分布;探測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氦-3的儲量;探測距離地球40萬公里的空間環境。
根據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四項科學任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台總重130千克的科學探測儀器,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雷射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兩顆初樣星進行整星測試。整個初樣測試階段持續到2007年6月份,隨後進入嫦娥一號”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

發射情況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台北時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經過8次變軌後,於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衛星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嫦娥二號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中國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並獲得了圓滿成功。

嫦娥三號

中國航天人前進的步伐之快,總是出乎意料。當國人為神舟十號圓滿成功的自豪感依舊迴蕩在心田時,嫦娥三號又整裝待發了。
漫漫太空路,悠悠中國夢。公元2013年的天空,注定要給國人留下更多難忘的記憶。這一年的初夏,神舟十號兩次對接天宮一號,中國首次太空授課贏得了世界的喝彩。這一年的初冬,嫦娥三號將實施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這將是中國深空探測的又一新起點。
2013年11月26日,國家國防科技工作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嫦娥三號12月初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將首次實施無人月球表面軟著陸。
月球,我們來了——嫦娥三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這一次,中國太空飛行器將真正實現“落月”。
嫦娥落廣寒,九州同夢圓。仰望夜空,華夏兒女期待著中國航天這歷史性一刻的到來。

嫦娥四號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俄羅斯登月

2018年11月6日,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表示,俄羅斯計畫在月球上建造一個可供人類訪問的長期基地,並藉助人形機器人(14.090,0.06,0.43%)(robot avatar)研究月球。
羅戈津說:“我們建造的長期基地,不適人類居住,但可以訪問。但這主要是向機器人系統轉化的一部分,未來人形機器人可以在月球表面解決任務。”
據報導,俄羅斯太空人計畫於2030年首次登入月球。羅戈津沒有透露在太空人登入後,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建成完整的基地。
羅戈津早些時候說過,在“安加拉”運載火箭和現有的聯盟號宇宙飛船的幫助下,即使沒有新的載人飛船,俄羅斯也可以實現登月。
此外,羅戈津還曾表示,俄航天集團計畫研究直接在月球上利用月球土壤,3D列印航天設備維修零件的可能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