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洋

風暴洋

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月球最大的月海,南北徑約2500千米,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風暴洋位於月球西半球,面向地球一面的西側,是一片廣闊的灰色平原,四周有小型的月海,如南面的雲海、北側的雨海等。風暴洋由遠古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構成,年齡約32至40億年。充填風暴洋的岩石主要是月海玄武岩,其年齡為32~40億年,還有含鉀、稀土元素及含磷酸鹽較高的特殊岩石克里普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風暴洋
  • 外文名:Oceanus Procellarum
  • 直徑:2568 km
  • 面積:400萬 km2
  • 月面緯度:北緯 18.4°
  • 月面經度:西經 57.4°
地勢特徵,島嶼甚多,輻射紋長,多樣地勢,環形山多,探測發現,衛星探測,天文觀測,研究發現,

地勢特徵

島嶼甚多

以北緯約10°,西經約20°的哥白尼環形山為中心的周圍就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大島,大約有20萬平方公里;在該島西邊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個以克卜勒環形山為中心的奇形怪狀的島。在這個島周圍還伴有很多小島;在風暴洋和雨海相通的洋面上有一個近似長方形的島嶼,該島上也有一個著名的環形山,叫阿里斯塔克;西岸附近的小島更是星羅棋布;在風暴洋和知海之間矗立著長達200多公里的里菲山脈,它像一座拔地而起的洋和海的分水嶺。
風暴洋

輻射紋長

觀賞明月,人們常被月面幾處具有明亮輻射紋的亮斑所吸引。這些輻射紋的中心亮斑就是環形山,最清晰的就是雲海之南的第谷環形山。在風暴洋中還有三處這樣的環形山,它們是哥白尼環形山、克卜勒環形山和阿里塔克環形山。這些美麗的輻射紋在暗灰色洋面背景襯托下,顯得格外迷人,像三顆明珠,在強烈的陽光下光彩奪目。哥白尼環形山直徑90公里,輻射紋直徑約1200公里。由於它位於月面中心附近,輻射紋顯得特別清楚。美國發射的探月飛船拍下了許多細葺照片,原來輻射紋上還存在許多小環形山,環壁中間有隆起的中央丘。克卜勒環形山的直徑約32公里,輻射紋長約640公里。阿里斯塔克環形山直徑約40公里,輻射紋長約430公里,它以有時發出奇異的光輝而聞名。1958年前蘇聯天文學家科齊列夫曾拍下它發出粉紅色光輝的光譜照片。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載入飛船在環繞月球運行時,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恰好發現它發出螢光。至於為什麼會發出短時的奇異光輝,尚無確切的解釋。有人認為是從環形山內噴出的氣體,有的則認為是由於太陽上射出的質子流引起的。

多樣地勢

風暴洋及其內部的各種地勢,應與雨海、知海、濕海和雲海看成一個演化整體。 當然,它們形成或許有先後之分,但是,作為相通的近鄰,又必有其內在的演化聯繫。比如,風暴洋的西部和南部就存在明顯的陸地和海洋之間的過渡地帶。根據測量表明,陸區的月殼厚度約為40~60公里,海區的月殼厚度約在20公里以下,過渡帶的月殼厚度一般在30~40公里之間。濕海和雲海等於是風暴洋伸向南部陸地的近海,它們的岸邊地勢非常複雜。雲海東部海面有長約200公里的直壁,西南邊緣有疫沼和長280多公里的赫西奧杜斯月溪,西岸有長200公里、寬5公里的伊巴勒月溪。濕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5200米,西岸有200多公里長的利比克峭壁。

環形山多

在東岸有托勒密環形山、阿爾芬斯環形山、阿爾札赫環形山。西部有加桑迪環形山、列特龍環形山、格里馬第環形山、里希奧利環形山、赫韋斯環形山、卡達努斯環形山、克拉夫特環形山和羅素環形山。西北部有畢達哥拉斯環形山。處在正面和背面分界線上的有愛因斯坦環形山。處在西部洋面上的還有伽利略環形山。

探測發現

衛星探測

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9號、月球13號、觀測者1號和觀測者3號都在風暴洋進行軟著陸。阿波羅12號登月艙也在風暴洋著陸,太空人皮特·康拉德和艾倫·賓出艙活動,並取回34.6公斤月岩和月壤。

天文觀測

農曆每月十五以後,才能看到風暴洋的全貌。通過天文望遠鏡觀察,風暴洋和月面西部的雨海、知海、溫海和雲海及北部的冷海相通,構成一幅極其浩瀚的壯觀圖景。整個西部“海域”和東部零散分布的月海形成鮮明的對比。西部“海域”的特徵一是面積大,是東部月海面積的3倍左右,占西部月面約3/4;二是個數少,只有5個;三是以風暴洋為中心,連成一片。

研究發現

2015年5月6日,科學家認為被稱為“風暴洋”的位於靠近地球一側的月球巨大平原是由數十億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形成的。然而美國科學家說,該平原可能源於月球早期的火山噴發,而不是此前認為的小行星撞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