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中局部區域各種不同活動現象的總稱。包括:
光斑 :太陽光球邊緣出現的明亮組織,向外延伸到
色球 就是
譜斑 。光斑一般環繞著黑子,與黑子有密切的關係。
譜斑:太陽光球層上比周圍更明亮的斑狀組織。
日珥 :在日全食時,太陽的周圍鑲著一個紅色的
環圈 ,上面跳動著鮮紅的火舌,這種火舌狀物體就叫做日珥。
日冕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其內部分別為
光球 層和
色球 層),厚度達到幾百萬公里以上。日冕溫度有100萬攝氏度,粒子數密度為1015m3。在高溫下,
氫 、
氦 等
原子 已經被
電離 成帶正電的
質子 、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等。日冕只有在
日全食 和利用日冕儀時才能看到。
影響:太陽活動對於地震、火山爆發、
旱災 、水災、人類心臟和神經系統的疾病,甚至交通事故都有關係。因此也形成了
太陽活動預報 這門學問。
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現象。它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像是一個淺盤,中間下凹,溫度比光球層表面的溫度低1000℃到2000℃,所以看起來比較“黑”。
研究歷史 早在公元前140年左右,人類就開始有了對太陽
黑子 的目測記錄,只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那代表的是什麼。直到一百多年前,英國人卡靈頓觀測到一個黑子區的大爆發並將它記錄下來,太陽黑子的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開。由此,科學家們開始真正地研究起黑子來,並發現了其平均活動周期為11年。
太陽活動變化的最長久紀錄是
太陽黑子 的變化。太陽黑子的第一次紀錄大約是在西元前800年前的中國,最老的描繪紀錄約在西元1128年。在1610年,天文學家開始用望遠鏡紀錄黑子和它們的運動,最初的研究聚焦於本質和行為。然而,黑子的
物理性質 直到20世紀能位被辨認,所以觀測還在持續中。在17世紀和18世紀,由於黑子的數目偏低,使得研究受到了阻礙,而現在認為是太陽活動低潮被延長的一段期間,如同所知的
蒙德極小期 。在19世紀之前,已經有足夠長的數值紀錄可以推斷黑子活動的周期性。在1845年,普林斯敦大學的教授
約瑟夫·亨利 和史蒂芬·亞歷山大使用
熱電堆 觀測太陽,並且確認黑子的輻射比周圍地區的太陽表面為低;稍後又觀測到太陽的
光斑 發射出的輻射高於平均數值。
大約在1900年,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太陽活動和地球上天氣間的關聯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查爾斯·格里利·阿布特的工作,因為他在史密松寧天文物理觀測所(SAO)領導觀察
太陽輻射 的變化。它的團隊必須從發明測量太陽輻射的儀器開始,之後,當他成為SAO的領導人時,他在智利的卡拉瑪建立太陽觀測站,以補
威爾遜山天文台 在數據資料上的不足。他在273個月的海耳周期中找出了27個諧波的周期,包括7、13、和39個月的模式。他通過城市各個月的天氣紀錄,像是溫度變化與降雨量與太陽活動匹配或反對太陽活動的趨勢,尋找天氣間的關聯性。隨著樹齡學的發展,像是沃爾多·S.·葛洛克等科學家注意到樹木的生長和現存紀錄上
太陽活動周期 之間的關聯性,並且以長達世紀的
太陽常數 變化,推論千年尺度的
年代學 也有相似的變化。
太陽活動 統計學上的研究顯示天氣和氣候與太陽活動的關聯是世紀性的,數據回推至1801年,當
威廉·赫歇爾 注意到麥子的價格和黑子紀錄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他們現在以來自表面的網路收集和氣象衛星觀察的數據作全球性高度密集的比對,以綜合或觀察研究太陽變異的作用如何通過地球
氣候系統 散布的詳細過程,並且/或強迫建立氣候模型。
主要標誌 是
太陽黑子 和
耀斑 。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對地球的氣候(降水) ,
電離層 (無線電短波通訊) ,磁場(有“
磁暴 ”現象) 和在高緯度的夜空有
極光 出現。其平均周期約為11年。
主要表現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 是太陽強烈的磁場活動抑制了對流的作用,因而使得於
表面溫度 相對較低、顏色較暗的區域。黑點的數量關聯到
太陽輻射 的強度,在1980年代,以阿布特、Foukal等人(1977年)意識到輻射的增加值與黑子的關聯性,只依據一顆衛星的觀測,估計其變異是很小的(只有1 W/m2的等級或總量的0.1%)。雨雲7號(在1978年10月25日發射)和
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 (1980年2月14日發射)查出,因為圍繞黑子周圍的區域更加明亮,整體的作用是越多的黑點意味著太陽越明亮。
曾有一些建議認為太陽直徑的變化也許會導致輸出的改變,但是最近的工作,主要是SOHO的米契森
都卜勒 影像儀,顯示這種變化量極為微小,大約只有0.001%(Dziembowski et al., 2001)。各種各樣的研究都套用了黑子數目來進行(因為這項紀錄已延續了數百年)做為其他太陽輸出活動的代理(因為最好的也只有數十年的觀測資料),同樣的,地面儀器與在軌道極高高度上的儀器之間也做了比對和較準。研究人員結合目前的數據和調整歷史上的數據,其他代理的資料- 像是
宇宙射線 產生的同位素-被用來推斷
太陽磁場 的活動和可能的亮度。
太陽活動 太陽黑子 的活動已經使用
沃夫數 測量了300年之久,這個索引(也稱為
蘇黎世數 )使用黑子的數量和群組數量兩者補償在測量上的變化。芬蘭Oulu大學的Ilya Usoskin在2003年的研究指出,黑子的活動從1940年代開始比過去的1150年都要頻繁。重建太陽黑子的11,400年活動期間,在8,000年前曾經有明顯的活躍期。透過樹齡學使用放射性碳的濃度變化,已經重建了11,400年的黑子數目。在過去70年的太陽活動水平似乎是異常的,而相似的巨大變化最後一次大約發生在8,000年前。太陽的磁性活動較過去的11,400年高出了大約10%,並且早期的高活動性期間都比現在的事件要短。
太陽周期 太陽周期 是太陽行為上的循環變化,許多可能的模式曾被建立起來,但在觀測上只有11年和22年的周期是很清楚的被觀察到。
11年:最明顯的是黑子數量在大約11年的周期中逐漸增加和減少,也因為
施瓦貝 的觀測被稱為施瓦貝周期。
巴布科模型 以磁場的流出和捲入來解釋此一周期。當
太陽黑子 增加時太陽表面的活動也最活躍,然而光度由於明亮的斑點也增加而沒有改變(
光斑 )。
22 年:海爾周期,因
喬治·埃勒里·海耳 得名。在每一個施瓦貝周期,太陽的磁場都會扭轉,因此
磁極 要兩次扭轉之後才會回到相同磁極的狀態。
87年(70-100年):格萊斯堡周期,因沃爾夫岡·格萊斯堡而得名,被認為是施瓦貝11年周期的調幅(Sonnett and Finney, 1990).Braun, et al, (2005)。
178年:Jose(1965)研究發現,太陽繞太陽系質心繞轉的角動量變率具有178.76年周期,太陽繞瞬時曲率中心的角動量變率具有178.70年周期,並發現二者和太陽22年磁周期存在很好對應關係。
210年:Suess周期,Suess和de Jong等則測得了樹年輪~(14)C含量周期大約為200年的變化,這些工作中得到的~(14)C含量變化的幅度在1%至2%之間,反映了太陽風對銀河系宇宙射線的調製作用。
2,300 years:哈爾斯塔周期,太陽軌道運動和太陽自轉角速度變化具有穩定的Hallstatt特徵周期.它們都是由最基本的22周期集合而成,而這種22年周期的峰值和太陽活動奇數周的峰值對應,谷值和太陽活動偶數周一一對應.而峰值對應太陽黑子磁極性指數的極大值,谷值對太陽黑子磁極性指數的極小值,這說明Hallstatt周期的峰值也是由太陽黑子磁極性指數極大值構成,因此可以推斷太陽活動的Hallstatt長周期也應該是太陽活動在千年尺度上的磁周期.
對地球的影響 電離層的影響 地球大氣層在
太陽輻射 的紫外線、X射線等作用下形成
電離層 ,無線電通訊的無線電波就是靠電離層的反射向遠距離傳播的。當太陽活動劇烈,特別是
耀斑 爆發時,在向陽的半球,太陽射來的強
X射線 、紫外線等,使電離層D層變厚,造成靠D層反射的
長波 增強,而靠E層、F層反射的短波卻在穿過時被D層強烈吸收受到衰減甚至中斷,如l970年11月5日長途台曾因此中斷2小時;這被稱為“電離層突然騷擾”。這些反應幾乎與大耀斑的爆發同時出現,因為
電磁波 的傳播速度就是光速,大約8分多鐘即可由太陽到達地球表面,所以反應非常快。經過一段肘間以後耀斑產生的帶電的
高能粒子 逐漸到達地球,它們受
地球磁場 的作用向
地磁極 兩極運動,因而影響極區的
電離層 ,造成高緯度地區的雷達和無線電通訊的騷擾,甚至中斷。這被稱為“
極蓋吸收 ”和“
極光帶 吸收”,它的影響時間較長。
整個
地球 是一個大磁場。地球的北極是
地磁場 的磁南極,地球的南極是地磁場的
磁北極 。地極和
磁極 之間有大約11度的
夾角 ,因此地球的周圍充滿了磁力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
地磁強度 。平時
地磁 受多方面的影響,會有不同程度的擾動,而影響最大的就是
磁暴現象 。磁暴一般發生在
太陽耀斑 爆發後20-40小時,它是地磁場的強烈擾動,
磁場強度 可以變化很大。這時
太陽風 速往往增加,並且向太陽一面的
磁層頂 面可由距
地心 8-11個
地球半徑 被壓縮到5-7個地球半徑,磁暴的發生對人類活動,特別對與地磁有關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
氣候的影響 太陽活動與地球上氣候變化的關係也是比較明顯的,地球上氣候變化與黑子數目變化周期密切相關,可是其具體的作用機制還遠遠沒有搞清楚。世界許多地區降水量的
年際變化 ,與黑子活動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關性。另外,我們只是發現,
亞寒帶 的許多樹齡很高的樹木,它們的年輪恰恰有著與黑子活動11年周期相對應的、有規律的疏密變化。同時從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凡是黑子活動的高峰年,地球上特異性的反常氣候出現的
機率 就明顯地增多;相反,在黑子活動的低峰年,地球上的氣候相對就比較平穩。另外地球高層大氣的變化也與太陽活動相關。地震、水文、氣象等多方面的研究都說明了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關於這方面的物理機制還在研究中。
磁場的影響 整個地球是一個大磁場。地球的北極是地磁場的磁南極,地球的南極是地磁場的磁北極。地極和磁極之間有大約11度的夾角,因此地球的周圍充滿了磁力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地磁強度。平時地磁受多方面的影響,會有不同程度的擾動,而影響最大的就是磁暴現象。
太陽大氣拋出的
帶電粒子流 ,能使地球
磁場 受到擾動,產生“磁暴”現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當太陽上黑子和
耀斑 增多時,發出的強烈射電會擾亂地球上空的
電離層 ,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磁暴一般發生在太陽耀斑爆發後20-40小時,它是地磁場的強烈擾動,磁場強度可以變化很大。這時太陽風速往往增加,並且向太陽一面的磁層頂面可由距
地心 8-11個地球半徑被壓縮到5-7個地球半徑,磁暴的發生對人類活動,特別對與地磁有關的工作都會受到影響。它會使羅盤磁針搖擺,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影響到海上航行之船、空中飛行之機、甚至信鴿的飛翔。
在磁暴發生時,高緯度地區常常伴有
極光 出現。極光常常出現於緯度靠近地磁極地區25度-30度的上空,離地面100-300千米,它是大氣中的彩色發光現象,形狀不一。常出現極光的區域稱為極光區。由於來自
太陽活動區 的帶電高能粒子流到達地球,並在磁場作用下奔向極區,使極區高層大氣分子或
原子 激發或電離而產生光。當太陽活動劇烈時,極光出現的次數也增大。
地球兩極地區的夜空,常會看到淡綠色、紅色。粉紅色的光帶或光弧,這叫做
極光 。極光是
帶電粒子流 高速衝進那裡的高空大氣層,被地球磁場捕獲,同稀薄大氣相碰撞而產生的。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有時比較平靜,有時比較劇烈;太陽有自轉,太陽上的活動區有時對向地球,有時又背向地球;地球本身有自轉又有公轉,因此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是很複雜的,周期也是各種各樣的,如日周期、27天周期、年周期、11年周期等等。這裡主要談
耀斑 和快速變化的黑子群對地球的影響,小活動造成的影響及平靜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影響就不涉及了。
耀斑及黑子對地球的
電離層 、磁場和極區有顯著的地球物理效應。
航天的影響 大
耀斑 出現時射出的高能量
質子 ,對航天活動有極大的破壞性。高能質子達到地球附近肘,特別是容易到達無輻射帶保護的極區,會影響極區飛行;如遇衛星則對衛星上的儀器設備有破壞作用;太陽能電地在高能質子的轟擊下,性能會嚴重衰退以至不能工作;如遇在飛船外工作的太空人將危及生命。
太陽活動達到高峰時,地球上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氣溫升高、海水加速蒸發、西太平洋熱帶海域的降雨增多,而與此同時,東太平洋熱帶海域氣溫降低,這一現象類似於
拉尼娜 現象。在接下來的一兩年中,這一現象又在太陽活動的作用下逐漸演變為一種類似於厄爾尼諾的現象,緩慢移動的洋流帶來溫暖的海水,取代了東太平洋熱帶海域溫度較低的海水。
總的說來,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擾動地球上空
電離層 ,影響
無線電短波通信 ;2.擾動地球磁場,產生“
磁暴 ”現象;3.作用於
兩極 高空大氣,產生
極光 ;4.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產生自然災害。
太陽射電爆發
是太陽上發生的 一種急劇突變的 無線電輻射過程。太陽射電包括寧靜射電、緩變射電和射電爆發現象。其中,射電爆發最能引起人們的 注意。因為這種輻射現象發生得往往十分突然,變化也很劇烈,速度快,輻射強度大,其強度要比寧靜射電大一千萬倍。太陽射電爆發常同太陽活動區的 耀斑、X射線爆發,質子爆發或宇宙射線爆發等現象共同發生。當這些增強的 輻射抵達地球時,就會產生一系 列嚴重的 地球物理效應,諸如極光、磁爆、電訊干擾,等等。因此,對射電爆發的 進一步研究,將有利於了解太陽活動區物理、地球物理、日地關係 和天體不穩定變化過程。
套用 從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可以看出,對太陽活動的預報有很大的必要。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已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通過預報可使有關部門,如:通信部門、航天部門等,及時採取措施減少太陽活動對這些部門工作的影響,也為準確地進行天氣、氣候、水文、地震等預報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