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是2014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王光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
  • 作者:王光鎬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1日
  •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 頁數:860 頁
  • ISBN:9787506842815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套裝共2冊)》講述是有史以來首部對北京歷史文化的本質屬性做系統、深入、全面縱向剖析的著作,也是有史以來首部對北京歷史文化的特異性做大視角橫向比較的著作,其結論更是石破天驚——具有悠久、持續、遞進、多元、一統發展特性的北京歷史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不僅絕無僅有,而且獨樹一幟,是高踞於人類城市文明之巔的“人類文明聖殿”。不但如此,它還是孕育了遠古人類、現代黃種人、新石器文化和華夏文明的地方,堪稱“中華第一搖籃”;它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從上古時代走來並且始終永葆大都市地位的城市,堪稱“天下第一城”;它同時是不折不扣的“東方第一都”,在它紅牆綠瓦的深處,蘊積著極為豐厚也極其深刻的東方文明內涵。所有這些事實是如此的清晰,早就蘊積在亘古以來的北京歷史文化中,然而這些結論又是如此的陌生,會令每一個精於掌故的老北京人目瞪口呆。但只要你一卷在手,捧讀《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套裝共2冊)》娓娓道來的種種事實,一個讓所有人驚詫莫名的北京城就會立即呈現在你的面前。

圖書目錄

《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上)》目錄:
第一章導論/1
第二章悠久性一遠古時期北京地區的三大創世紀發展/28
一人類的起源一“北京人”/29
二新石器時代與農業的起源一“東胡林人”/43
三 國家文明的起源一中華始祖黃帝/65
四 結語/l30
第三章持續性一永恆的文明之光/1 32
一原始時代/l33
二五帝時代/l36
三夏商時期/l50
四黃帝後人的薊國/161
五姬周召公的燕國/173
六周燕代薊/l82
七秦漢以迄明清/l89
八北京的城市文明/199
九結語/213
第四章遞進性一逐次提升的歷史地位/21 4
一原始部落與方國林立/215
二諸侯國都/2i9
三東北首府/229
四 從遼朝陪都到金中都/260
五中華大帝都/285
六結語/301
第五章 多元性一燕山南北多元民族及文化的生成與交融/807
一渾然天成的文化中心/308
二新石器時代的燕山南北文化/313
三黃帝集團的南下及黃帝時代/333
四燕山以北畜牧族的形成/346
五畜牧族的南漸/400
六結語/412
第六章一統性一從多元一體到多元一統/415
一歷史性的轉折,/419
二 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444
三奉行漢制的少數民族政權/467
四 多民族融合的中心/490
五漢文明的大一統/502
六結語/529
第七章東方神韻一古都北京展現的多元一統風貌/532
一 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及古都北京的標誌性建築/534
1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534
2祭祀典儀/582
3京華建築傳承的中華信仰/600
祭天:天壇、日壇、月壇/601
祭地:地壇、社稷壇/608
合祭天地:山川壇(先農壇)/615
崇君:紫禁城/617
祭君:歷代帝王廟/622
祭祖:太廟、奉先殿、御容殿/637
祭師:孔廟、文華殿/645
4沿革與發展/657
二多元宗教及其建築/665
1佛教及其禪寺/666
2道教及其廟宇/675
3伊斯蘭教及其清真寺/686
4基督教及其教堂/690
5薩滿教及其堂子/704
三結語/712
第八章人類奇觀一戛戛獨造的文明聖殿/71 9
一引言/719
二中國八大古都/726
1洛陽/727
2鄭州/739
3安陽/743
4西安/748
5開封/758
6杭州/765
7南京/772
8古都北京的特異性/780
三人類早期文明/786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786
2古埃及文明/790
3克里特文明/793
4古印度文明/795
5中華文明/796
四古典時代的雅典與羅馬/801
1雅典/802
2羅馬/807
五消失的古城/813
1特洛伊/814
2龐貝/816
3佩特拉/817
4赫爾布倫/819
5科潘/820
6大辛巴威/822
7吳哥/825
六群星璀璨/826
七結語/837
後記/843
參考文獻/849
……
《人類文明的聖殿——北京(下)》

作者簡介

王光鎬,男,1947年生,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市,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武漢大學考古教研室主任、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北京市文化發展中心主任,著有《楚文化源流新證》、《當陽趙家湖》(合著)、《商代無楚》、《甲文楚字辨》、《黃帝地望諸說考》、《黃帝史跡的研究與北京地區文明的起源》等專著及論文多篇,主持編寫了《文物考古文集》、《明代觀音殿彩塑》、《明清織繡》、《古璽印》、《中國明清瓷器》等專著,曾獲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助金及國內有關獎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後記

對北京歷史文化總體特徵的觀察與思考,最早開始於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曹子西先生。他在1987年發表的《北京歷史演變的軌跡和特徵》一文中,簡要列舉了北京歷史發展的幾大特點:
一是“北京作為文化古都和現代城市,它的地位與作用,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上,有一個由低到高、從小到大的演進過程。儘管其中也曾出現一些曲折和反覆,但總起來說,這個城市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
二是“北京地處我國中原、華北與東北各族人民生活的交結地帶。自古以來,民族關係的錯綜複雜,民族矛盾的時緩時劇,民族融匯的逐步凝聚,就是北京歷史演進進程中的一個顯著的特徵”;
三是“北京地區……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融為一體,古老文化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真可以說,整個北京城就是一座展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寶藏的,生動、真實而有代表性的博覽館”;
四是“北京在舊社會是歷代統治者進行統治的堡壘和中心,北京人民為了擺脫受奴役受壓迫的地位,曾經進行過長期的、曲折的和頑強的鬥爭”。
以上四項,第一二兩項是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的,第三項談到了文化的豐富性,第四項談到了社會的階級性。前兩項確實體現了北京的特性,可以視為北京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但後兩項卻是各類城市共有的屬性,並非一地一城所特有。於是,經過若干年後,當曹子西先生於1995年再次談到北京歷史文化的特性時,便略去了後兩項,只著重強調了“對北京歷史發展中兩個基本特點的認識”,也就是對北京歷史由低到高的發展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匯融合的認識。
1990年,侯仁之先生在《論北京建城之始》一文中指出:“應該看到,在全世界範圍內,有的城市其建城之始早於北京,可是後來卻逐漸衰落下去,甚至淪為廢墟。就是與薊同時建立為諸侯國的燕,其故址所在,也早已湮沒無聞,以致舊說不一,莫衷一是。而薊卻一直發展下來。北京以薊為最初的起點,在建城之後,不斷發展,歷久不衰,一直至今。”此文第一次十分明確地將北京城市文明發展的持續性突出出來。
1995年,宿白先生在為《北京文博》所做的發刊詞上說:“周口店發現北京猿人後,北京地區的人類文明綿連延續,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左右。僅從北京地區開始建城起,即有三千多年不間斷的歷史,這在世界著名城市中也是罕見的。”“歷史上的北京是中原通往東北和內蒙古草原的重鎮,是交通的中樞和戰略的屏障,是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中心。”這裡又對北京歷史文化的持續性和多元性作了簡要的概述。
1997年,筆者在《北京地區博物館建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無論從古代遺存的數量和質量上看,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都是無可置疑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表面數字的深處,包蘊著十分特異的歷史內涵,而恰是這些內涵,構成了北京地區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並由此歸納了北京歷史文化的四大本質特徵:
1,悠久性:北京是華夏遠祖‘北京人’的故鄉,早在五十萬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的‘北京人’就點燃了北京地區人類文化的火把,照亮了北京這塊廣袤的土地,使她成為最早進入原始農業文化的區域之一。
2,持續性:自西周初年燕國安邦建都,北京地區進入了成熟的文明形態,已達悠悠三千餘載。在這三千餘年中,歷經朝代的更迭交替、歷史的興衰起伏,北京地區的文明之火卻生生不息,從不間斷,而且越燒越旺,歷久而彌昌。這一文明發展的持續性,在世界任何著名城市中都是罕見的,它既產生於華夏文明發展的相對獨立性,又來源於北京地區人文地理的特殊開放性,非其他一般地區可比。而由此遺留下的各歷史時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積澱,就形成了北京地區始終不衰的文明史。
3,遞進性:先秦之時,北京為方國、諸侯國的所在,屬於區域政權,影響只限於局部範圍;自西漢王朝起,燕薊之地在成為藩國都城的同時也成為州郡治所,開始統領一方,成為具有戰略地位的北方重鎮,至隋唐更發展成全國的重要城邑;公元938年,遼太宗定幽州為‘南京’,成為遼王朝的陪都,公元1151年金王朝正式遷都燕京,號‘中都’,北京由此又成了當時神州半壁河山的政治中心;從公元1272年元朝於燕京建大都開始,歷經明王朝、清王朝,北京最終發展成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拂去數千年的歷史風塵,豁然可見北京的發展由以下主線所貫穿:方國、諸侯國之都——州郡治所——北方重鎮——遼朝陪都——金中都——元明清都城,即前後不僅持續發展,而且地位日隆,呈逐次遞進式。在順序遞進的過程中,燕京文化的輻射圈不斷擴大,文明的程度不斷提高,政治的機制不斷完善,各方面的地位都在不斷攀升。反觀中國幾千年紛繁錯雜的歷史風雲,獨有北京的地位能不斷上升,絕非偶然之事,必有其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出於這根本的原因,新中國成立後才依然定都北京,繼續保持了她在如此泱泱大國的中心地位。
4,多元性:早在周秦時期,北京就處於貫通中國南北交通的要道,此後歷朝歷代,她更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從地勢上說,她南接中原,腹地廣闊;西望長安,古道通達;北鄰草原,任馬馳騁;東達大海,百無遮攔。這種地勢的險要、交通的發達,使北京自古以來就成為各民族的匯聚之地,又成為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融會之所。加上後期元人的東漸、明王朝的北徙、清人的南下,更不斷造就了北京地區歷史的多元性、民族的多元性、文化的多元性,使之成為封閉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相對開放的系統。”
筆者在此文中還進一步強調:“以上四大特性,即北京地區歷史文化的最基本內涵。綜觀全球各大城市,真正具有‘北京人’這樣久遠文化源頭的已然不多,能在整個文明進程中始終保持如此這般持續性、遞進性和多元性發展的,更能有幾何!這四大特徵,不僅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和底蘊,同時是北京歷史文化的特殊優勢,是北京建設文化中心的寶貴資源。這種優勢和資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長久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相互作用和不斷磨合中產生的,雖然有其必然性,但十分難得和鮮見,故而彌足珍貴。”
綜上所述,由曹子西先生始而發微,到筆者全面概括北京歷史文化的幾大特點,前後經歷了整十年。可是,正如人們看到的,這個重要話題歷十年之久卻始終未能引起社會的關注,就連學術中人也應者寥寥。雖然侯仁之、宿白、曹子西都是各領域的大家,但由他們發聲居然也引不起多少反響,豈非咄咄怪事!輾轉至今,當北京歷史文化的各個細枝末節都被各路方家窮追不捨時,其本質特徵和核心屬性卻仍然乏人問津,著實令人不得其解。反覆思考的結果,這只能說是出於如下原因:
一,任何一地的歷史文化特徵,都是要通過縝密的考察來論證的,都要通過從早到晚逐個環節的認真審視來甄別。唯其如此才能言之有據地條理出該地貫穿始終的特徵,也才能把對此地歷史文化的一種感覺上升為縝密的科學結論。否則的話,再怎么強調也不過是隨意道來的一種印象罷了,無法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凡事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對北京歷史文化特異性的研究尤其如此。試想,如果沒有對其他城市鑿鑿有據的橫向比較,怎么能知道北京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呢?又怎么能知道它在人類文明史上處於何種地位呢?然而遺憾的是,這種關鍵性的比較此前一直闕如,不僅沒有系統全面的比較,就連簡單粗略的比較也沒有。在此情況下,對北京歷史文化所做的任何評價都無異於無本之木,難免成為望風撲影之說。
三,清晰的概念需要用清晰的語言來表達,鮮明的特徵也需要由鮮明的語言來概括。倘若只有平鋪直敘的表述,而沒有基於科學考證提煉出的簡要、準確、系統的結論,不僅無法得出清晰的概念,也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當沒有進行縝密的論證和全面的比較研究時,當沒有歸納出類似“悠久、持續、遞進、多元、一統”這樣清晰而準確的概念時,人們看到的,只能是“北京作為文化古都和現代城市,它的地位與作用,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上,有一個由低到高、從小到大的演進過程。儘管其中也曾出現一些曲折和反覆,但總起來說,這個城市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的泛泛之論。這不僅無法讓人們對北京歷史文化的特異性做出準確的解讀,而且禁不住會想,世界上哪座城市不是經過曲折和反覆由低到高、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呢?這等司空見慣之事怎么能視為北京歷史文化獨有的特徵呢?
於是,從上述種種缺憾出發,便有了對本書的構思。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準備,此書於2006年年中開始動筆,已過去了整整八年。開始時筆者遠遠沒有估計到本書寫作的難度,甚至想當然地認為即使充分展開討論,至多20萬字就能把全部問題說清楚,時間上也無非是投人兩年。但當深入進去後,當真正著眼於北京歷史文化的全貌、人類城市文明的全局後,就如同不經意問踏進了一個浩渺無際的知識海洋,天地之廣闊、視點之密集、資料之繁複、觀點之歧多無不令人愕然!同時,正如導論所言,為了打通由專業分工帶來的局限性,為了充分運用古史研究的“兩重證據法”,所要付出的心血更遠勝於筆者以前從事的學術研究。到頭來,時間上一拖拖了八年,篇幅上一寫寫了70萬。此期間一連數載的離群索居、默默耕耘,嘗盡了獨坐冷板凳的清苦和寂寥,箇中感受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只能說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然而,即便有如此付出,即便這還算得上是一部巨著,但值此即將付梓之際,我卻絲毫感受不到一丁丁點兒的如釋重負。因為,正如一個剛剛浮出水面深吸了一口氣的溺水者一樣,筆者太清楚這個浩瀚大海的廣闊無垠了!看似這只是一個地域的歷史文化,但倘如通過整個大海來看這片地域,其中的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豐富得令人瞠目結舌!筆者深知,雖然有這洋洋大觀的70萬言墊底,但在博大精深的北京歷史文化面前,這仍不過是一部拓荒之作罷了,只能給北京的歷史文化勾勒一個大致的輪廓。回首望去,在這數載的耕耘中,不知留下了多少疑點和難點尚待破解,也不知留下了多少重點和亮點有待展開。面對這些,筆者深感力不從心,只能慨然天地之浩瀚,嘆息一己之渺小。好在世人對墾荒者向來是不予苛求的,何況這還是個遠離了職場的墾荒者。我唯有寄希望於“長江後浪推前浪”,期待有志者接過這個重任,一個接一個問題、一個接一個章節地完成一部多卷本的“人文北京啟示錄”,以此為“北京學”樹立起一座不可撼動的豐碑,也以此為待時而興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比較學”奠定一塊牢固的基石。
竊願如此,姑且書以存志1
201 4年初
寫於北京昌平區回龍觀“一得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