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擴散論

人際擴散論又稱創新擴散論。美國傳播學者研究物質文明傳播效果所提出的一種理論,即人際傳播是大眾傳播不可缺少的補助手段。在推廣新事物的過程中,必須運用人際傳播來協助、補充大眾傳播,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1943年,芮恩和葛樂恩發表了對兩個社區農民接受玉米新種過程的研究結果。1957年卡茨研究了醫生採用新藥的情況。羅傑斯和休梅克也作了這方面的研究。擴散研究表明,當通過大眾媒介宣傳勸說人們接受新觀念、新事物、新商品時,人們即便了解了它們,但率先採用新事物的仍只是少數人;少數人採用成功並通過人際傳播渠道傳開以後,多數人才紛紛相繼採用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際擴散論
  • 定義:即人際傳播是大眾傳播不可缺少的補助手段
一般說來,早採用者是那些態度較開放、教育程度較高、年齡較輕、人際關係多、訊息靈通的人,而晚採用者的情況恰好相反。人際傳播效果在特殊條件下強於媒介宣傳的情況,還可見之於生活的許多方面,如銷售商品、推行時裝、評介影片等。新時裝的廣告效果,遠不如親近的熟人中有人穿了一件新裝更打動人,更能誘人購買。羅傑斯和休梅克指出,大眾傳播媒介能迅速達到廣大受傳者,在傳播新知識和新信息方面最為得力,而人際傳播則在勸服方面作用顯著。人際渠道不斷補充信息、澄清要點,避免離題和減少迴避性,易於掃除心理和社會的障礙。態度容易改變的人易於接受大眾媒介的傳播信息而改變觀點,對態度強硬的人則要運用人際傳播才能奏效。擴散研究還對兩級傳播理論作出了修正,認為在新事物擴散的過程中,傳播形態是多樣的,可能是兩級傳播,也可能是三級傳播或四級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