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有意識有思想的存在物——這是人類萬物的一個根本區別。追求和保持思想潔和內心的平和,不受外界的誘惑和污染,是佛學的宗旨,也是人生第一要義。 佛性不是高不可及的神性而是人性,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本真的人與佛是一概念。所以,拜佛不如拜自己,朝著修煉純淨的自我而努力。
基本介紹
- 書名:人生覺迷大智慧:佛學壇經悟語
- 出版社:中國言實
- 頁數:173頁
- ISBN:7801288718
- 作者:高路
- 出版日期:2007年3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中國言實出版社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書評
心靈、人性:[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的深意是[心佛一體]也是所謂的[心法門],是《壇經》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心靈、人性:[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的深意是[心佛一體]也是所謂的[心法門],是《壇經》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心靈
第一節 修行就是修心/2
第二節 本心/4
第三節 心為根本/7
第二篇 人性
第一節 性本清靜/12
第二節 性本平等/15
第三節 性本空寂/18
第四節 性本智慧/21
第五節 實性/25
第三篇 人與佛
第一節 佛緣/30
第二節 人人都可成佛/33
第三節 佛從自性起/37
第四節 覺悟是佛/41
第五節 自性三寶/46
第六節 一體三身自性佛/49
第七節 法在心中/55
第八節 我用經文和經文用我/59
第四篇 生死煩惱
第一節 超越生死煩惱/66
第二節 涅檠真樂/70
第三節 智慧與煩惱/75
第五篇 禪
第一節 禪的實質/80
第二節 坐禪和禪定/84
第三節 不執著清淨/87
第四節 定和慧/91
第五節 禪與人性/97
第六節 不立/102
第六篇 修行
第一節 功德/108
第二節 西方淨土/112
第三節 在家修行/117
第四節 “三無”——無住為本/121
第五節 “三無”——無相為體/125
第六節 “三無”——無念為宗旨/128
第七節 有念與無念/133
第八節 無念是佛的境界/136
第七篇 自省
第一節 五分法身/142
第二節 無相懺悔/146
第三節 四弘誓願/150
第八篇 世界
第一節 常與無常/156
第二節 世界是對立統一的/160
第三節 不為現象迷惑/165
附錄 佛門法師簡介
第一節 修行就是修心/2
第二節 本心/4
第三節 心為根本/7
第二篇 人性
第一節 性本清靜/12
第二節 性本平等/15
第三節 性本空寂/18
第四節 性本智慧/21
第五節 實性/25
第三篇 人與佛
第一節 佛緣/30
第二節 人人都可成佛/33
第三節 佛從自性起/37
第四節 覺悟是佛/41
第五節 自性三寶/46
第六節 一體三身自性佛/49
第七節 法在心中/55
第八節 我用經文和經文用我/59
第四篇 生死煩惱
第一節 超越生死煩惱/66
第二節 涅檠真樂/70
第三節 智慧與煩惱/75
第五篇 禪
第一節 禪的實質/80
第二節 坐禪和禪定/84
第三節 不執著清淨/87
第四節 定和慧/91
第五節 禪與人性/97
第六節 不立/102
第六篇 修行
第一節 功德/108
第二節 西方淨土/112
第三節 在家修行/117
第四節 “三無”——無住為本/121
第五節 “三無”——無相為體/125
第六節 “三無”——無念為宗旨/128
第七節 有念與無念/133
第八節 無念是佛的境界/136
第七篇 自省
第一節 五分法身/142
第二節 無相懺悔/146
第三節 四弘誓願/150
第八篇 世界
第一節 常與無常/156
第二節 世界是對立統一的/160
第三節 不為現象迷惑/165
附錄 佛門法師簡介
文摘
書摘
第一節 性本清淨
【經文白話】
慧能明白五祖的意思,半夜來到五祖的住處。五祖給他講解《金剛經》
中闡釋人惟有不執迷於心外之物才能見識自己本性的道理。
慧能一聽,立即領悟:“任何物事都必須擺脫沉迷執著,方能顯現自己
的本真狀態。”他深有體會地說:“自性原本就是清淨空寂的,何必向外期
求自性;自性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自性原本就是完美
無缺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自性原本就是恆定不變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
;自性原本就融會了諸般法理,何必向外期求自性。”五祖知道慧能已然徹
悟,就說:“不知自己本心,學習佛法是沒用的;知道本心,了悟本性,就
可以被稱為調御丈夫、天神和世人的導師,也就是佛。”
【品評】
在佛家看來,自我的本性是自己原本真實不變的性質,它與宇宙萬物的
根本是一個東西,所以又具有世界本源的意義。本性所具備的清淨、永恆、
完善、不變、通達的特徵,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
427~前347年)的理念論。當然,佛學不是柏拉圖哲學,它所說的本性、佛
性也不是純粹理性的東西,但這絕對是一種哲學的追求。
對我們個人而言,這一追求一定是擺脫外物束縛和世俗偏見的過程,使
我們從沉迷中覺醒。
【故事】
1.寶珠
從前有一家富人,兒子叫大意,他一出生就說:“我要向天下所有窮人
布施,讓他們衣食無憂。”之後,再不說話,一直長到17歲才開口,說的還
是這句話。父母被兒子的善心打動了,同意他隨意支配家裡的錢財。但這些
錢根本不夠用,大意決定去尋找財寶。
大意航海來到大洋彼岸,這裡有座用銀子打造的城市。一條巨蛇盤據在
城門口,露出長長的毒牙,惡狠狠地盯著他。大意想,人之所以受到蛇的傷
害,是由於他心存不善。於是,他靜靜地坐下來反省自己。不久,蛇就睡著
了。大意進了城,受到了銀城國王的熱情款待,送給他一顆寶珠,這顆珠子
能把20里之內的寶物吸引過來。
大意繼續尋找,來到了一座用金子建築的城市。城門口也守著巨蛇,比
先前的那條蛇更可怕。他又坐下來默默地反省自己。蛇知道這個人沒有壞心
目艮,便閉上了眼睛,大意進了城。金城的國王也給了他一顆寶珠,它能把
40里以內的寶物吸引過來。
後來,大意又來到水晶城和琉璃城,以善良的心性通過了毒蛇把守的關
口,從國王那裡得到了能吸引方圓60里和80里寶物的寶珠。
大意在回來的路上,被貪婪的海神騙走了四顆寶珠。他發誓要舀乾海水
,把珠子找回來。於是,他一瓢一瓢地舀了起來。終於,天王被感動了,發
動神力協助他。海平面迅速降低,海神害,怕了,只好還回寶珠。
經過千辛萬苦,大意最後回到了家鄉,把他的財富分給貧苦人。從此,
這裡再也沒有了貧困。
大意在尋寶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這也許是他最大的收穫。
(見《佛說大意經》)
2.禿鷲
禿鷲見國王特別寵愛鸚鵡,心裡很羨慕,私下裡向鸚鵡打聽訣竅。鸚鵡
說:“其實也沒什麼,不過就是在國王面前嗚叫罷了。”
禿鷲聽了,心中暗喜,鬧了半天就這么簡單呀,論嗓門兒誰也比不過我
,要是我在國王跟前嗚叫起來,還能有鸚鵡什麼事?於是,便落到王宮的樹
上,對著國王的窗子大叫起來。它特別賣力,鼓著眼睛,張著大嘴,一聲接
著一聲。
聲音鑽進國王的耳朵,鐵錘似地一下下地砸著他的心。太可怕了,他朝
窗外望去,看見了禿鷲,這醜東西興奮地在樹枝上蹦來蹦去。
國王大怒,叫人抓住禿鷲,拔光它身上的毛,以示懲罰。
禿鷲光禿禿地回到樹林,鳥兒們問這是怎么了?禿鷲狠狠地啐了一口,
“呸,全怪那只可惡的鸚鵡!”
本來是禿鷲,卻偏偏想做鸚鵡。這類迷失自我的情況我們見到的太多了
。
(見《長者音悅,經》)
【感悟】
人最容易又最不經意丟失的東西就是自己,直到有一天你問自己“我是
誰”?想把它找回來,這時候你便開始覺悟了。
【經文原文】
慧能即會祖意,三更入室……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①而生
其心。”
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②自性本
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
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
,見自本性,既名丈夫③、天人師④佛。”
《壇經·行由品第一》
注釋:
①住:滯留、拘執。
②何期:何必向外期求。
③丈夫:佛的十大尊號之一“調御丈夫”,意即佛能調度眾生。
④天人師:佛的十大尊號之一,意即佛是天神和世人的導師。
P12-14
第一節 性本清淨
【經文白話】
慧能明白五祖的意思,半夜來到五祖的住處。五祖給他講解《金剛經》
中闡釋人惟有不執迷於心外之物才能見識自己本性的道理。
慧能一聽,立即領悟:“任何物事都必須擺脫沉迷執著,方能顯現自己
的本真狀態。”他深有體會地說:“自性原本就是清淨空寂的,何必向外期
求自性;自性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自性原本就是完美
無缺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自性原本就是恆定不變的,何必向外期求自性
;自性原本就融會了諸般法理,何必向外期求自性。”五祖知道慧能已然徹
悟,就說:“不知自己本心,學習佛法是沒用的;知道本心,了悟本性,就
可以被稱為調御丈夫、天神和世人的導師,也就是佛。”
【品評】
在佛家看來,自我的本性是自己原本真實不變的性質,它與宇宙萬物的
根本是一個東西,所以又具有世界本源的意義。本性所具備的清淨、永恆、
完善、不變、通達的特徵,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
427~前347年)的理念論。當然,佛學不是柏拉圖哲學,它所說的本性、佛
性也不是純粹理性的東西,但這絕對是一種哲學的追求。
對我們個人而言,這一追求一定是擺脫外物束縛和世俗偏見的過程,使
我們從沉迷中覺醒。
【故事】
1.寶珠
從前有一家富人,兒子叫大意,他一出生就說:“我要向天下所有窮人
布施,讓他們衣食無憂。”之後,再不說話,一直長到17歲才開口,說的還
是這句話。父母被兒子的善心打動了,同意他隨意支配家裡的錢財。但這些
錢根本不夠用,大意決定去尋找財寶。
大意航海來到大洋彼岸,這裡有座用銀子打造的城市。一條巨蛇盤據在
城門口,露出長長的毒牙,惡狠狠地盯著他。大意想,人之所以受到蛇的傷
害,是由於他心存不善。於是,他靜靜地坐下來反省自己。不久,蛇就睡著
了。大意進了城,受到了銀城國王的熱情款待,送給他一顆寶珠,這顆珠子
能把20里之內的寶物吸引過來。
大意繼續尋找,來到了一座用金子建築的城市。城門口也守著巨蛇,比
先前的那條蛇更可怕。他又坐下來默默地反省自己。蛇知道這個人沒有壞心
目艮,便閉上了眼睛,大意進了城。金城的國王也給了他一顆寶珠,它能把
40里以內的寶物吸引過來。
後來,大意又來到水晶城和琉璃城,以善良的心性通過了毒蛇把守的關
口,從國王那裡得到了能吸引方圓60里和80里寶物的寶珠。
大意在回來的路上,被貪婪的海神騙走了四顆寶珠。他發誓要舀乾海水
,把珠子找回來。於是,他一瓢一瓢地舀了起來。終於,天王被感動了,發
動神力協助他。海平面迅速降低,海神害,怕了,只好還回寶珠。
經過千辛萬苦,大意最後回到了家鄉,把他的財富分給貧苦人。從此,
這裡再也沒有了貧困。
大意在尋寶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這也許是他最大的收穫。
(見《佛說大意經》)
2.禿鷲
禿鷲見國王特別寵愛鸚鵡,心裡很羨慕,私下裡向鸚鵡打聽訣竅。鸚鵡
說:“其實也沒什麼,不過就是在國王面前嗚叫罷了。”
禿鷲聽了,心中暗喜,鬧了半天就這么簡單呀,論嗓門兒誰也比不過我
,要是我在國王跟前嗚叫起來,還能有鸚鵡什麼事?於是,便落到王宮的樹
上,對著國王的窗子大叫起來。它特別賣力,鼓著眼睛,張著大嘴,一聲接
著一聲。
聲音鑽進國王的耳朵,鐵錘似地一下下地砸著他的心。太可怕了,他朝
窗外望去,看見了禿鷲,這醜東西興奮地在樹枝上蹦來蹦去。
國王大怒,叫人抓住禿鷲,拔光它身上的毛,以示懲罰。
禿鷲光禿禿地回到樹林,鳥兒們問這是怎么了?禿鷲狠狠地啐了一口,
“呸,全怪那只可惡的鸚鵡!”
本來是禿鷲,卻偏偏想做鸚鵡。這類迷失自我的情況我們見到的太多了
。
(見《長者音悅,經》)
【感悟】
人最容易又最不經意丟失的東西就是自己,直到有一天你問自己“我是
誰”?想把它找回來,這時候你便開始覺悟了。
【經文原文】
慧能即會祖意,三更入室……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①而生
其心。”
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②自性本
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
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
,見自本性,既名丈夫③、天人師④佛。”
《壇經·行由品第一》
注釋:
①住:滯留、拘執。
②何期:何必向外期求。
③丈夫:佛的十大尊號之一“調御丈夫”,意即佛能調度眾生。
④天人師:佛的十大尊號之一,意即佛是天神和世人的導師。
P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