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為士
- 形成:水稻土
- 通過:耕耘施肥灌溉
- 原因:人為生產活動
人為土的概念與地理分布,人為土的概念,人為土的地理分布,人為土的成土條件,人為作用,氣候,植被,地形、母質,成土過程,水耕熟化過程,旱耕熟化過程,人為土的主要形狀,診斷層,形態特徵,理化特性,
人為土的概念與地理分布
人為土的概念
人為土是指自然土壤經人類活動的影響改變了原來土壤的成土過程而獲得新特性的土壤。我國農業歷史悠久,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十分深刻,因此,在土壤分類上,應十分重視人為因素的影響。例如,水稻土、灌淤土、綠洲土和摟土等都作為獨立的土類,其共同特點是經受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獲得新的診斷層和診斷特性,稱之為人為土。
人為土的地理分布
人為土分布在人類開發較早、耕作歷史悠久的地區,或是人工排灌和耕作活動容易引起土壤深刻變化的地區。它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水稻土主要分布於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南美洲和非洲也有小面積分布。在我國,水稻土分布遇及全國,集中分布在秦嶺、淮河、白龍江一線以南 。灌淤土、摟土和綠洲土則主要分布千半乾旱和乾旱地區。
我國人為土總面積約為62.68 萬km2, 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6. 5% 。
人為土的成土條件
人為土的形成受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 它的成片分布當然也有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由千國外分類制對人為土並未普遍作為獨立分類單元進行研究, 因此, 對其分布區的成土條件很難概括,現就我國的四類人為
土加以闡述。
土加以闡述。
人為作用
人為土的成土過程主要是在原有土壤的成土過程基礎上進行耕作熟化過程。也就是在人為活動的深刻影響下,通過灌排、耕作和施肥等一系列衣業措施,不斷克服原有土壤的某些不良性狀,改善了其保水、保肥性能和適性,使土壤肥力不斷發展。熟化過程雖然使土壤肥力提高,但又帶來土壤其他性狀的相應變化。因此,人為作用是人為土形成的基本條件,人工影響的程度直接關係到人為土的發育。
氣候
水稻土區的氣候條件相差極為懸殊。年均溫為-5-25℃ ,≧10℃積溫為1 600 -10 000℃ ,無霜期由110 天到全年,年降水董東部和南部為450-3 000 mm, 西北部一般少於450 mm, 有的只有幾十毫米,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水稻土形成發育的特點是不同的。
植被
人為土受人工植被的影響較大,水稻土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等。灌淤土、綠洲土、摟土多種旱作物,如穀子、高粱、玉米、芝麻、大豆、紅薯、小麥、大麥等。
地形、母質
人為土的分布也受地形影響。不同地形影響水稻土的空間分布,在大河流域、三角洲地區、河湖沖積- 堆積平原與盆地地區,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鄱陽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和金衢盆地等,水稻土一般表現出成片連續分布。在低山丘陵區的分布則表現多種形式,但主要是沿河谷作樹枝狀或條帶狀分布,與地形、水系的形態基本一致,排列大致和山間谷地走向相似,如浙閩丘陵地多呈樹枝狀,川東平行嶺谷區是典型的帶狀。
成土過程
人為土的形成過程主要是熟化過程,熟化過程又有水耕熟化過程和旱耕熟化過程之分。
水耕熟化過程
水稻土的形成就是經歷著水耕熟化過程。土壤種稻以後進行季節性灌溉,改變了土壤的水熱狀況,表現出土壤氧化還原交替過程和相應的物質轉移,又由於施用一些肥料的原因,導致土壤的復鹽基作用。因此,水稻土的形成,產生以下許多變化:
有機質的變化、鹽基淋溶和復鹽基作用、鐵、猛的淋溶和澱積、機械淋溶作用。
旱耕熟化過程
(1) 旱耕熟化過程沒有水耕熟化過程那樣明顯的氧化還原交替作用、較強的淋溶作用和有機質積累,與水耕熟化過程一樣,旱耕土壤的表層也出現有機質含量增加,形成疏鬆的耕作熟化層,而旱耕層一般有大量蚳蛻穴、蚔蛻糞和磷的富集,其下也可能出現犁底層,但犁底層不及水稻土那樣明顯。
( 2) 由於施入大量土糞和富含有機質土壤或堆積其他礦質土壤的結果形成厚度可達50 cm 的堆墊表層。其中還可能出現人為侵入體如煤渣、木炭、磚瓦等,這些侵人體反映了歷史上人類活動的遺蹟。
(3) 長期的衣業灌溉,灌溉水中所含懸浮顆粒在土壤中逐漸淤積,並經耕作混合而成灌淤層。
(4) 由於灌溉淋溶作用,土壤腐殖質和細小顆粒產生淋溶下移過程,從而產生耕作澱積層。
人為土的主要形狀
診斷層
人為表層(耕作層)一般較深厚,色深,富含腐殖質,有較好的水穩性結構,既通氣又爽水,交換性鹽基一般以兩價陽離子為主,黏土礦物以2:J 型為多,特別是人類長期耕作,施人許多骨頭和貝殼,土壤中富含磷和鈣,鹽基飽和度高,這是區別於暗沃表層的重要標誌。
根據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人為土有以下幾個診斷層:I) 水耕表層1 在淹水耕作條件下形成的人為表層(包括耕作層和犁底層) 。
2) 水耕氧化還原層1 水耕條件下鐵、猛自水耕表層或兼自其下墊土層的上部亞層還原淋溶,或兼有由下面具潛育特徵或潛育現象的土層還原上移;並在一定深度澱積的土層。
3) 灌淤表層:長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渾水灌溉,水中泥沙逐漸淤積,並經施肥、耕作等互動作用影響,失去淤積層理而形成的灌淤物質組成的人為表層。4) 堆墊表層:長期施用大量土糞、土雜肥或河塘淤泥等並經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人為表層。5) 肥熟表層:是長期種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糞尿、底肥、有機垃圾和土雜肥等,精耕細作、頻繁灌溉而形成的高度熟化人為表層。
6) 耕作澱積層:旱地土壤中受耕種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澱積層, 位於耕作層之下,其前身一般是原來的其他診斷層下層。
2) 水耕氧化還原層1 水耕條件下鐵、猛自水耕表層或兼自其下墊土層的上部亞層還原淋溶,或兼有由下面具潛育特徵或潛育現象的土層還原上移;並在一定深度澱積的土層。
3) 灌淤表層:長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渾水灌溉,水中泥沙逐漸淤積,並經施肥、耕作等互動作用影響,失去淤積層理而形成的灌淤物質組成的人為表層。4) 堆墊表層:長期施用大量土糞、土雜肥或河塘淤泥等並經耕作熟化而形成的人為表層。5) 肥熟表層:是長期種植蔬菜,大量施用人畜糞尿、底肥、有機垃圾和土雜肥等,精耕細作、頻繁灌溉而形成的高度熟化人為表層。
6) 耕作澱積層:旱地土壤中受耕種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澱積層, 位於耕作層之下,其前身一般是原來的其他診斷層下層。
形態特徵
人為土剖面通常有厚度較大、結構較好、養分較多的耕作層(人為表層),厚度較薄、較緊實的犁底層和具
有不同形式的澱積物、亮度較暗、彩度較濃的耕作澱積層。
有不同形式的澱積物、亮度較暗、彩度較濃的耕作澱積層。
理化特性
人為土的理化性質有以下幾個特點: (1) 人為土壤既然是在自然土壤的基礎上經人為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土壤,那么它的理化性質必然受到原來土壤性狀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其變異也較大。
(2) 人為土經過熟化過程後,土壤肥力普遍得到提高,這主要表現為有機質和有效養分含量的增加,腐殖質層下延,增加厚度,腐殖質的活性提高,表現了較好的耕作、保肥供肥性能和緩衝能力。
(3) 人為土通常會改變或減弱原來土壤所存在的不利因素。例如,紅壤存在酸性、有效磷含量低等不利因素,改為水稻土後,就可以使土壤的酸度降低,鹽基飽和度升高,並提高了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