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分四篇10章,其中第1、5、10三章由王偉律師單獨完成,其餘七章由王保國和徐燕驥兩人共同完成。第一篇為人機系統的數學模型,主要包含人的數學模型(第2章)、機的數學模型(第3章)、人機閉環系統的數學模型(第4章)、人機系統的經濟模型以及DEA方法(第5章)。雖然這四章所占的篇幅並不大,但它涵蓋了人機系統中數學建模問題的主要內容,應當講這些內容對於從事人機系統的研究人員來講還是十分需要的。第二篇為人機系統的分析與評價方法,書中給出了人機系統的幾種評價分析方法(即第6章)。雖然這篇僅含一章,但給出的幾種評價方法十分實用。另外,在系統評價的指標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進,書中已將“環保”作為評價指標納入評價體系,這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和對人類共同家園——地球的關愛。
人機系統方法學是錢學森先生倡導的系統學的一部分。本書是針對人機系統進行數學建模、系統評價與分析、性能預測與最佳化設計、系統人因事故預防以及人機環境系統中涉及哲學與法學的幾個重要問題等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的一部學術專著。全書分4篇10章,並列出369篇國內外重要文獻,該書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本書可作為航空航天、兵器科學與技術、信息科學與人工智慧、
能源動力、系統工程、安全工程、人機與環境、工業工程、管理科學等相關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學位課或選修課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參考。
前言
2009年,當三位作者靜下心來撰寫這部《人機系統方法學》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用較少的篇幅提煉書中的核心內容以及如何對所研究的問題進行量化計算。對此,我們採取了華羅庚先生一直提倡的先簡後繁、先易後難的總體寫作策略。
本書的第三篇為人機系統性能的預測和最佳化方法,它由7、8兩章組成。系統性能的預測(即第7章)和系統的多目標最佳化算法(即第8章),是人機系統研究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書中給出了性能預測中採用的一些智慧型算法、灰色系統性能的預測以及多目標、多自變數、非線性問題系統的最佳化設計,書中所研究的這些內容都是目前計算數學和計算物理領域中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用這些方法去解決人機系統中的問題,應該講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對於錢學森先生所提出的綜合集成法,在本書第8章的8.10節與8.11節有詳細的論述,其中8.10節給出了綜合集成方法以及最佳化策略,8.11節給出了綜合集成方法的套用。書中展望了在21世紀科學研究中,這種方法將有更大的套用前景,它是解決各類複雜人機系統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書的第四篇為人機系統中人因事故的預防以及人機環境系統中所涉及的哲學與法學基礎(即這篇簡稱為人機系統的哲學與法學基礎以及人因事故預防),該篇雖然僅僅包含第9和第10兩章內容,但所涉及的問題十分重要。第9章主要討論事故的預防以及危險源的控制,它涉及事故分析、危險源的控制以及安全生產、安全法學的熱點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書中給出了明確的解決方法和措施,應該講這對指導安全生產十分有益。
本書的第10章探討了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研究中涉及的哲學與法學範疇的重要問題,它涵蓋了系統哲學、法學等範疇中一系列重要概念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方式、方法和基本出發點,頗具特色。以這章10.5節“錢學森系統學的哲學基礎”為例,書中以較小的篇幅全面總結了錢學森在系統學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並從哲學角度細緻剖析了錢老現代科學技術的思想體系,這對認識和理解偉大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的現代科學思想體系框架很有幫助。再如10.3節和10.4節分別站在系統哲學的角度上分析並給出了系統演化的三大基本規律(即系統功能最最佳化規律、系統結構有序化規律、子系統協同作用規律),提出了研究系統的四種基本方法,並從系統論與方法論的角度總結了這些系統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些重要的論述是對本書所研究方法的一個高度升華與總結,對深刻認識本書內容十分有益。再如10.7節和10.8節是從國際環境法學角度強調和呼籲對人類共同家園——地球的珍愛,並從法律層面探討國際上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策略和相應措施。書中還特彆強調:要珍愛人類環境生態系統,提倡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綠色產業、發展綠色人機工程系統,努力提高綠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珍愛人類地球家園,要努力去實現人類與環境生態關係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新局面,要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意識,更要為人類的子孫後代能夠幸福而愉快地生活在綠色而富饒的地球家園擔當我們應有的義務與責任。
對於像《人機系統方法學》這樣微觀與巨觀結合、並且多學科進行相互融合的書籍,學界急需但又無類似的書籍出版,許多博士生與碩士生只能從眾多的雜誌與文獻中去摸索一點線索,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寫作這部書的迫切性以及著寫這部專著的艱辛與困難。但錢學森先生創建“系統學”的號召鼓舞著我們,“航空航天”“兵器科學與技術”“信息科學與人工智慧”“人機與環境”“系統哲學”“安全法學”“系統科學”“工業工程”“能源動力”“工程力學”“套用數學”“安全工程”“工程心理學”“人因工程”“人機工程”以及“管理科學”學科等16個專業的研究生們在支持著我們,他(她)們急需這樣的著作問世,因此我們三位作者拋磚引玉,將這部著作獻給讀者與學界。這部專著給出的369篇重要參考文獻,其中包括許多交叉領域中著名科學家所寫的世界名著,這對渴望進一步學習這方面內容的讀者來說是件大喜事。
本書全部文稿的計算機錄入和電子文檔的製作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潔動力技術研究中心李成勤博士和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王沛博士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李成勤和王沛分別為清華大學1999級熱能工程系校友和2000級工程力學系校友,並先後保送推薦到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留中國科學院工作。這充分表達了兩位校友對母校出版這部專著的支持與奉獻,對此我們深表感謝。清華學子的敬業精神和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精神內涵充分體現在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另外,本書在出版期間得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尤其是該社馮昕和趙從棉兩位編輯的大力支持,正是她們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才使本書得以如期出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三位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的錯漏和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斧正!可以通過郵件與我們聯繫,共同探討與改進。
作者
2015年3月18日
目錄
第1章緒論
1.1系統科學的發展概況
1.1.120世紀20—30年代的系統觀點
1.1.2系統科學的開創時代
1.1.3系統科學的重大進展
1.1.4系統科學體系的初步建成
1.2系統學與複雜系統學的創建與發展
1.2.1系統學的設計階段
1.2.2系統學討論班的重要進展
1.2.3大成智慧工程的提出與發展
1.2.4系統科學理論在我國的某些進展
1.3本書的體系結構
第1篇人機系統的數學模型
第2章人的數學模型
2.1人的行為控制與決策模型
2.1.1人的行為控制模型
2.1.2人的決策模型
2.2人的熱調節數學模型以及人的熱應激與冷應激反應
2.2.1人體熱調節系統的控制框圖
2.2.2人體生物熱方程
2.2.3人體熱調節的生理學模型
2.2.4熱應激時人體的生理反應
2.2.5冷應激時人體的生理反應
2.2.6高溫對人體以及作業帶來的影響
2.2.7低溫對人體以及作業帶來的影響
2.3人的熱舒適模型及其評價指標
2.3.1人體與周圍環境的熱交換以及熱平衡方程
2.3.2范格的熱舒適方程
2.3.3人的熱感覺以及六種評價指標
2.4人的可靠性模型及其研究方法
2.4.1基本可靠性指標以及常用的機率分布函式
2.4.2連續作業時人的可靠性模型
2.4.3非連續作業時人的可靠性模型
2.4.4人的可靠性研究方法
2.4.5人可靠性的基本數據
第3章機的數學模型
3.1機的動力學特性分析
3.1.1易操作性的三個特徵
3.1.2機的特性描述及其機的動力學特性分類
3.1.3可操作性的比較
3.2機的易維護性以及機的本質可靠性
3.2.1易維護性的設計原則
3.2.2基本維修性指標
3.2.3機有效性的特徵量
3.2.4機的本質可靠性
3.3飛行器飛行的動力學基本方程組及其典型坐標系
3.3.1四種常用的坐標系
3.3.2飛機質心的運動方程組
3.3.3飛機剛體的動力學方程組
3.4小擾動線化運動方程及其分離過程
3.4.1運動方程的線化
3.4.2小擾動方程的分離
3.5縱向與橫航向小擾動方程組中力與力矩項的處理
3.6縱向動穩定性問題的兩種典型運動模態
3.6.1縱向擾動短周期運動的簡化分析
3.6.2縱向擾動長周期運動的簡化分析
3.7橫航向動穩定性問題的三種典型運動模態
第4章人機閉環系統的數學模型
4.1非線性控制系統的描述函式法及穩定性分析
4.1.1研究人機閉環系統的意義
4.1.2非線性控制系統的描述函式法以及複雜系統的簡化
4.1.3非線性控制系統的Nyquist穩定性判據
4.1.4非線性控制系統周期運動的穩定性分析
4.2人機閉環系統的傳遞函式以及McRuer模型的Pade近似
4.2.1幾個重要概念以及Mason增益公式
4.2.2系統的三種基本連線形式以及結構圖的等效變換
4.2.3人機閉環系統的傳遞函式以及超越函式的Pade近似
4.2.4駕駛員的操作特性模型
4.2.5飛機等效系統的數學模型
4.3基於智慧型算法的人機閉環系統數學模型
4.3.1小波神經網路的一種基本結構模型
4.3.2小波函式的選擇
4.3.3網路能量函式以及神經元之間連線權重的確定
4.4NealSmith準則的數學表達以及人機匹配的量化
4.4.1NealSmith準則的數學描述
4.4.2人機系統最佳匹配參數的確定
4.5系統靈敏度分析的數學描述
4.5.1對參數TL的靈敏度
4.5.2對參數τ的靈敏度
4.6駕駛員操作特性模型樣本庫的一種創建方法
4.6.1含五個參數的McRuer數學模型
4.6.2五種典型輸入信號及其Laplace變換
4.6.3人機系統的時域性能指標
4.6.4基於正交設計方法的樣本資料庫的創建
第5章人機系統的經濟模型以及DEA方法
5.1價值形式的投入產出模型
5.1.1四種基本的平衡關係
5.1.2七種基本的技術經濟參數
5.1.3部門間投入產出綜合平衡模型的兩種基本形式
5.2實物形式的投入產出模型
5.2.1部門分類問題
5.2.2實物型投入產出模型的結構與特點
5.2.3實物型投入產出模型在經濟工作中的套用
5.3考慮環境保護時的投入產出模型
5.3.1模型的基本結構及其基本方程組
5.3.2矩陣α^的三種取值分析
5.4部分數據為灰色量時投入產出的最佳化模型
5.4.1三種不確定性的數學方法
5.4.2灰色特徵值與灰色特徵向量
5.4.3灰色投入產出最佳化模型
5.5動態投入產出模型
5.5.1動態投入產出模型的基本結構
5.5.2靜態逆與動態逆
5.6線性規劃的對偶問題以及影子價格
5.6.1線性規劃的標準形式以及對偶問題
5.6.2影子價格
5.7非線性規劃問題的建模及其主要的求解策略
5.7.1幾種非線性規劃問題模型的建立
5.7.2非線性規劃問題的主要求解策略
5.8非線性規劃中Lagrange乘子的經濟含義以及有約束問題的罰函式法
5.8.1有等式約束時非線性規劃問題的罰函式
5.8.2有不等式約束時非線性規劃問題的罰函式
5.9DEA方法及其模型的拓展
5.9.1DEA方法的最基本模型——C2R模型
5.9.2傳統與廣義DEA方法
5.10人機系統經濟模型的改進與完善
第2篇人機系統的分析與評價方法
第6章人機系統的幾種重要評價分析方法
6.1人機系統的三個基本理論與系統評價的四項指標
6.1.1控制論與模型論
6.1.2最佳化論以及NashPareto最佳化策略
6.1.3系統總體性能評價的四項指標
6.1.4各項評價指標的內涵與評價方法
6.2系統建模的原則以及建模的幾類數學方法
6.2.1系統建模的要求與原則
6.2.2描述系統模型的幾類數學方法
6.3層次分析(AHP)評價方法
6.3.1層次結構模型的建立
6.3.2判斷矩陣的構造
6.3.3層次單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
6.3.4層次總排序及其一致性檢驗
6.3.5層次分析法的主要計算步驟
6.4系統的模糊數學分析評價方法
6.4.1模糊關係及其運算
6.4.2多因素多級模糊綜合評判
6.5故障樹分析(FTA)評價方法
6.5.1故障樹分析的用途與作用
6.5.2故障樹的建造與規範化
6.5.3故障樹最小割集的FusselVesely算法
6.5.4故障樹定量分析方法概述
6.6人機系統可靠性分析與相關算法
6.6.1人機系統可靠性分析的簡易模型
6.6.2事件樹分析評價方法
6.6.3事件樹與故障樹分析方法的綜合套用
6.7基於認知神經科學的一類人機互動顯示界面評價方法
6.7.1EEG和EP的發現
6.7.2CNV和P300
6.7.3心理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
6.7.4聽覺MMN和視覺MMN
6.7.5涉及語言加工的ERP成分
6.7.6關於ERN的研究
6.7.7ERP的定義以及ERP數據的提取過程
6.7.8腦功能成像技術的研究與套用
6.7.9腦電、心電、眼電三類電生理指標的篩選
6.7.10基於多生理指標的腦力負荷預測模型
第3篇人機系統性能的預測與最佳化方法
第7章人機環境系統性能的預測以及系統風險評價的決策分析
7.1人機環境系統性能預測的智慧型算法
7.1.1小波神經網路的訓練學習過程
7.1.2模糊神經網路的訓練學習過程
7.1.3兩個典型算例的計算與分析
7.2灰色系統性能的預測
7.2.1GM(1,N)灰色模型
7.2.2典型算例以及關聯度的計算
7.2.3灰色系統的預測
7.3系統風險評價中的幾種方法與多指標Bayes決策分析
7.3.1風險的概念以及風險存在的必要條件
7.3.2風險評價的綜合分析方法
7.3.3風險估計與組合決策
7.3.4多指標Bayes決策分析
第8章人機系統的多目標最佳化算法
8.1系統的Nash分解法
8.2一種確定權重的簡捷方法
8.3遺傳算法的生物學基礎以及改進的Pareto遺傳算法
8.3.1遺傳算法的生物學基礎
8.3.2改進的Pareto遺傳算法
8.4NashPareto最佳化策略
8.5NashParetoRSOW最佳化算法
8.6NashParetoRS最佳化算法
8.7NSGA最佳化算法
8.8模糊神經網路以及與遺傳算法相結合的最佳化策略
8.8.1人工神經網路的結構和功能分類以及常用的激發函式
8.8.2離散型和連續型Hopfield網路
8.8.3BP網路及其相應算法
8.8.4模糊Hopfield網路
8.8.5遺傳算法最佳化模糊推理規則的策略
8.9基於廣義模型與集成方法的大系統智慧型最佳化以及自尋優策略
8.9.1大系統中模型的適用性問題以及廣義模型的概念
8.9.2三代控制理論的發展以及第四代控制理論的預測
8.9.3大系統智慧型控制與最佳化的類型及其控制方法
8.9.4多級自尋優策略
8.10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方法與最佳化策略
8.10.1綜合集成方法的提出以及主要特點
8.10.2綜合集成系統的結構與分析
8.10.3綜合集成與螺旋式推進
8.10.4基於人機結合綜合集成系統體系的最佳化策略
8.11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在人機環境系統工程中的套用
8.11.1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層次
8.11.2錢學森的系統科學思想以及人機結合的思維方式
8.11.3系統科學思想在人機環境系統工程中套用的實例
8.11.4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的研究需要綜合集成方法
第4篇人機系統的哲學與法學基礎以及人因事故預防
第9章事故的預防以及危險源的控制
9.1複雜人機系統中操作人員失誤的分析與量化
9.1.1人因失誤的定義與分類
9.1.2人因事故的基本特徵
9.1.3事故因果理論
9.1.4能量意外轉移理論
9.1.5軌跡交叉理論
9.1.6基於人體信息處理的人因失誤事故模型
9.1.7事故的統計規律與預防原則
9.1.8複雜人機系統中操作人員失誤的量化處理與分析
9.2人可靠性分析方法的選擇及其比較標準
9.2.1HRA方法的選擇
9.2.2HRA方法的比較標準
9.3固有危險源的控制技術
9.3.1固有危險源的含義
9.3.2固有危險源的控制方法
9.4人因事故的預防
9.4.1人的能力以及人作業時具有的硬體與軟體狀態
9.4.2人因失誤的預防措施
第10章人機環境系統工程中涉及哲學和法學範疇的幾個重要問題
10.1系統哲學研究的現狀
10.1.1系統科學發展的簡要回顧
10.1.2國外系統哲學研究的現狀
10.2系統哲學研究的範疇體系以及認識系統的最根本方法
10.3系統哲學中系統演化的三個基本規律
10.3.1系統功能最最佳化規律
10.3.2系統結構有序化規律
10.3.3子系統協同作用規律
10.4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以及研究系統的四種基本方法
10.4.1系統方法及其四項基本原則
10.4.2研究系統的四種基本方法
10.5錢學森系統學的哲學基礎
10.5.1“老三論”與“新三論”及其哲學基礎
10.5.2複雜性、複雜系統與複雜性科學及其發展
10.5.3錢學森的系統學及其綜合集成方法
10.6安全生產中的倫理問題
10.6.1安全倫理的基本觀點
10.6.2安全行為倫理的構建以及對企業和員工的基本要求
10.7大氣環境與宇宙空間科學中的幾個法律問題
10.7.1航天科學的發展不可忽視太空環境的保護
10.7.2與大氣層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的國際法律檔案
10.7.3空間環境的損害以及空間環境保護制度
10.7.4空間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淵源與法律制度
10.7.5加強外太空空間法研究刻不容緩
10.7.6尋找地外生命的艱辛歷程和對地球家園的珍愛
10.8從國際環境問題看軟法與硬法的作用
10.8.1涉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相關國際法律檔案及其初步分析
10.8.2軟法及框架公約現象的分析
10.8.3軟法與硬法相結合是解決國際環境問題的主要措施
10.9加強智慧財產權戰略管理,注重專利實施中的制度建設
10.9.1規制智慧財產權濫用問題的必要性
10.9.2智慧財產權濫用在各國法律中的含義及其相應規制制度
10.9.3TRIPs協定的兩種取向
10.9.4我國規制智慧財產權濫用的簡況
10.9.5努力完善規制智慧財產權濫用的制度
10.10安全與生產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我國安全生產的基本方針
10.10.1我國確定安全生產方針的基礎與原由
10.10.2安全與生產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
10.10.3安全應放在企業各項工作的首位
10.10.4“預防為主”是落實“安全第一”的基礎
10.10.5發展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剷除污染源
10.11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以及監督管理和安全監察法律制度
10.11.1我國安全生產的基本法律檔案
10.11.2與安全生產相關的其他重要法律、行政法規和標準
10.11.3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以及安全生產許可證制度
10.11.4監察機關的監督以及安全監察立法
10.11.5國際勞工標準在我國的實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