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才與利潤法則
聯想控股主席
柳傳志曾說過這樣的話:“辦
公司就是辦人,人才是
利潤最高的商品,能夠經營好人才的企業才是最終的贏家。”現代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才是企業之本。
人才與利潤法則示例
我們經常從媒體上看到某某
企業以百萬元年薪
招聘經理廠長或專業人才,某某企業標出數十萬元年薪聘用高技術和
科技人才的訊息。
企業之所以願意花大價錢聘用人才,是因為企業的經營者明白,如今是
市場經濟、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即
財富,人才即
利潤”,可以說這就是知識經濟最典型的特徵。
據了解,
華為有
員工9000多人,其中研發人員4000多人,70%以上是碩士、博士。
它的發展戰略就決定了它的
人才戰略,
華為需要更多的博士,因為博士也是
經濟增長點,華為需要更多的具備一流學識水平的人才,研發更多的
產品,創造更高的
利潤。
在
華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兩條曲線:一條是人才上升的曲線,先是10多人,然後是50多人,100多人,達到了幾千人;另一條是產值上升曲線,從剛起步時的幾百萬元到幾億元,直線上升到89億元,之後也實現
銷售收入120億元。
產值曲線的上升,有賴於人才曲線的上升。
由此可以看出
華為利潤的增長不是憑空的,而是許多優秀人才智慧的結晶,這也是華為
人才戰略觀的體現,高科技行業就要聚集高智慧人才,正是認識了這一點,華為才會花大價錢聘請博士、碩士,才會大投入搞研發。
當今社會,誰擁有了一流的人才,在競爭中誰就擁有了主動權。 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據
統計,美的近年從世界各地引進的外籍專家及具有海外留學和工作背景的高層次人才就有80人,碩士、博士和博士後有300多名。
另外,美的還不斷致力於提升本土人才的國際化素質,有效地培養
國際化人才。
美的集團為什麼能夠留住人才?就是因為
企業有一個好的機制和好的環境。
美的開發新
產品實行承包制和領銜制,撥給一定的開發經費。
這樣,充分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有的技術人員年收入可達到1000多萬元。
美的積極營造一種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良好環境,敢於打破單一的用人枷鎖,不少技術人才從事技術研發和
管理經營工作,成為科研與管理兼備的
複合型人才。
為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企業讓其獨當一面,擔任企業中的重要職位。
合理的
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僅使美的引來“金鳳凰”,也給了“金鳳凰”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比爾·蓋茨經常講,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迅速發掘和雇用最優秀的人才。
當年為幫助
IBM開發個人計算機作業系統,蓋茨購買了西雅圖另一家
公司的早期成果,僱傭了該公司最頂尖的工程師蒂姆·帕特森,在此基礎上推出了MS-DOS作業系統。
他們每年要訪問130多所大學,閱讀12萬份簡歷,舉行7400多次面談。
由於
知識經濟的出現需要大量的人才,從而造成人才的短缺,這在全世界都造成人才緊張,像美國這樣一個匯集了全世界優秀人才的大國,人才
市場也頻頻告急,據報導,光是美國矽谷就有85萬高
科技人才的
缺口。
“為優秀人才而戰!”喊著這樣的口號,現代化的
企業紛紛上馬,全力殺進搶奪人才的戰場。
微軟
公司為爭奪人才,手腕可謂耍到了極致,他們把人才爭奪戰打到了中國小學生身上,要預定天才兒童不說,還要給正在上學的國中生預付
工資。
美國人敢於給國中生預付工資,敢於給人才和準人才定高價,是因為他們認識到人才大戰的本質是價格大戰,是
利潤大戰,是對知識、智力和智慧
定價的大戰。
高昂的價碼為美國招來了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每年有大量基礎高
科技人才從
開發中國家源源不斷地湧入美國,在那裡創造著數千億美元的
財富。
在著名的矽谷,38%的
科技人才來自印度,有人戲言:“這裡90%的新
公司里都充滿著印度的咖喱味和胡椒味。
”有了這些人才,美國才有了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的條件。
企業也是一樣,擁有了人才才能創造更大的
利潤,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奇瑞的
董事長尹同耀為了找到合適的
質量管理的人才,可以說是想盡了一切辦法。
2003年,尹同耀去日本
三菱公司考察和
談判時,看上了
現場管理專家寺田真二,他借上廁所的機會向寺田真二要到了手機號碼,然後再讓人去軟磨硬泡做工作,最終寺田成為奇瑞質量管理的核心成員。
後來,“寺田真二生產線”成為奇瑞現場管理的典範
樣本。
也就是這個得來不易的人才,為奇瑞創造了不菲的
價值。
可以說,
企業的成功,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人才的競爭。
因此,如何尋找人才,留住人才是每個
管理者都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這也是他們經營成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