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結構最佳化是指從組織的戰略發展目標與任務出發,認識和把握人才群體結構的變化規律,建立一個較為理想的人才群體結構,更好地發揮人才群體的作用,使人才群體內各種有關因素形成最佳組合.或者說,是對群體要素和系統的組織配合方式的不合理性與失調的地方進行調整,以提高群體的整體功能.對組成人才群體結構的子結構進行綜合思考,形成一個多維的最佳組合,這種最佳構成應該符合3條標準:
名詞概念,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調整最佳化對策,
名詞概念
1)適應組織發展戰略的需要,有利於形成組織的核心競爭能力;
2)能夠充分發揮群體內各因素的作用,充分調動組織內各類人才的積極性;
3)能夠發揮整體效能,使人才群體共同發展.
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採取各種措施,開發人才資源,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國人才隊伍現狀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我國人口資源雖然豐富,但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高素質人才相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國人才資源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有幾個問題值得高度重視。
1.人才的行業分布不合理。
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都應當配置高素質的人才。問題在於我國人才配置在黨政群及事業單位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多,而配置在工商企業的少,農業領域的技術人才更少。美國企業從事研究開發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占其總量的80%,而我國在企業工作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還不到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0%。
2.專業結構不合理。
教育、衛生、經濟、會計四類專業技術人員,占了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0%,傳統的機械、冶金、建築等曾經走俏而今需求已達飽和狀態的傳統專業人才,在市場上供大於求的現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專業人才需求量急劇增加,供給明顯不足,處於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專業人才更是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從第二、三產業來看,高素質的、職業化的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才、精通國際經濟和法律的複合型管理人才短缺。
3.人才年齡結構、層次結構不合理。
專業技術人員中高、中、初級職稱的人才應有合理的比例搭配。我國當前,高級人才僅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5%’,且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年齡構成偏高,高級職稱的人中一半以上是50歲以上,老化問題嚴重。
4.高級技工在技工中的比例偏低。
我國過去技術工人實行八級工制,後來國家對技術工人級別作了調整,將其分為初級技工、中級技工、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個等級。來自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城鎮企業共有(1.4億名職工,其中技術工人)7000萬人。從這個數字看,我國似乎不缺少技術工人。但是,在技術工人的隊伍中,初級工占60%左右,中級工占35%,高級工僅為3.5%,這3.5%與已開發國家高級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遠+技工斷檔現象還反映在技術工人的年齡結構上。我國機械行業的產業工人中,平均年齡為42.1歲,其中高級技師平均年齡48.9歲,50歲以上的占了將近一半;技師平均年齡45.6歲,50歲以上的占1/3高級技工平均年齡41.3歲,其中40歲以上的占57.5%。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分工,我們的比較優勢在製造業,而我們的高級技工實在太少+技術工人素質不高導致我們企業產品的合格率只有70%,不良產品每年損失達2000億元。
5.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在“非均衡的中國經濟”身旁,同時還存在一個“非均衡的中國人才”現象。從過去的“孔雀東南飛”到“一江春水向東流”,人才流動的地域性特徵明顯,這加大了地域間人才分布的不平衡。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85%集中在東中部地區。從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無疑需要比較多的人才,而實際情況是,不發達地區人才的流失較為嚴重。從城鎮體系來看,大部分人才分布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小城鎮和縣鄉專業技術人才貧乏。
原因分析
1.受“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中國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傳統的、封建主義的“學而優則仕”和“官本位”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願進“官場”不願進“市場”的價值取向,極大地限制了人才生存發展空間,似乎讀書人只有當官、當幹部的路一條,這就不能不影響到許多人才千方百計往吃“皇糧”的黨政機關單位擠。
2.受傳統的人事管理體制的束縛,人才流動受到諸多限制。
人才部門、單位所有壁壘沒有打破,人才地域、身份限制較為嚴格,單位沒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權,人才沒有充分的自主擇業權,尤其是一些用人單位往往把人才當作“單位人”而不是“社會資源”,採取一些行政手段限制人才流動,使人才難以在社會上找到適合自己特長和專業技能的崗位。
3.市場環境不夠寬鬆。
一是受經濟發展的制約,人才資源配置和空間較為狹窄。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尤其在發展非國有經濟和第三產業上不夠理想,新增就業崗位和人才施展才華的機會不多,人才資源配置空間就不大。二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還未真正建立。三是受人文環境影響,人才資源市場配置缺乏濃厚的社會氛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有才不識才、識才不用才、用才不重才的現象較為普遍,從而優秀人才難以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和本領。
4.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由於社會保障機制在我國的建立剛剛起步,不夠完善,從而使流動人才後顧之憂沒有解決,致使社會上流動的人才,特別是中大專畢業生想往黨政群機關和事業單位擠;而機關事業單位滯留的人才又不願向社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才結構最佳化。
5.惟文憑論的社會氛圍影響。
在目前惟文憑論的社會氛圍和分配機制下,當工人意味著社會地位低被人看不起。近年來一些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人下崗,對技術工人的需要大幅減少,城市裡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希望孩子上大學,尤其是上非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考不上大學寧願讀“民辦”大學也不願進技校,從而使技工人才斷檔。
6.教育改革滯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看,教育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人才培養工作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目前的高校雖然也搞學分制,學生有了一些選擇,但學生不得不圍著學歷文憑轉,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也就難以成為擇業和創業的主體,這樣的學生畢業後學非所用、待業或下崗不足為奇。
調整最佳化對策
人才既然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就有一個最佳化配置和有效開發利用的問題。調整和最佳化人才資源的結構,須從下述方面努力:
1.謀長慮遠,緊扣經濟結構調整的實際需要,調整和最佳化人才結構。
十五期間,我國要繼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作為核心,把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基本目標。應大力開發農村鄉土人才資源,加強和穩定農業人才隊伍。應把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重點放到農村去,把中等職業教育的擴大當成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切入點,一方面培養和造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科技隊伍,另一方面提高已經進城和準備進城的農民的文化素質及技術操作能力。適應我國國內供給與需求格局變動和深化市場化的需要,抓住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我國將改造和提升原有的製造業,發展新興製造業,應圍繞製造業振興,通過企業培訓和發展高等、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在人才結構調整中,應適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要求,通過高等教育和其他途徑,加大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還應適應服務業發展趨勢,努力增加第三產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提高服務行業的科技含量。現代化建設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要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教育,培養和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黨政人才隊伍建設,使人才在產業、地區、城鄉間的分布趨於合理,使各類人才的專業、年齡結構和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的比例趨於合理。
2.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競爭、激勵和選擇機制。
競爭和激勵能夠激發人才的創新欲望,激活人才的創新潛能。競爭可以實現人才的優勝劣汰,保持人才隊伍的良性循環。要用好的機制和好的作風選人。打破選人用人中論資排輩的觀念和做法,不拘一格,用人所長。既要任用好自然科學人才並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又要任用好哲學社會科學人才並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既重視國有企事業單位的人才,也要把民營科技企業、受聘於外資企業的專門人才納入視野。人才激勵機制的核心在於適當拉開不同層次人才的收入差距,克服事實上存在的平均主義。應通過建立現代工資制度,逐步形成以市場工資、業績工資、崗位工資為內容的多元化工資分配模式;通過實行人才的優質優價,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通過實行技術成果作價入股、技術轉讓收入提成、技術成果轉化利潤分成等形式鼓勵科技人員取得合法收入,從而較大幅度地提高高級人才的收入。對於高級人才的認定和分配其收入,不搞終身制。應加速實現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制度,逐步實現個人自主申報、社會量化評審、單位自主聘任。對於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長線專業與短線專業、可市場化專業與不可市場化專業等不同學科領域要因地制宜,設定考核評價的周期、指標、標準,採用不同的收入分配機制,達到收入與貢獻相稱,以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
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落實用人單位的自主權,增強企業科技創新和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打破人才的部門、單位壁壘,加快發展人才市場。一是應完善布局,發揮區域性人才市場、基礎性人才市場、專業性人才市場、經營管理人才市場、高新技術人才市場和農村人才市場的作用;二是提高人才市場的信息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實現人才市場由集市型向信息網路型轉變;三是加強人才市場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市場許可證制度和年審制度,制定人才中介服務標準和評價指標,促進人才中介服務規範化。在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基礎作用,逐步促進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由擇業,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同時,國家也應當在市場失靈的領域採取多種措施配置人才資源,以調節各地區、行業和部門以及國內外人才流動的不平衡狀況。
4.營造匯聚人才、用好人才並使他們建功立業的優良環境。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須有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環境。環境包括“硬”和“軟”兩個方面。硬環境主要指人才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軟環境主要指學術氛圍、人際關係等等。要儘可能地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努力營造民主活潑的學術氛圍、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要關心、愛護、理解、信賴人才,從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為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和發揮才能創造更為寬鬆的環境,以激勵他們為祖國和人民多做貢獻。
5.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教育要適應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要,就必須改變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行業部門辦學校、學科偏窄、學校規模偏小、力量分散的狀況,對教育資源進行最佳化配置。要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加快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課程體系。高等學校要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最佳化學科和專業結構,改變考試評價制度,開展創業教育,以實現大學生自主創業。通過素質教育,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力,造就數以千萬計合格的專門人才。在積極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建成結構比較完整、專業門類齊全的職業和成人教育體系,構築人才成長的“立交橋”。
6.解放思想、更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