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質逆淘汰是與人類生存競爭相反的一種社會現象。一個多世紀以前,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先驅,英國著名的哲學和社會學家斯賓塞(H.Spencer)曾經預言,人類社會的發展正如物種進化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換言之,高素質的人群將興旺發達,低素質的人群將逐漸縮減或被淘汰,這樣總體人口素質將會不斷提高。然而,當代人口的發展卻出現了與上述預言完全相反的趨勢,即高素質人口數量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縮小,低素質人口所占的比例在擴大,以致於形成人口再生產在質量方面“劣勝優淘”的一種社會現象,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素質逆淘汰”。
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其一,因遺傳素質差異而引起的人口素質逆淘汰。就是有遺傳生理缺陷的夫婦相對於生理健全的夫婦生育了更多的孩子,從而在全社會範圍內產生了人口素質逆淘汰的效應。其二,因文化素質差異而引起的人口素質逆淘汰。一般來看,父母的文化水平與其子女的文化水平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口群體傾向於少生、優生,而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群體則有明顯的“早婚、早育、多生”的行為傾向,由於低素質人口更新傳統的生育觀念往往更困難,因此表現在結果上,素質低的人口就比素質高的人口生育率高。其三,因人口自然結構的變化而導致的人口素質逆淘汰。具有不同性別、年齡特徵的人口群體在素質上是有差異的。對於少年被撫養人口,心理、生理素質及文化素質還有待於發展和完善;對於青壯年的經濟活動人口,相對而言,各類素質往往更高些;對於老年被撫養人口,生理和心理素質則有退化的趨勢。因此,這些人口相對比重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總體人口的素質,如人口老齡化會加劇人口素質結構性劣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