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中勞動力部分和社會可能提供的就業崗位的關係
基本介紹
正文
人口和勞動力的關係 勞動力人口是人口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定時期的總人口是由勞動適齡人口和非勞動適齡人口所組成。按國際劃分慣例,前者是指15~64歲的人口,後者是指0~14歲的少年兒童人口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勞動適齡人口中扣除上學、從事家務勞動和有殘疾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後,就是勞動力人口。
勞動力人口數決定於總人口和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勞動力人口的增長與人口增長及勞動力占總人口比重升降都成正比。當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少年兒童人口比例加大,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就會導致勞動力人口增長速度慢於人口自然增長速度。相反,當人口增長速度逐步有所下降,少年兒童比例隨之下降,過去出生高峰期的人口進入勞動力年齡時,勞動力人口增長速度就會超過人口增長速度。達到一定年齡的勞動力人口和達到同一年齡的勞動適齡人口之比,稱為勞動力參與率。這一指標大體反映勞動力參與社會勞動的程度。
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 勞動力人口是勞動適齡人口中已就業和要求參加就業的全部人口,它是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之和。有的國家將勞動力人口稱為工作人口,有的稱為經濟活動人口。就業人口是指達到一定年齡從事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口。各個國家對達到一定年齡的起點和參加多少勞動日數方可視為就業人口的具體規定有所不同。不同時期就業人口數之比反映就業人口的增減變動程度。
失業(待業)人口是指在調查時期內達到一定年齡,有勞動能力又要求就業取得收入而沒有工作的人口。在資本主義社會,失業人口的存在是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規律(見相對過剩人口)起作用的結果,是資本主義積累的必然產物和資本主義的生存條件。在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產生失業人口的必然性,只是在一定條件下,如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不協調時,也會產生待業人口。它與資本主義失業人口有本質區別。失業人口與勞動力人口數之比是失業率。
勞動力人口和就業崗位的平衡,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與勞動力人口是否適應是決定勞動力就業程度的關鍵。未來就業崗位主要決定於經濟發展速度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程度,就業崗位與前者成正比,與後者成反比。各個國家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現有的產業結構技術層次、勞動力人口及其構成等情況不同,為使經濟發展和勞動力人口相協調,所採取的具體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發展戰略也不同。如在經濟比較落後、人口增長又快的國家,常常在發展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多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採用多層次的技術結構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勞動力就業達到最大限。這些國家也常常採取控制人口的戰略,減輕未來勞動力人口對就業的壓力。經濟發達、人口停滯或增長很慢的國家,可能出現勞動力人口不足的現象,與此相應,它所採取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戰略就與上述國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