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略六書》卷三十。主治產後傷風,脈浮數者。
基本介紹
- 名稱:人參竹葉湯
-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 組成:竹葉、人參、甘草、防風、桔梗
- 主治:產後傷風,脈浮數者
人參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略六書》卷三十。主治產後傷風,脈浮數者。
人參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略六書》卷二十二。主治上消,熱盛脈數者。組成人參、黃連、黃芩、山梔(炒)各一錢半,竹葉、麥冬(去心)各三錢,炙草七分。用法用量水煎,去滓熱服。主治上消,熱盛脈數者。附方名稱:人參竹葉湯組成...
人參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略六書》卷三十。主治產後傷風,脈浮數者。組成 竹葉三錢,人參、防風(砂糖炒黑)各一錢半,桔梗、甘草各八分。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主治 產後傷風,脈浮數者。附方 名稱:人參竹葉湯 組成:石膏五錢,人參二錢,甘草七分,麥門冬一錢五分,淡竹葉四片,粳米一撮 用法:...
人參竹葉石膏湯 人參竹葉石膏湯是中藥方劑,主治陽明火盛發狂,腹滿不能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組成】人參1.5克 石膏30克 麥冬30克 竹葉300片 知母9克 甘草3克 糯米10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主治】陽明火盛發狂,腹滿不能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類別】名方 ...
參竹湯 參竹湯是一道菜品,主料是麥冬半夏、小麥等。組成 麥冬、人參、竹葉、甘草、半夏、小麥、粳米、陳皮、生薑。【來源】《幼科發揮》卷四。食性 睡中稍聞人聲響動,即驚而不寐者,此膽虛之極。或迅雷所驚,抽掣。
參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幼科發揮》卷四。具有養陰清心,清熱除煩,益氣健脾,降逆止嘔,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睡中稍聞人聲響動,即驚而不寐者,此膽虛之極,或迅雷所驚,抽掣。組成 麥冬、人參、竹葉、甘草、半夏、小麥、粳米、陳皮、生薑。功用 養陰清心,清熱除煩,益氣健脾,降逆止嘔,行氣止痛。主治 睡...
竹葉、石膏、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米。用量 竹葉6g,石膏50g,人參6g,麥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主治中暑,平昔陰虛多火者。組成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參,竹葉。主治 中暑,平昔陰虛多火者。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方論選錄 《實用中醫兒科學》:“或平昔陰虛多火。不可用溫藥宜白虎加人參竹葉湯。”
加味竹葉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有白茯苓、麥門冬、黃芩等。《張氏醫通》卷十五 處方 白茯苓4.5克,麥門冬(去心)7.5克,黃芩3克,人參3克,竹葉5片,粳米1撮。功能主治 養血清熱湯。主陰虛火旺。(妊娠心煩)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時熱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 《張氏醫通》卷十五 《盤珠集》卷...
名稱:人參竹葉石膏湯 組成:人參、石膏、麥冬、竹葉、知母、甘草、糯米 用法:水煎去滓,溫服,一日兩次 主治:陽明火盛發狂,面赤而熱,大渴飲水,妄見妄言 出處:《辨證錄》功用:清胃生津 名稱: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石膏、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粳米 用法:水煎服 出處:《傷寒論》功用:清熱養陰...
大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錄驗》。主治虛勞客熱,百病之後,虛勞煩擾,不得眠臥,骨間勞熱,面目青黃,口乾煩躁,短氣乏力,食不得味,縱食不生肌膚,胸中痰熱,煩滿憒悶。組成 甘草(炙)、黃芪、人參、知母、當歸、前胡、芍藥各二兩,大棗二十枚(擘),半夏(洗)、龍骨、...
內補竹葉黃耆湯是一種藥,由竹葉、黃耆、甘草、芍藥、黃芩、人參、桂心、大棗、乾地黃、升麻、茯苓、生薑組成,功效是主治癰。組成 竹葉(切)1升,黃耆4兩,甘草2兩,芍藥4兩,黃芩1兩,人參2兩,桂心1兩(如冷,用半兩),大棗12個,乾地黃2兩,升麻3兩,茯苓1兩,生薑1兩。主治 癰。用法用量 以水2斗...
竹葉歸耆湯 竹葉歸耆湯,是藥名,主治益氣養陰,清胃止渴。主胃陰虛虧,胃氣虛熱。摘錄於《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一。【處方】竹葉4.5克,當歸3克,白朮3克,人參3克,黃芪6克,炒甘草1.5克,麥門冬(去心)2.1克。【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加味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張氏醫通》卷十五。具有益氣養陰,清熱除煩之功效。主治妊娠心煩不解。組成 白茯苓一錢半,麥門冬(去心)二錢半,黃芩、人參各一錢,竹葉五片,粳米一撮。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熱服。功用 益氣養陰,清熱除煩。主治 妊娠心煩不解。加減化裁 肥人,加半夏、生薑。附註 本方能...
姜棗竹葉湯是一道菜品,製作材料有竹葉、人參、麥冬、浮小麥、炙草、生薑、大棗等。處方 竹葉1錢半,人參1錢半,麥冬3錢(去心),浮小麥1錢半,炙草1錢半,生薑2片,大棗3枚。功能主治 產後胃虛挾熱,心肺受病,心煩浮熱,自汗短氣不休,脈數浮短者。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溫服。各家論述 竹葉清心熱以肅...
竹葉石膏湯為輕清之劑,復以生地、黃芩濁陰之品,清肺與大腸之火;四物湯為濁陰之劑,復以竹葉、石膏清燥之品,清肝膽之火;補中益氣湯人參、黃芪、甘草除煩熱之聖藥,復以石膏、白芍清脾胃之火;黃芩湯治後天太陰之劑,復以生地、麥冬壯水之品,清腎中之火。竹葉石膏湯不去半夏,藉以通氣分之竅;四物湯不...
淡竹葉七片,黃芩、知母、麥冬各一錢,茯苓二錢。用法 水煎服。功用 清心泄熱。主治 子煩。孕婦火盛內熱而煩者。附註 附方1淡竹葉湯 組成:淡竹葉(切)四升(去尖),栝樓四兩,通草、前胡、升麻、茯苓、黃芩、知母、甘草(炙)、石膏末各二兩,生地黃十兩,芍藥一兩,大黃三兩,黃芪三兩,當歸一兩半,人參...
增損竹葉湯,出自《鬼遺》卷三的中藥藥方。組成 竹葉1握(切),當歸3兩,茯苓3兩,人參3兩,前胡3兩,黃芩3兩,桂心3兩,芍藥3兩,甘草3兩(炙),大棗20枚,小麥1升,麥門冬1升(去心)。主治 癰疽,腫痛煩熱。用法用量 以水1斗6升,煮竹葉、小麥,取1斗1升,去滓,納諸藥,煮取3升,溫服,日3...
【附 注】方中“淡竹根”,《普濟方》作“淡竹葉”。《聖濟總錄》卷一七 【藥物組成】人參3分,茯神(去木)半兩,龍齒(研如粉)1兩,鉤藤1分,蚱蟬(去足頭翅,微炙)2枚,麥門冬(去心,焙)1兩,杏仁(去雙仁、皮尖,麩炒令熟)1兩半,蛇蛻皮(微炙令黃)2寸。【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
黃芪竹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千金方》卷二十二。主治①《千金》:癰疽發背。②《簡明醫彀》: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乾嘔。組成 黃芪、甘草、麥門冬、黃芩、芍藥各三兩,當歸、人參、石膏、川芎、半夏各二兩,生薑五兩,生地黃八兩,大棗三十枚,淡竹葉一握。用法用量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
山楂:山楂不宜于海鮮、人參、檸檬同食。陳皮:陳皮不宜與半夏、南星同用;不宜與溫熱香燥藥同用。其他分類 綠豆竹葉粥 主料:粳米100克,綠豆30克 輔料:荷葉10克,水竹葉10克,金銀花5克 調料:冰糖15克 1. 先將鮮荷葉,鮮竹葉用冷水洗淨,放入鍋內;2. 鍋內加入適量冷水,煮開,去渣取汁;3. 綠豆...
竹葉一錢半(6g),當歸一錢(6g),黃芪二錢,白朮、人參各一錢(6g),甘草(炒)五分(3g),麥門冬(去心)七分(6g)。用法用量 水煎服。功用 清熱除煩,補氣昇陽,補血活血,養陰潤肺,益氣健脾。主治 產後胃氣虛熱,口乾作渴,惡冷飲食者。附方 名稱:竹葉歸芪湯 組成:竹葉12g,川芎9g,甘草6g,當歸...
竹葉心石膏湯主要藥物組成為竹葉心10g,生石膏(先煎)30g,麥冬20g,人參10g,姜半夏10g,粳米10g,甘草等。方藥組成 竹葉心10g,生石膏(先煎)30g,麥冬20g,人參10g,姜半夏10g,粳米10g,甘草 加減 嘔惡嚴重,加旋覆花(包)10g,代赭石(先煎)30g,竹茹10g;胃熱亢盛,口舌生瘡,重用生石膏30~60g,加知母12g,玄參12g,...
人參寧神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六淫門》卷十七方。主治上消,胸滿心煩,精神不振等。組成 人參、生地黃、甘草、葛根、茯神、知母、天花粉、竹葉、五味子。用法用量 水煎服。主治 上消,胸滿心煩,精神不振等。附方 名稱:人參寧神湯 組成:人參、生地、甘草、葛根、茯神、知母、天花、竹葉、...
人參2兩,枳實(炙)1兩,梔子1兩,甘草(炙)2兩,茯苓2兩。方名 增損竹葉湯 組成 黃連2兩,麥門冬(去心)2兩,竹葉(切)2兩,人參2兩,枳實(炙)1兩,梔子1兩,甘草(炙)2兩,茯苓2兩。功效 解散下氣。主治 乳石發動,熱氣上沖。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3升,分服之。製備方法 上切。
人參 當歸 麥冬 熟地各6克 肉桂12克 白芍3克生地2.4克 竹葉10片 用法 水煎服。主治 產後氣血不足,手足拘攣疼痛。讀音 國語 shen guī tāng 嵩崖尊生卷十四 處方 人參 當歸 麥冬 熟地各6克 肉桂12克 白芍3克 生地2.4克 竹葉10片 功能主治 主產後氣血不足,手足拘攣疼痛。用法用量 水煎服。摘錄 《嵩...
養血清熱湯 養血清熱湯治理陰虛火旺。辨證 陰虛火旺。【治法】養血清熱湯。【方名】加味竹葉湯。組成 白茯苓4.5克,麥門冬(去心)7.5克,黃芩3克,人參3克,竹葉5片,粳米1撮。
附方1補肺湯 組成:五味子,麥冬,石英,乾薑,紫菀,款冬花,竹葉,人參,鐘乳石粉,桑白皮,大棗,桂心。功用:補肺滋陰,祛痰止咳。主治:氣逆胸滿,肺氣不足,乾嘔心郁,喜怒無常。出處:《千金翼方》附方2補肺湯 組成:五味子,蘇子,白石英,鐘乳石,陳皮,竹葉,款冬花,茯苓,桂心,桑白皮,紫菀,...
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麥門冬20克,人參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主治】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本方常用於流腦後期、夏季熱、中暑等屬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乾渴多飲屬...
方劑名稱 散余湯 藥物組成 生地1兩,玄參1兩,茯苓3錢,竹葉100片,麥冬1兩,人參3錢,麥芽1錢,天花粉2錢,神曲1錢。處方來源 《辨證錄》卷六。方劑主治 陽明虛火,銷爍骨髓之痿證,症見煩躁口渴,面紅耳熱,時索飲食,飲後仍渴,食後仍飢,兩足乏力,不能起立,吐痰甚多。方劑功效 清胃生津。
①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搗羅為散。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下,不拘時候服。(《聖濟總錄》黃芩散)②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③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