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婚俗是少數民族的一種婚姻習俗,過去多由父母包辦,自1949年以來,京族青年人大都跳出了父母包辦籬笆,走上自由戀愛、自由結婚的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族婚俗
- 外文名:The wedding
- 概括:少數民族的一種婚姻習俗
- 禮節:送日子、哭朝、開容、迎親等
簡介,特色,結婚過程,京族簡介,離婚,
簡介
踢沙與擲木葉 四季如春,終年常綠的京族三島上的青年男女,熱情奔放,每逢喜慶節日,特別在“哈節”這民族傳統盛大節日裡,他們成都結隊,歡聚一起引腔高歌,托物寄情,互相對唱。他們以本民族民歌特有風格和旋律,歌唱祖國,歌唱美好的生活。同時通過民歌,樸素物色心愛的傳教士偶,稱心的對象。京族青年人每當在歌罷興盡的時候,他們就三三兩兩地踏著遍地的月光,來到海邊的沙灘上或叢林裡漫遊。這個時候,眼睛最尖最利的數那些小伙子了。他們瞪大眼睛在姑娘群中尋覓著,如果發現了自己愛慕的姑娘,就慢慢地向姑娘靠近,用腳尖將沙子撩向對方;或者折一椏樹枝,將木葉撕成綹綹,擲到姑娘身上。如果姑娘對小伙子也是心中有意的話,她就照樣用腳尖把沙子踢回對方,或者將木葉擲回對方身上,以表示接受追戀。這個時候,有情人便離開人群,或是坐在沙灘上,或地相依綠樹蔭叢里,唱起一曲曲充滿柔情蜜意的山歌。
“藍梅”傳歌對花屐 如果說,通過“踢沙”或“擲木葉”,男女雙方有情有意了,便分別去找“藍梅”來,將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請她代為傳唱給對方;同時還送去一隻描有花草等彩色圖案的木屐。
“藍梅”,京語,即“牽情引線的媒人”。不是專職的,只要當事者認為她合適為自己傳情代歌,就請她幫忙。
“藍梅”受到重託,便為雙方忙碌起來,在“藍梅”傳歌引線時,-----遞送的彩色木屐合在一起正好是左右一雙,那么這對情侶就算是“天願中”結成了;如果男女雙方樸素遞送的彩色木屐不配對,就認為這是“不願意中”他倆的“命相”不合,“無緣”相聚,結不成人生的伴侶了。在遙遠的年代,“對屐”是神聖而又神秘的,雙方沒有弄虛作假,也沒有預泄信息,屬於“神定”性質。但這風俗在傳承中有變異。京族機智人物《計叔的故事》里,便有計叔《巧對花屐》的故事,讓水姑以一隻左花屐換走水寶的一隻右花屐。這樣,不論“藍梅”取得雙方的任何一隻,對花屐時必然左右成雙成對的了,這風俗在承傳中變異,由“神定”變異為“人定”。藍梅從中撮合,玉成其事,對花屐時便必然成對;而女方家長如不中間這門親事,也會利用這一形式作為辭退媒人而又不傷感情的靈活的社交方式。在80年代,“神定”的觀念更趨淡化,“藍梅”傳歌只是作為一種民族的傳統戀愛形式保留下來。青年人將它作為戀愛的一種過程來看待,至於說木屐配不配對,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顯得重要。不少青年,乾脆揚棄了這一過場。 傳遞情歌和木屐之後,便由“藍梅”選定傳教士期,進行“聯親”了。
“聯親”的時候,都是由男方托島上有威信的“頭人”或者親友,幫助設定“禮盤”。請一對善於唱歌、機靈善變的男女,將“禮盤”著重地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物色兩位出色的男女歌手來迎接“禮盤”。
特色
京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比較獨特,當男青年相中某位姑娘時便會互相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便分別去找“藍梅”(媒人)來,將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請她代為傳唱給對方,同時還送去一隻描有花草等彩色圖案的木屐。在“藍梅”傳歌引線時,如果男女雙方互相遞送的彩色木屐合在一起正好是左右一雙,那么這對情侶就算是“天意中”結成了,如果木屐不配對,就認為“天意中”他們“命相”不合,便“無緣”相聚。
京族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嚴禁姑表通婚和族內通婚。京族人對訂婚和結婚非常重視,在禮俗方面也相當講究,要經過測八字、定彩頭、以定聘禮、“送日子”、“哭朝”、“開容”、迎親、拜堂、回朝等諸多環節。
逢年過節都要進行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
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於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
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隻回娘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逢年過節都要進行祭神活動,屆時要備豬、雞、魚拜祖。煮豬肉拜祖還是京族女子出嫁時的一種禮習。每年哈節,凡年滿16歲的男子都要置備雞、酒、糯米飯、檳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經過祭拜的男子才算“入眾”(即進入成年),才能被允許參加唱哈節的入席活動,從此便可參加捕魚生產。
京族男女青年訂婚,男方要用一定數量的豬肉、糕餅等作為禮品送給女方,貧窮之家也要送少量的糖、糯米、茶葉、糕餅作為訂婚禮。結婚時,男方要備一百斤豬肉、二百提酒(每提等於200克)、七斗米及其他禮品,送給女方。
婚後三天,新娘"回潮",夫妻倆將自家染紅的糯米飯兩托盤(約6斤),豬肉兩塊、雞兩隻回娘家謝拜岳父母,婚禮才算結束。
結婚過程
定彩頭
過去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雖有少數人在勞動中自由戀愛,但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才能結婚。訂婚的過程比較複雜,首先要把男女雙方的年庚拿去算命,若命合,男方則把女方的年庚存起,否則交給媒人退還女方,此種做法稱為“契約生”。然後將年庚放在祖公神案上去檢驗吉凶,叫做“定彩頭”。若在檢驗時間內,有家畜傷亡或碗碟破壞,則認為不吉,便將年庚退還女方;若安然無事,則認為吉祥,可以成婚。
拜禮繁多
結婚這一天,新郎打扮一新到女家去,先拜女家的祖先,後拜岳父母。拜畢,新郎將檳榔拿出敬奉岳父母及叔伯嬸母,由叔伯贈與紅包,禮畢回家。新郎回家後方能派二男二女到女家去接新娘,同時還派一小童去女家通報結婚典禮的時辰。這時新娘身著盛裝,用紅綢遮住面部,由親兄弟背出門外,再由女家二男二女契約男家二男二女接親人,一同陪著新娘到男家。在新娘到了離男家不遠的地方,男家預先鋪好蓆子讓新娘從上面走過,然後拜祖公,又叫“拜堂”。拜畢,進洞房。當天晚上,新娘由陪嫁的親姐妹一種、二人陪著過夜。新婚後第三天,新郎新娘帶著紅糯米飯、兩塊豬肉、兩隻雞,到女家拜見岳父母,住一晚後回男家,叫“回朝”。至此,全部結婚過程結束。
過去京族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雖有少數人在勞動中自由戀愛,但必須徵得父母的同意才能結婚。訂婚的過程比較複雜,首先要把男女雙方的年庚拿去算命,若命合,男方則把女方的年庚存起,否則交給媒人退還女方,此種做法稱為“契約生”。然後將年庚放在祖公神案上去檢驗吉凶,叫做“定彩頭”。若在檢驗時間內,有家畜傷亡或碗碟破壞,則認為不吉,便將年庚退還女方;若安然無事,則認為吉祥,可以成婚。
拜禮繁多
結婚這一天,新郎打扮一新到女家去,先拜女家的祖先,後拜岳父母。拜畢,新郎將檳榔拿出敬奉岳父母及叔伯嬸母,由叔伯贈與紅包,禮畢回家。新郎回家後方能派二男二女到女家去接新娘,同時還派一小童去女家通報結婚典禮的時辰。這時新娘身著盛裝,用紅綢遮住面部,由親兄弟背出門外,再由女家二男二女契約男家二男二女接親人,一同陪著新娘到男家。在新娘到了離男家不遠的地方,男家預先鋪好蓆子讓新娘從上面走過,然後拜祖公,又叫“拜堂”。拜畢,進洞房。當天晚上,新娘由陪嫁的親姐妹一種、二人陪著過夜。新婚後第三天,新郎新娘帶著紅糯米飯、兩塊豬肉、兩隻雞,到女家拜見岳父母,住一晚後回男家,叫“回朝”。至此,全部結婚過程結束。
京族簡介
京族,是中國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海濱漁業少數民族引,同時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京族歷史上曾被稱為“安南”、“越族”引,自稱“京族”。1958年5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體民族,在越南的54個民族中,京族占越南總人口近90%。
人口分布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人口數為22517人,2007年人口為2.1萬人。
語言文字
京族使用京語,京語與越南語基本相同。沒有文字,曾創製土俗“喃字”,現在京族通用廣州方言和漢文。
風俗習慣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佛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京族住房大多為磚瓦房,為防海風,建築較為堅固。飲食以大米為主,食魚蝦較多,喜歡用魚汁調味。婦女穿窄袖緊身對襟無領的短上衣,褲子長而寬大;男子上衣長及膝蓋,窄袖袒胸,腰間束帶。
離婚
京族離婚時,只要雙方同意,就由男方寫一張離婚書交給女方收執為憑即可。寫離婚書不能在屋裡寫,要到屋外草坪上寫,寫完後把筆硯一起扔掉,認為留著它是不吉利的,怕以後還會再離婚。若是女方提出離婚,則由女方將男方“過禮”所花的費用或全部或部分退還男方;若是男方提出,女方就無須退還,但要男方出具離婚書,這樣她既可回娘家住,也可再嫁。寡婦改嫁時,要退一些身價錢給公婆或夫家叔伯,否則,人家不敢和她結婚。改嫁不能從家中出門,必須到圩場或樹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再發生什麼不祥之事。到了五十年代,因為有了《婚姻法》,京族傳統婚姻中的許多清規戒律都逐漸被廢除了,許多習俗禮儀也隨著社會的變革,或消失,或發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