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姓

京城姓

京城姓,中國姓氏之一,源於姜姓和姬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城姓
  • 拼音:jīng chéng
  • 注音:ㄐㄧㄥㄔㄥˊ
  • 源於:姜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基本介紹

京城[京城,讀音作jīng chéng(ㄐㄧㄥㄔㄥ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初期齊國複姓京城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西周初期,齊國近居京畿之地的住民,取京城為姓氏,複姓京城氏。當年愚公的鄰居中,就有京城氏一家,他去遊學魯國,回來之後成為了一個手工業者,掌握的冶鐵、制車之技可以說是當時先進技術的代表。在愚公移山的過程中,智叟曾命長子“荷擔而從”,而京城氏則命其子“隨焉”。京城氏用銅器製作了挖掘工具交給愚公,提高了愚公的工效。後來在京城氏逝世後,其孀妻有遺男,始齔(七歲),即跳往助之。
京城氏,其後裔子孫皆因襲之,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京氏、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厲王的曾孫共叔段,屬於黃帝的後代。春秋初期,鄭國第三位君主是鄭莊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敕封他的弟弟姬段(公子段)在京邑(今河南滎陽),世稱“京城太叔”。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曾祖父,就是著名的周厲王姬胡。周厲王在位期間,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他任用榮夷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都壟斷起來,因此招致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他還不斷南征荊楚,西北方面又防禦遊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別是獫狁(西戎)不時入侵。周厲王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矛盾加劇,曾臣服於西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壓榨,奮起反抗。由此,引發了在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1年)大規模的“國人暴動”,周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周王室邊境的彘邑(今山西霍縣),再也不敢回朝。周王朝由大夫周定公、周召穆公二人主持朝政,史稱“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期間沒有另設王位。西周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在彘邑病逝,諡號位“厲王”。據史籍《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陝西華縣)。姬友就是姬寤生、姬段兄弟倆的祖父鄭桓公,他當時是周幽王姬宮涅的司徒。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姬友為保護周王朝而犧牲。姬友的長子姬滑突(姬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鄭武公助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王朝的大司徒,並把鄭國也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其故城至今保存完好。鄭武公後來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因生大兒子姬寤生時難產,武姜當時受了痛苦和驚嚇,便因此對姬寤生一直不喜歡。武姜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姬段,人們稱他“叔段”。姬段長得儀表堂堂,勇武善射,因此很得武姜的偏愛。
周平王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生了重病,武姜乘機請求鄭武公改立姬段為太子,但鄭武公沒有同意,他認為姬寤生沒有任何過錯,沒理由廢長立幼。不久,鄭武公逝世,由姬寤生繼承了君位,是為鄭莊公。於是武姜又請求鄭莊公把制(今河南汜水)作為姬段的封地,鄭莊公也沒有同意。
第二年的周平王二十八年(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年),鄭莊公把京邑(今河南滎陽)敕封給姬段,姬段從此號稱“京城太叔”,但武姜和姬段對此都感到不滿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姬段無奈地來到京地之後,便開始組織和訓練自己的軍隊,大力加強武備,不斷擴充勢力。隨後,姬段與其母密謀,準備襲擊鄭莊公,奪取鄭國君位。鄭國大臣認為姬段內恃母后的寵信,外仗京城的險固,加緊練兵習武,勢力日益強大,已露出奪位反叛的苗頭,將會對鄭莊公的地位構成威脅,會危及到鄭國的安危,因此紛紛勸鄭莊公及早採取措施,除掉姬段,消除後患。其實,姬段的那些做法,鄭莊公都看在眼裡,但卻不動聲色,佯裝不知。因為鄭莊公認為時候未到,處心積慮要讓姬段充分暴露,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周平王四十九年(鄭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段果然準備停當,要出兵襲擊鄭莊公,並由其母武姜作為內應。這時早有準備的鄭莊公搶先發兵討伐,結果姬段不敵而逃回京地。鄭莊公緊接著又進攻京地,京邑城內的民眾紛紛倒戈,背叛了姬段,姬段又再倉皇逃到鄢地(今河南鄢陵),鄭莊公繼續出兵追殺到鄢地,在鄢地,姬段的兵馬完全潰徽,又逃到了鄭國邊境偏貧的共地(今河南汲縣),最後在共地落腳,被當時人稱為共叔段。鄭莊公見再這位弟弟也沒什麼能力與自己爭權了,遂放棄了追殺,此後,姬段一直流亡並最終死於共國。鄭莊公由此十分怨恨母親,並把母親發落到城潁安置,發誓今生今世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直到後來,鄭莊公為潁考叔孝敬母親的行為所感動,產生了悔悟之心,才設法派人挖掘隧道,以此算是“下及黃泉”,通過隧道與母親彼此相見,重新恢復了母子關係。姬段死後,家人子孫四處逃散。一直到周桓王姬林二十年(鄭厲公姬突元年,公元前700年),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後,對姬段一族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後於鄭。”在周釐王姬胡齊三年(鄭厲公復元年,公元前678年),鄭厲公將流亡在衛國的姬段之孫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國以後,姬段的後裔子孫們始稱太叔氏、公孫氏、京城氏、段氏、京氏、城氏、太氏、共氏等等,表明了後裔子孫們對姬段的愛戴與尊重。其京城氏是為河南京氏、城氏之源。
據史籍《左傳》記載,鄭國的後人對姬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典籍《詩經·叔于田》、《詩經·太叔于田》等鄭國詩歌中,也有許多對姬段的歌頌,因此,有許多史學家懷疑姬段的遭遇實際上是鄭莊公的一樁政治陰謀。

得姓始祖

京城太叔(姬段)。

郡望堂號

郡望

譙國郡:亦稱譙國、譙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將沛郡分出一部分設定了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鹹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堂號

譙國堂:以望立堂,亦稱譙郡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