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玄中寺

交城玄中寺

交城玄中寺,初名石壁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洪相鄉洪相村北約3千米,是明朝至清朝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交城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寺院占地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6500平方米,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遷安橋、摩崖石刻、歷代石刻等構成。塔院東南區域內靈塔已毀,西北區域現存31座靈塔。交城玄中寺中抽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交城玄中寺歷史悠久,文物遺存類型豐富,被日本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奉為祖庭,在佛教史和中日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2013年5月,交城玄中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城玄中寺
  • 地理位置: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洪相鄉洪相村北約3千米
  • 所處時代:明至清代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850-3-148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交城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
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聞道綽大師盛名,車駕玄中寺,禮謁道綽,“解眾寶名珍,供養啟願玉衣”,為文德皇后祈願祛病,御書寺名“石壁永寧寺”,使玄中寺在國內聲名大振。及至元初,玄中寺奉旨為國焚修,中書令耶律楚材請為功德主,更使玄中寺盛極一時。
交城玄中寺天王殿,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鐘鼓樓,始建於清順治十四年(1675年),其餘皆現代重建。寺東秋容塔建於金泰和四年(1204年);遷安橋康熙元年(1662年),遷建於此。
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間。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廢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鐵佛兩尊。

建築格局

交城玄中寺,因此地層巒疊嶂,山形如壁,初名石壁寺,是淨土宗的發源地之一。寺院占地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6500平方米,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遷安橋、摩崖石刻、歷代石刻等構成。塔院東南區域內靈塔已毀,西北區域現存31座靈塔。交城玄中寺中抽線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一體。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為單檐式門洞,正中是“永寧禪寺”四個古樸剛健的大字。
交城玄中寺
交城玄中寺
天王殿
天王殿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三間,屋頂翼角高。正中供皆大歡喜的彌勒佛像,東、西兩側各建有獨立門樓一座,以成“三門”之數,謂之“三解脫門”。殿前有前中國佛協副會長周叔迦(1899~1970年)所題楹聯:北國佛門聖地,神州淨土祖庭。殿內大肚彌勒佛端坐正中,右手挽念珠,袒胸露肚,“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兩邊為泥塑的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像,威武勇猛。彌勒佛後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塑佛教護法神韋馱彩塑。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天王殿通往大雄寶殿的南道上,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小碑亭,亭內各立一通古碑。
交城玄中寺
天王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玄中寺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前有廊,殿鐘懸掛左側。正中供奉著阿彌陀佛木刻立像。玄中寺的大雄寶殿不象其他寺院的大雄寶殿那樣供奉釋迦牟尼佛,而是獨奉阿彌陀佛像。佛像上方高懸“雪峰連相”橫匾,藍底金字,清代乾隆壬寅(1782年)敕封闡教禪師通理敬書。大殿四周懸掛著十六羅漢畫像,姿態各異,為國家珍貴文物。
交城玄中寺
大雄寶殿
七佛殿
七佛殿上懸掛著“西方聖境”門匾,寺內供奉著泥塑鍍金的七佛像,均為坐像。這七佛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
交城玄中寺
七佛殿
千佛殿
千佛殿,是玄中寺的最高點。千佛殿內供牽著600餘移小型坐式佛像,正中供奉著一尊“旃檀佛”,結跏趺坐於金色蓮花之上,佛像高1.7米,乃檀木雕造。兩側佛龕內有千尊黃楊木雕立佛。
交城玄中寺
千佛殿
祖師堂
大雄寶殿西側的院內,有祖師堂。堂內正面懸掛著曇鸞、道綽、善導三位法師的畫像。
秋容白塔
交城玄中寺東南有龍首峰,山頂有宋代秋容白塔,高約12米,為樓閣式三層磚塔,平面八角形,邊長1.97米,塔內為筒狀,有凹窩可攀援而上終達塔頂。塔體收分明顯,穩健挺拔,疊澀出檐深遠,粗獷簡樸。上、下層南向各開一寰形小門以利採光和瞭望。上層於東南、西南、正北立面磚砌仿木直欞窗圖案各一,豐富了塔體的視覺效果,起到了裝飾作用。塔體二層層高較低,有虛擬之感覺。匠人巧借塔牆拔出直檐四層,以竟塔層之奇數,塔剎部作簡單藝術處理,只具頂珠。秋容塔所處地勢險峻,四周壁立千仞,唯北向有一陡峭羊腸小道可攀,且築有高達8米的石砌寨牆防護,僅於牆之半腰留一石碹小門,只容一人通行,具“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近塔處平台四周垛堞圍欄,是歷史上僧侶及附近百姓躲避兵燹之所。此地自古便有“石壁秋容”之稱,為交城十景之一。
交城玄中寺
秋容白塔

文物遺存

碑刻
交城玄中寺內保留有碑刻80餘通,其中著名的有:北魏延昌四年造像碑(殘)、北齊四面千佛幢、隋開皇造像碑、唐石壁寺鐵彌勒像頌並序碑、唐石壁寺甘露無礙義壇碑、唐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元帕思巴文聖旨碑、大谷瑩潤顯彰之碑等。
天王殿西邊是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建立的《石壁寺鐵彌勒像頌並序碑》,字型剛勁秀麗,為唐代女書法家、太原參軍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書,碑中記載了唐太宗與玄中寺的往來,是道綽任住持時玄中寺盛況的歷史記錄。此碑是金泰和四年(1204年)依唐碑拓重刻。東邊是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重刻的唐元和八(813年)建立的《唐石壁禪寺甘露義壇碑》。
七佛殿左右兩側藏經櫃珍藏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大藏經》,總計541函,5048卷,為鎮寺之寶。七佛殿兩側建有碑廊,陳列著歷代碑刻21通。其中有一塊罕見的八思巴文聖旨碑,刻於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陰面是漢字正書。此外還有唐長慶三年(823年)的《特賜寺莊山林地土四至記》碑,記載了玄中寺創建始末和特賜田莊的情況。
宋朝鎏金鐵佛
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廢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鐵佛兩尊,對研究宋代鑄造工藝有所幫助。
棗木禪杖
祖師堂內藏有一副棗木禪杖,禪杖高1.63米,頂端雕一佛像,下分兩枝,杖身銘刻“日中一心,萬善同歸”八字。緣起: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日本佛教代表團專赴玄中寺,舉行了盛大的嚴修曇鸞大師圓寂一千四百周年法會及玄中寺奉贊大法會。時值金秋,玄中祖庭紅棗碩大。菅原惠慶懷著真摯恭敬的感情,摘了一把紅棗,奉請日本,種植於東京他所住持的運行寺,並將寺名改為“棗寺”。1957年,長老再次朝拜玄中寺,特從此棗樹上砍下一雙股棗枝,精心雕成禪杖回贈玄中寺。
羅漢畫像
大雄寶殿四周懸掛著十六羅漢畫像,姿態各異,為國家珍貴文物。

歷史文化

中日交流
淨土宗三祖曇鸞、道綽、善導先後駐錫玄中寺,開創了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中國佛教淨土宗,被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尊奉為祖庭。
祖師堂三幅畫像是1957年9月18日日本菅原惠慶長老與高階瓏山為首的佛教訪問團參觀玄中寺所贈,是由日本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願寺、東本願寺分別繪製的。佛龕前懸掛著一對形制精美的幢幡,是1980年日本淨土宗為紀念善導大師圓寂1300年來華參拜祖跡時贈送的。祖堂內還陳列著日本佛教界贈送的經書、法物、照片等禮品。

文物價值

交城玄中寺歷史悠久,文物遺存類型豐富,被日本淨土宗與淨土真宗奉為祖庭,在佛教史和中日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交城玄中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城玄中寺
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城玄中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洪相鄉洪相村北約3千米。
玄中寺

交通信息

自駕:自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交城玄中寺,路程約10.2千米,用時約2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