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商業銀行

亞洲商業銀行(英語:Asia Commercial Bank)是一間全越南最大規模的私營銀行,其總部位於胡志明市,成立於1993年6月。截至2007年9月30日,該銀行在全國共有121間分行(70間位於胡志明市,25間位於越南北部,10間位於越南中部,6間位於湄公河三角洲,10間位於越南東部),員工合共4081人(當中93%為大學學歷以上)。主要業務包括:越南盾,黃金及外幣的儲蓄,借貸,投資及買賣,付款服務,保險箱,匯款及信用卡。該銀行所針對的客戶主要為個體客戶及中小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洲商業銀行
  • 外文名:Asia Commercial Bank
  • 類型:私營銀行
  • 總部:胡志明市
相關新聞,擴張隱憂,

相關新聞

越南第二大合股銀行亞洲商業銀行(Asia Commercial Bank)已經宣布計畫在胡志明市建立金條製造工廠。
亞洲商業銀行補充道,一旦在07年中旬開工,該工廠每日將生產10,000兩黃金。亞洲商業銀行的金礦有望在07年末投放市場。
亞洲商業銀行的企劃部主管Nguyen Duc Thai
Han稱,亞洲商業銀行的黃金購買者在享受儲蓄、貸款和黃金付款的其他銀行服務的同時還將享受該行的優惠待遇。
亞洲商業銀行是市場領先的黃金供應商之一,該行在07年的頭2個月銷售了21噸黃金,06年銷售了85噸黃金,較05年翻番。
越南07年用在珠寶和其他方面的黃金需求有望達到60噸左右,較06年增加20%。
亞洲商業銀行公布06年底該行資產年比增加85.07%至44.88萬億越南盾(27.8億美元)。其06年總的淨利潤年比大幅上升77.21%至6,824億越南盾(423億美元)。早前,亞洲商業銀行預期06年淨利潤大約是6,610億越南盾。
該行06年未償還貸款年比大幅增長78.94%至1,712萬億越南盾,同時存款年比增長77.09%至3,955萬億越南盾。
越南8400萬的人口僅有500萬銀行賬戶,銀行業預計道2010年存款額有望自2006年的360億美元增長至1,000億美元。亞洲商業銀行計畫未來5年使存款增長率提高2倍至45%到50%。
海外投資者持有亞洲商業銀行總計30%的股份,英國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持有8.56%的股份。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和怡和集團(JardineMatheson
Group)的Connaught Investors Ltd.各持有亞洲商業銀行7.3%的股份。

擴張隱憂

動態評測:變,和未變
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從2006年開始,到2010年,已經歷了5年時間。這5年時間,全球經濟、金融以及銀行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其間依次經歷了經濟快速增長、美國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危機、政府刺激計畫、後危機時代的復甦與政策退出。與此同時,亞洲銀行業的競爭力格局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的研究架構,在5年中總體上保持了一以貫之的指標體系。而每一年,研究也都會在銀行家、業內專家以及學者訪談的基礎上,對指標體系作進一步修正和最佳化,以求達到更加準確的度量和計算。
2006年至2010年5年的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除了從2009年開始,將中國內地銀行入選候選排名銀行樣本的資產下限從100億美元提升至400億美元,其他入選標準沒有做任何改動。進入研究範圍的亞洲銀行樣本數量在5年中呈現逐步遞增的趨勢,且在2010年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躍升,達到了183家。
各個國家地區中,某些銀行由於規模擴張、兼併收購破產清算等各種原因,5年中的入選樣本銀行數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動。其中,中國內地(考慮資產下限提升的情況下)、中國台灣、日本、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入選銀行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他國家/地區則相對比較穩定。
對比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不同年份中的平均排名,我們能大致看出該國家/地區銀行的總體競爭力變動情況。
中國內地和菲律賓的銀行整體排名提升的趨勢較為明顯。2006年時,中國內地銀行的平均排名在63位,僅排在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之前,落後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甚至落後於泰國和馬來西亞。而到2010年時,中國內地銀行的平均排名已經上升至第一位。菲律賓銀行的整體排名在近兩年上升幅度非常明顯。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在危機後快速而穩固的經濟復甦。
香港和新加坡銀行的整體排名在5年中相對比較穩定,在2010年出現了略微的下滑,但在十個國家和地區中,每年都位於前列。
其他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日本、台灣、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整體排名均出現了下滑趨勢,特別是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後,下滑的趨勢有加速的跡象。
內地銀行業:一路向上
2006年至2010年,中國內地銀行的整體排名提升趨勢非常明顯,從2006年平均63位,至2010年的平均33位,且高於所有國家和地區。從各年銀行排名的標準差來看,至2009年,中國內地銀行排名的標準差在縮小,表明各個銀行競爭力排名之間的分散程度在降低,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力“整體提升”。需要看到的是,該標準差指標在2010年出現了一次躍升。推測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金融危機以後,政府大力的信貸刺激政策,給各家銀行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同時在各家銀行落實的程度也不一樣,在客觀和主觀上均拉大了他們之間排名差距,導致分散程度上升得非常明顯。
分項目看,收益\客觀和主觀三個分項指標的排名,中國內地的銀行在過去的5年間,也同樣整體處於提升趨勢。其中,客觀指標排名的整體提升趨勢最為明顯,2007年僅排在74位,而到2010年,已經升至38位。收益指標和主觀指標排名在2010年出現了略微的下降,但5年中總體的提升還是非常明顯的。收益指標從平均64位上升至41位,主觀指標從69位上升至27位,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分項指標。從上述三個分項指標5年中的變化來看,中國內地銀行的整體競爭力體現得較為全面,不管是客觀數據的結果,還是銀行家對未來的長遠判斷,三個方面的指標均得到了明顯提升。
從躋身排名前列的銀行數量,也可以發現中國內地銀行競爭力提升得非常明顯。在綜合競爭力排名前50位的銀行中,2006年,中國內地的銀行僅僅占到了7家,2007年10家,2008年15家,2009年提高了中國內地入選樣本銀行資產下限,使得中國內地銀行樣本數量減少,但進入前50名的仍有15家,這一數字在2010年達到了16家。從占比中國內地樣本銀行上看,也顯示了同樣的趨勢。2006年不到一半,2010年已達84%,2009年一度達到94%。
看更靠前的排名,2006年時,僅有2家中國內地銀行進入了綜合競爭力排名的前10位。此後,這一數字便逐步攀升,2007增加到3家,2008、2009兩年增加到4家,2010年,則達到了7家之多。比例上也同樣是逐步提升。2006年,僅有13%的中國內地樣本銀行進入前十,而到2010年,有37%的中國內地的樣本銀行排到前十位。更為值得注意的,在2010年,中國工商銀行首次超過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排到了亞洲銀行競爭力排名的第一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