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舊城城牆

井陘舊城城牆

井陘舊城城牆,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整個古城牆總長1758.3米,是明至清代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井陘舊城城牆緊挨綿河北岸而建,古城地勢南低北高,若從高處俯瞰,整個古城形如簸箕倚立在太行山的山麓,因此當地人又把舊城俗名“簸箕城”。由於地勢和防禦戰略的原因,井陘舊城牆將城北的北嶺作為天然屏障,因此北面只有夯土城牆,不設城門。城牆在東、西、南三側各有一座石砌城門和一座瓮城。井陘古城正好建在綿河一個河曲之處,使得古城形成了三面環水的城防體系。井陘舊城城牆及相關設施整體形態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的造城理念,代表了古代城垣建設的較高水準,具有較高的美學和古建築研究價值,並且是研究古代城鎮建設、城防體系的實物資料。

2013年5月,井陘舊城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陘舊城城牆
  •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
  • 所處時代:明至清代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757-3-055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天長鎮在唐朝就已經建有城池。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建縣治,初時以土夯建,城牆長三里,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六。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被河水沖壞,後以石砌南城。明隆慶六年(1572年),大雨,雉堞崩毀,全部改砌石城以防水患,並在東、西、南三門外增加瓮城和弩台,以防外敵來襲。
2008年5月,天長鎮政府投資,歷時6個月,對南門瓮城進行了掄救性維修,“覽秀樓”重建於“會源”門之上,昔時南門瓮城原貌得到恢復。

建築格局

井陘舊城城牆緊挨綿河北岸而建,古城地勢南低北高,若從高處俯瞰,整個古城形如簸箕倚立在太行山的山麓,因此當地人又把舊城俗名“簸箕城”。由於地勢和防禦戰略的原因,井陘舊城牆將城北的北嶺作為天然屏障,因此北面只有夯土城牆,不設城門。城牆在東、西、南三側各有一座石砌城門和一座瓮城,整個古城牆總長1758.3米。井陘古城正好建在綿河一個河曲之處,使得古城形成了三面環水的城防體系。

主要建築

南城門
南城門作為城防系統最緊要的位置,城門巍峨森嚴,城牆高立。南城門的城牆為塊石包砌,現保存較好。城牆突出部分就是瓮城,南城牆及瓮城長520.3米,高約20米,城牆為底部寬約12米,頂部寬5.25米的梯形剖面,在南城門用條石砌築的券洞上,鑲嵌有青石雕刻的匾額——“文明門”。瓮城的青石題額為“會源門”,落款為“大明天啟元年春二月吉旦,崇禎十三年十月十日鵬重新”,而在南門的正門上建有閣樓名曰“覽秀”,飛檐斗拱頗有歐陽修筆下“翼然”的神態。南城門瓮城東側開有東門,是明朝末年為避免綿河的水患所建,因此門上題額“寧河門”。
井陘舊城城牆
南城門
東、西門
井陘古城的東西兩側城牆及其瓮城同為塊石包砌,其中東門題額為“東聚”,西門題額為“鎮武”。在東門瓮城的城門原在南側,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占據井陘時打破東門瓮城的東側一段城牆改為城門,南側的舊門被封堵棄用。
井陘舊城城牆
東門

文物價值

井陘舊城城牆及相關設施整體形態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的造城理念,代表了古代城垣建設的較高水準,具有較高的美學和古建築研究價值,並且是研究古代城鎮建設、城防體系的實物資料。
井陘舊城城牆
井陘舊城城牆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井陘舊城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井陘舊城城牆
井陘舊城城牆遺址碑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井陘舊城城牆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
唐宋古城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井陘舊城城牆,路程約15.7千米,用時約26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