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荀

五荀

荀淑(83~149年) 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荀氏為潁陰望族,荀淑為戰國荀卿第11世孫,博學多識,所拔韋褐芻牧之中,執案刀筆之吏,皆為英彥。博學而不好章句。為人耿直方正,以對策譏刺權貴。漢桓帝時為郎陵侯相,品行高潔,蒞事明理,有“神君”之稱。育有8子,並有才名,時人稱為“荀氏八龍”。

基本介紹

  • 本名:五荀
  • 別稱:男
  • 字號:季和
  • 出生時間:83~
  • 去世時間:149年
五荀,荀淑(83~149年),原文,主題:,另註:,

五荀

荀淑(83~149年)

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荀氏為潁陰望族,荀淑為戰國荀卿第11世孫,博學多識,所拔韋褐芻牧之中,執案刀筆之吏,皆為英彥。博學而不好章句。為人耿直方正,以對策譏刺權貴。漢桓帝時為郎陵侯相,品行高潔,蒞事明理,有“神君”之稱。育有8子,並有才名,時人稱為“荀氏八龍”。

原文

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主題:

黃憲字叔度,汝南慎陽人。在現有的史籍里,關於黃憲的描述幾乎都是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的,但無一不流露出對其博大胸懷與深厚學識的欽佩(注釋一)。《世說新語》從中擇取了兩條,分別出自周乘郭泰
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他對結交朋友極其挑剔,認為只有陳蕃、黃憲這樣有高雅品操的人才夠資格做自己的朋友(注釋二)。周乘常常公開對別人說:“我要是有一段時間見不到黃憲的話,庸俗貪鄙的念頭就又會萌生了。”在周乘看來,黃憲言行可以祛除自己心中的雜念,仿佛一劑通氣清心的良藥。
袁閬字奉高,也是汝南慎陽人,與黃憲是從小就一起長大的朋友(注釋三)。郭泰年青的時候到汝南去,先拜訪袁閬,只見了一面就走了,等到拜訪黃憲,卻在他家留住了好幾天(注釋四)。之所以郭泰對待袁閬黃憲有這么大的不同是因為他認為,黃憲的涵養和胸懷像浩瀚的萬頃波濤一樣,沉澱過濾不改清澈,翻動攪拌也不會混濁,其才能是難以揣測的。而相比之下袁閬就好像一眼泉水,雖然清澈但很容易被看透(注釋五),其涵養和胸懷是不能和黃憲相比的,也並不值得郭泰自己學習。
郭泰黃憲的推崇被後人看作是知人識人的典範,魏萬宣父項橐林宗重黃生” (注釋六)、李翰“王允千里黃憲萬頃”(注釋七)都將以引用。
除了周乘郭泰黃憲的推崇以外,更有兩個人把他敬為自己的老師。
一個是戴良,他是黃憲的同鄉,也是當世的名士之一,平時的為人一直是恃才兀傲的。一次戴良見完黃憲回來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戴良的母親就問他是不是又去見過那個牛醫的兒子黃憲了(注釋八),戴良無限感慨的說“我不去看黃憲,並不覺得自己學不如人。但見過他之後,就覺得黃憲實在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注釋九),是叫人沒有辦法揣摩,無法企及的。黃憲就是我的老師啊!”(注釋十)
因為戴良的母親管黃憲叫“那個牛醫的兒子”,也就落下了一個“牛醫兒”的典故,“牛醫兒”一下子成了有才學、有風度的人的代名詞,李商隱有詩云:“今年牛醫兒,城社更扳援。”(注釋十一)
另一個把黃憲當作師範的人是荀淑荀淑字季和,穎川人,遊歷到慎陽的時候,在驛站里偶遇了當時年僅十四歲的黃憲。幾番交談,荀淑黃憲這少年的才學和胸襟肅然起敬,拉著黃憲的手,把他看作自己的師範。(注釋十二)如果按照年齡來看,荀淑是黃憲的長輩,但是出於對黃憲學識和操守的欽佩真是不恥下問了。
荀淑後來遇到袁閬,見面第一句話就問:“你知道你這地方有個顏子嗎?”袁閬馬上就意識到荀淑指的是黃憲。當時的人們也都跟著荀淑稱黃憲為“顏子再生”。(注釋十三)
黃憲對於仕途既不像當時有些名士自命清高,刻意迴避,也不會去急功近利,鑽研琢磨。雖然被推舉為孝廉,人也到了京師,卻直到死,也沒有做上東漢的官。黃憲死的時候只有四十九歲,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征君”。(注釋十四)
陳蕃在被升任太尉以後,曾發感嘆:“倘若黃憲還活著,哪裡輪得到我做這太尉呀!” (注釋十五)

另註:

1、“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這段話,《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載是周乘說的,但是在范曄《後漢書·黃憲傳》里卻認為是陳蕃和周舉相互勉力的話。(注釋十六)無考。
2、“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
范曄《後漢書·黃憲傳》、謝承《後漢書·黃憲傳》均作“千頃之陂”(注釋十七),而《世說新語·德行第一》、司馬彪《續漢書·郭泰傳》則作“萬頃之陂”。無考。
位於許昌城北2公里陳莊村西,為東漢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荀淑八子(儉、緄、靖、燾、汪、爽、肅、)均為東漢末年和曹魏時期的名士,人稱八龍。如荀爽,十二歲通曉《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曇的孫子荀攸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稱讚他“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荀是荀淑的孫子,濟南相荀緄之子,曹操的重要謀士,官至尚書令。傳說荀淑死後,八子在冢頂各植柏一株,故稱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個為八子葬處,時曠年久,八冢已為平地。八龍冢呈園形,高約5米,周長約100米。
荀爽,字慈明,東漢潁陰人。“荀氏八龍”中的第6位,若論才學,則數第一。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10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號為碩儒。黨錮解除,司空袁逢薦荀爽為官,不就。獻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為光祿勛。任職三天,又遷司空。荀爽見董卓殘暴,參與司徒王允謀除董卓之義舉,舉事前病卒。
(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太尉,謚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後漢書·荀彧傳》)。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荀顗(205年~289年), 字景倩,魏荀彧第六子。初仕魏,深受司馬氏父子賞識,歷散騎侍郎、侍中、尚書、僕射、司空。入晉後,仕至侍中、太尉、行太子太傅。
荀顗博學多聞,理思周密。他曾與鐘會就《周易》問題進行辯難。又和扶風王駿辯論仁、孝的先後。他通“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識朝廷大儀,曾和羊祜任愷共同修訂晉朝禮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