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六腑咳

五臟六腑咳是《素問·咳論》對咳證的五臟六腑分類方法,是一種掌握特徵的方法。它為咳嗽的辨證論治奠定了理論基礎。雖然經文所述症狀尚不全面,但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對咳證的分類、名稱、辨治等有了發展。如從致病因素上看,多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名稱上多不直接叫某髒咳、某腑咳,而是稱為風寒咳嗽、風熱咳嗽、痰濕咳嗽、痰熱咳嗽,在辨證治療上,也不局限於肺,而注意到治脾胃、治腎的整體療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臟六腑咳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素問·咳論篇》就咳嗽的成因、分類、症狀、病理傳變及針治大法等分別進行了討論。並著重指出咳雖屬肺,而五臟六腑之病,又皆能令人作咳,說明了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咳論篇》中還列舉了五臟六腑致咳的不同症狀。

解讀

咳不離乎肺,邪犯於肺則令人咳。因肺臟本身病變所致者,屬直接關係,五臟六腑任何一個臟腑受邪,影響及肺而令人作咳者,是間接關係。反之,肺咳久延不愈也有可能影響其他臟腑的功能。如肺癆之咳可影響脾胃及腎。古人認為咳嗽的兼證多與臟腑功能及臟腑的經脈循行路線有關,總結出咳嗽以五臟六腑辨證分類的方法。但不能誤解為除肺咳之外,其他臟腑(心、肝、脾、腎等)會直接出現咳嗽。
1、肺咳
“肺之令人咳”,是因為外邪先侵入皮毛,皮毛乃肺所主。因此,邪合於肺,影響肺臟主氣、司呼吸之功能,肺氣不暢,呼吸不利,發為咳嗽。後世醫家對此論述亦較精闢。如喻嘉言云:“咳者,肺之本病也。”汪昂亦言:“肺主氣,又屬金,主聲,故咳必由於肺也。”其根本機制都是肺臟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影響了肺的宣發與肅降的生理功能而引起。故張景岳云:“咳嗽雖多,無非肺病。”陳修園《醫學三字經·咳嗽第四》中云:“咳嗽不止於肺,而不離乎肺也。”
2、五臟咳
五臟咳,《內經》云:“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這是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來講的。五臟各有其主時,如春季是肝臟的主時,夏季是心臟的主時。五臟之咳,是五臟各於其所主的時令受病,間接影響及肺而作咳。但對這種說法不能拘泥,如春季咳嗽,不一定是肝臟先受邪而後影響及肺才咳,也可以是肺臟直接感受病邪而為咳。其它季節也是同樣。其基本精神是說明咳嗽雖屬肺臟病變的反應,但與其它臟腑亦有密切關係。如從疾病傳變角度上來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之間是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咳嗽雖為肺之本病,但在病變情況下,若其他臟腑功能失調,影響到肺氣的宣降都有可能發生咳嗽。諸如:脾虛生濕,濕痰上漬於肺;肝火上沖,氣逆於肺;腎虛水泛,水寒射肺;胃寒停飲,飲邪迫肺等都是致使肺咳的重要原因。在臨床上遇到咳證時,必須結合四時,分析是直接肺咳,還是間接肺咳;如是間接肺咳,其病本又何在?不能見咳止咳,見咳治肺。
至於五臟咳的各種證候,則是根據咳嗽的兼見症狀,以五臟辨證進行歸類。五臟咳的見證:肺咳是反映本髒功能發生病變,其他四髒主要表現為經絡的病變,即咳加某髒經脈症等於某髒咳。如《內經》文曰:“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這是因為心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直行者上肺。其支者則上挾咽喉。所以咳則心痛,喉中梗塞不利,甚則心肺氣逆,邪火上沖,而見咽腫、喉痹的症狀。咳嗽是肺臟疾患中常見的一個症狀,《素問·宣明五氣篇》云:“肺為咳”。但治療咳嗽症,如果單純治肺和治咳,在一些病例中是難以收到效果的。與此相反,如果根據咳嗽兼見的證候,按臟腑辨證的方法進行歸類,分別給予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則會進一步提高療效。
3、六腑咳
至於六腑咳,也是按咳的不同兼症進行歸類的。五臟咳日久不愈,可通過臟腑表里相合、經脈相聯的關係而相互影響。如脾與胃、肝與膽等。即“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肝咳不已,則膽受之……”根據其證候可概為某髒咳加與其相合的某腑咳等於某腑咳。其實,從髒病、腑病可以相互移轉影響來說,咳證既可以由髒傳腑,也可由腑傳髒。病證可從咳的發病過程去了解分析,究竟是髒先病還是腑先病;是髒病傳腑還是腑病傳髒。文中指明咳嗽原因雖多,但與肺、胃的關係最為密切,這對咳嗽的辨證論治,更有助於抓住重點。

中醫套用

1、治則
關於咳證的治療,《素問·咳論》雖僅指出針刺治咳的主要法則,然其指導思想亦是重在辨證論治,因勢利導,以達到祛除病邪之目的。至於藥物的治療,則可根據時令、證候、臟腑和致病因素的不同、邪正的虛實、選擇適當的方劑和藥物,予以相應的治療。《此事難知集》中有治五臟六腑咳之方;《證治準繩》、《張氏醫通》也都載有五臟六腑咳的案例。
2、臨床運用
在防治慢性氣管炎等病中,運用“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理論為指導,根據“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咳而不喘”以及“喘多腎虛”的論述,認為咳久必致肺虛,繼則傷及脾、腎,導致脾腎陽氣虛衰,健運攝納功能失常,加之肺氣虛則衛外功能減弱,更易感受外邪,如此反覆纏綿形成惡性循環。臨床表現為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引起的肺功能不全。如採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辨證選用具有消炎、祛痰、止咳等作用的藥物組成基本方,結合肺、脾、腎三髒在臨床上所反應的特點,分別採用溫肺散寒、健脾燥濕、溫腎納氣等方法進行治療,可以獲得較顯著的療效。
從臨床實踐來看,“咳與痰”,當以治痰為先。因對於咳喘證的治療,往往隨著痰量的減少,咳嗽明顯減輕,氣短、氣喘亦相應改善。說明痰在咳症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故前人有“見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之說法。所以治痰應結合病因、病機等論治。如肺熱灼津成痰,清熱肅肺則痰可除;脾虛濕盛成痰,健脾燥濕則痰不內生;腎虛水泛為痰,溫腎則水不上泛而痰自消。根據急則治其標(肺),緩則治其本(脾、腎)的原則對症治療。對咳嗽的辨證論治,既要重視主症,也不能忽視那些與主症伴隨出現的兼症。論中之所以有五臟咳、六腑咳,是因為都有咳嗽這一共同症狀,之所以能夠區別是此髒之咳或彼腑之咳,則是因為在咳嗽時有各種不同的伴見症狀。如“膀胱咳狀,咳而遺溺”,臨床上很多產婦感冒,一咳則尿出,在治療外感時,還要兼固腎氣以加強膀胱的固攝功能。只有從整體觀出發,臨證才能抓住主症,重視兼症,通過對主、兼症的客觀分析、找出病因、病位及其傳變關係,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也應指出:外感風寒、內傷冷飲都是引起咳嗽的常見病因,《難經》亦有“形寒飲冷則傷肺”之說,在診治咳嗽時也是值得重視的。咳嗽是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表現,一般說來,咳嗽輕重可以反應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況下,因正氣虛弱不能祛邪,咳雖輕微,但病情較重,應予以扶正祛邪兼而有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