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傷咳嗽病

內傷咳嗽病,中醫病名。是肺系疾患的一個主要症狀,咳嗽因病因的不同而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內傷咳嗽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於宣降而上逆而成。以咳嗽或咯吐痰液為主要表現。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內傷咳嗽
  • 疾病分類:內科—肺系  
  • 發病部位:肺、脾、腎
  • 主要病因:脾虛生痰、肝火犯肺、腎氣虛衰
  • 多發群體:多有宿疾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相關西醫疾病,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要點,一、 診斷依據,二、 病症鑑別,三、 相關檢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於宣降而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相關西醫疾病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

歷史沿革

1、《內經》對咳嗽的成因、症狀及證候分類、病機轉歸及治療,作了較系統的論述。並有討論咳嗽的專篇《素問·咳論篇》。《內經》指出咳嗽成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因素。《素問·咳論篇》確立了以臟腑分類的方法,分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等,並詳細論述了各類咳的證候特徵。
2、《內經》認為咳嗽是肺的病變,但它髒受邪,皆可影響到肺而發生咳嗽。
3、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論述《內經》五臟六腑咳的基礎上又把咳嗽分為“風咳”、“寒咳”、“支咳”、“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腎咳”、“膽咳”、“厥陰咳”等,並對這10種咳嗽作了症狀的描述及鑑別。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4、隋唐以後,對咳嗽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的論述更趨完善,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咳嗽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所致的3類。
5、李梃《醫學入門》首先出現外感、內傷分類,為後世醫家對咳嗽的分類提供了借鑑。
6、趙獻可《醫貫》進一步論述咳嗽與肺、脾、腎三髒的關係。並強調腎的重要。
7、張景岳《景岳全書·咳嗽》提出內傷咳嗽以陰虛為主,治以滋陰,但見虛寒而咳嗽不已者又當補陽。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多見於西醫學所稱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疾病,若上述以咳嗽為主症時,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均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

1、脾虛生痰
肺主氣,脾主運化,肺氣有賴於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以充養,若脾虛日久可導致肺氣亦衰,出現咳嗽、氣促、語聲低微等症狀;脾失健運,不能輸布水谷精微,釀濕生痰,上漬於肺,壅塞肺氣,影響氣機出入,遂為咳嗽。
2、肝火犯肺
肝與肺以經絡相連,肝經循行,“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靈樞·經脈》)。肝氣升發,肺氣肅降,升發與肅降互相制約、互相協調,則人體氣機升降正常。若肝氣鬱結,失其升發疏泄之能,就會影響肺氣的肅降而致咳嗽。肝火上炎,灼傷肺陰,則可出現咳嗽、痰出不爽、咽喉乾燥、胸脅脹滿等症,這類病變,稱之為“木火刑金”。
3、腎氣虛衰
腎主納氣,腎精充足,吸入之氣經過肺的肅降,才能使之下納於腎。若腎精虧損,不能助肺吸氣,就會出現呼吸短促等症,所以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腎虛咳嗽表現為上氣不接下氣,動則尤甚,多因腎虛不能納氣所致。又肺陰與腎陰有著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的關係。若腎陰下虧不能上滋肺金或虛火上炎,灼傷肺陰,就會出現乾咳少痰、顴紅、口乾、聲嘶。

病機

臟腑功能失調,內傷及肺,肺氣不清,失於宣降而上逆。

診斷要點

一、 診斷依據

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覆發作,病程較長,常伴其他臟腑失調症狀。

二、 病症鑑別

1、內傷咳嗽與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酸楚、惡風寒、發熱等症。內傷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胸滿脅痛、食少便溏等。
2、內傷咳嗽與哮病及喘證
哮病及喘證雖然也會兼見咳嗽,但各以哮和喘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哮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喘證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

三、 相關檢查

血常規檢查、胸部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分清外感和內傷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酸楚、惡風寒、發熱等症。內傷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胸滿脅痛、食少便溏等。
2、辨咳嗽的聲音及發作時間
咳聲高揚者屬實,咳聲低弱者屬虛。晨起咳嗽陣發加劇,咳嗽連聲重濁,多為痰濁咳嗽。夜臥咳嗽較劇,持續難已、短氣乏力者,多為氣虛或陽虛咳嗽。
3、辨痰的顏色、性質及數量
少或乾咳無痰者,多屬燥熱、陰虛。痰多者,常屬痰濕、痰熱、虛寒。痰白而稠厚者屬濕。痰黃而黏稠者屬熱。痰中帶血多屬熱傷肺絡或陰虛肺燥。

二、治療原則

內傷咳嗽,病程一般較長,有先病在肺而影響他髒者,亦有他髒先傷而病及於肺者。其中尤以肺、脾、腎三髒的關係最為密切。正虛邪實者,當祛邪止咳,兼以扶正;正虛為主者,當根據虛之所在著重補正。

三、證治分類

1、痰濕證
證候: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作悶,食納不佳,四肢乏力,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方藥:二陳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2、痰熱證
證候:咳嗽,痰色黃稠而難排出,甚或痰中帶血,胸悶,口乾,口苦,咽痛,舌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
常用藥:黃芩、梔子、知母、桑白皮、陳皮、桔梗、瓜蔞仁、麥冬、貝母、甘草、茯苓。
3、肝火證
證候:咳嗽氣逆,咳則連聲,甚則咳吐鮮血,或痰帶血絲,胸脅串痛,性急易怒,煩熱口苦,咽喉乾燥,面紅目赤,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肺
方藥:黛蛤散合瀉白散加味。
常用藥:青黛、蛤殼、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4、陰虛證
證候:乾咳無痰,或痰少不爽,口乾舌燥,或見咯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潤肺,寧嗽止咳
方藥:二冬二母湯。
常用藥:麥門冬、天門冬、知母、貝母。
5、氣虛證
證候:咳嗽聲低無力,氣短,痰多清稀,神疲,畏風,自汗,易於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補益肺氣,化痰寧嗽
方藥:補肺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黃芪、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
6、陽虛證
證候:咳嗽反覆發作,痰涎清稀,頭眩,心悸,畏寒,肢體沉重,或兼小便不利,舌苔白潤,脈沉滑。
治法:溫陽散寒,化氣行水
方藥:真武湯加味。
常用藥:附子、茯苓、白朮、乾薑、芍藥。

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
主穴:肺俞、合谷。
配穴:痰多配豐隆;咽癢而咳刺天突;胸膺憋悶配膻中、內關;久咳體質弱溫灸肺俞、腎俞、脾俞。
手法:宜平補平瀉法,並可配合艾灸。

轉歸預後

內傷咳嗽若反覆發作,日久不愈,常導致肺、腎、心、脾虧虛,氣滯、痰凝、血瘀、水停而演變成為肺脹。內傷咳嗽的預後一般較好,但部分患者由於反覆發作。若轉化為肺脹,則預後較差,往往病程纏綿,遷延難愈。

預防調護

1、積極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改善環境衛生,積極消除煙塵和有害廢氣的危害,加強勞動保護。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有利於提高抗病能力。
2、咳嗽患者,應忌食辛辣香燥、炙煿肥膩及過於寒涼之品。注意氣候變化,預防感冒。
3、積極針對原發病因進行治療及護理。
4、有些特殊藥物,如ACEI類降壓藥用後可出現乾咳,當停藥後觀察病情變化。

文獻摘要

1、《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
2、《素問·咳論篇》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