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

五溪

狹義的五溪即今湖南省懷化市。其境內重要的沅水支流有巫水(雄溪)、渠水(滿溪)、酉水(酉溪)、㵲水(潕溪)、辰水(辰溪)等,古稱“武陵五溪”,因此懷化自古便稱“五溪之地”。

廣義的五溪的範圍就是沅水中上游地區,以懷化為中心地帶,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邊地區,共三十幾個縣市。今懷化市、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等都在五溪之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溪 
  • 範圍:沅水中上游地區,懷化為中心 
  • 支流:酉水、辰水漵水、舞水和渠水等
  • 民族:多民族聚居地區 
簡介,爭議考證,文學典故,

簡介

古屬荊州,春秋屬楚,戰國屬楚之黔中郡,漢屬武陵郡,三國以後稱武陵地域為五溪地區。
從地理上來說,五溪是被武陵、雪峰兩大山系阻隔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自然帶,沅水及其中上游的五大支流貫穿全境,把這一封閉的地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各民族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山水環境中,息息相生,代代繁衍,相互借鑑、交融、滲透,形成了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現象。
五溪地區有31個少數民族,歷史上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同時,五溪地區自漢代以來陸續有漢人進入,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元末明初的“扯江西,填湖南”,漢族文化在這一地區同樣留下了重要的印記。
五溪文化如何準確定義,眾說紛紜。關於五溪文化的定位,有認為是湖湘文化的組成部分,楚文化的組成部分,還有的認為它是南方巫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經過考古發現,理論考證。五溪文化是五溪地區以漢、侗、苗、瑤、土家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爭議考證

按《湖南省志·地理志》記載,沅水有㵲、辰、武、酉、渠、巫、漵七大支流,除了武水在湘西自治州入沅水外,其他6條水都最終在懷化境內匯入沅水。
沅水"五溪",是指沅水乾支流的五條河流。歷代文獻對“五溪”確指多有爭議,涉及屬於“五溪”的有九溪之多,即:酉溪、辰溪(錦江)、武溪(瀘水)、漵溪、雄溪(巫水)、潕溪(舞水)、朗溪(渠水)、月溪和沅溪,迄今尚無定論。因此"五溪"實際上可以說是沅水流域的一個代稱。五條溪究竟對應的是如今的哪五條河,亦有不同的解釋散見於各種文獻。史書上有把古丈明河和麻陽河當“滿溪”的,也有把“潕溪”當瀘溪、武溪的。現學術界一般認為“五溪”即今之巫水(雄溪)、渠水(滿溪)、酉水(酉溪)、㵲水(潕溪)、辰水(辰溪)。
對“五溪”最早作出解釋的,是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滿溪、潕溪、酉溪、辰溪”。《宋書》沿用這一說法。
沅水流域沅水流域
南史》和《荊州記》則認為五溪是雄溪、滿溪、辰溪、酉溪、武溪。史料對這裡新增的“武溪”有兩種解釋:《湖南通志》所載《渠陽邊防考》說“土俗雄作熊、滿作朗、潕作武”,指出當地人認為“武溪”就是“潕溪”(即今之舞水——筆者注);《渠陽邊防考》同時指出,“武溪去潕溪甚遠,源委各異,絕非潕溪”。據查,武溪分兩源頭分別出自於花垣、鳳凰,兩支流合一後經瀘溪入沅水。
元代馬端臨著《文獻通考》,對“五溪”作了大的變動,認為“武陵五溪乃酉、辰、巫、武、沅”。“巫”即巫水,是雄溪的別稱;把沅水作為“五溪”之一則是前人沒有的提法。
明代的《一統志》認為《文獻通考》“沅溪不合”,“五溪應為酉溪、辰溪、巫溪、武溪、漵溪。”這裡新增的“漵溪”又名漵水、敘水或序水。
辰谿縣志》載清人所著《九江五溪考》說:“從酉達於沅者則古之滿溪,今訛為明溪者也,源於永順土司賀虎山,與雄、漵、辰、酉合為五溪”;“五溪之外,有朗溪、武溪、龍溪、桂溪,合之則總稱為九江”。這裡的“五溪”去掉了武溪,肯定了漵溪和滿溪。必須指出的是這裡的“滿溪”是指發源於永順的月溪,而前面所提“滿溪”則是指流經靖州的朗溪。

文學典故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②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③。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④直到夜郎⑤西。
【注釋】
①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唐代詩人,作品有《李太白集》。
龍標,唐朝縣名(今湖南黔陽)。
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被貶為龍標縣尉。
②子規:即杜鵑鳥,又稱布穀鳥。
③五溪:今湖南西部五條溪流的總稱。
④隨風:有的版本寫作“隨君”。
夜郎: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等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國。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詩中指湖南的夜郎(與黔陽鄰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