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社會越富足,
精神分裂症型人格越明顯,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五月病"忽然從大學校園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與之不同的,一種名為"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的症狀。它指的是學生們考入大學以後,根本無心學習,甚至對玩也不感興趣,整日裡無所事事,萎靡不振。它的表面症狀雖然跟"五月病"有些相似,但本質上卻大相逕庭。調查結果表明,出現這種症狀的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也不屬於十分努力的類型,很多人只不過因為高考這一關非過不可才勉強學習的。他們與躁狂五月病型人不同,不是在考上大學以後才開始沮喪,而是之前一直就這樣,只不過在升學
壓力大的高考前夕暫時消失了一段時間而已,所以高考一過,他們又重新回到以前的無精打采
狀態,什麼也不想做。
對
精神分裂症型人來說,"他人"才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他們可不相信什麼"有志者事竟成",而是覺得自己的努力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力氣。總之,他們的支持力量來自周圍環境,而非他們的內心。
"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的患者處事消極,這一點正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徵。因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人們經常可以觀察到無精打采,只知道發獃的症狀。因此,我斷定"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在校園裡取代了"五月病"的七十年代正是"精神分裂症型群體"形成的時間,當時的那批大學生大多是在一九五五年左右出生的,為此,斷定"精神分裂症型群體"形成於這一年。
從七十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人的個性之所以會向
精神分裂症型的方向發展,還跟它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係,那時正是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要知道,如果整個社會都比較貧困的話,那么個人就必須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提升自我的價值,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所以,老一輩的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咬緊牙根,奮力拚搏了一把。總體來說,因為那個年代的特點是誰拼了,誰就能上去,所以"躁狂五月病型"個性才成了社會的主流。
但等到社會富足了以後,人們即便不努力拚搏,也能保證衣食無憂。只要跟周圍的人做著同樣的事就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況且當時的國家政策也決定了"多勞者並不能多得",就算你創業成功,賺到了大筆的錢,也拿不到手,一下子就被國家當稅款給抽走了。但在政界和演藝界,那些二世祖、三世祖們,他們本身其實沒有什麼才華,只不過仗著父輩的名聲就可以坐享其成,財富、地位得來全不費功夫。平民出身的人再怎么努力也無法與他們一較高下。 所以,漸漸地人們不願意再去努力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與其辛辛苦苦地與人競爭,還不如各安天命,知足常樂呢。
泡沫經濟的破滅告訴人們"命運是不可戰勝的" ,因此,隨著
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年輕人的個性特徵也開始漸漸朝著"精神分裂症型"的方向靠攏,而把他們完全推到"精神分裂症型"這一端的則是泡沫經濟的破滅。這一變化也體現在雜誌風格的變化上。泡沫經濟破滅以前,市面上充斥著像《CREA》、《anan》這樣的雜誌,它們的
讀者定位都是公司的高級女白領,因此多刊登一些小資的內容,還積極宣揚"女的也頂半邊天"的"躁狂五月病型"的觀念。
由來
“五月病”到底是不是病?原來,“五月病”這一辭彙來自日本,在日本,學校的畢業和新學年的開始都在春天,四五月份一般是學生開始新的一段學習經歷,或者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開始一段新的工作經歷的時間。再加上4月底五月初的長達一周左右黃金周假期,就特別容易產生懈怠感。不少日本人在收假時懷念假期節意志消沉、慵懶倦怠、牴觸上學上班,這種病症被日本醫學界稱為“五月病”。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牴觸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所以,“五月病”的成因並不是月份,而是不適應環境的突然改變。
症狀
五月病主要以思維遲緩和意志活動減退為主,多數病例還存在各種軀體症狀。
心境
基本特點是情緒低落,苦惱憂傷,興趣索然。感到悲觀絕望,痛苦難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覺。常用活著無意思、高興不起來等描述其內心體驗。典型者有抑鬱情緒,晝重夜輕的特點。常與焦慮共存。
思維
思維聯想過程受抑制,反應遲鈍,自覺腦子不轉了,表現為主動性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思維問題費力。反應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緒低落影響下,自我評價低,自卑,有無用感和無價值感,覺得活著無意義,有悲觀厭世和自殺打算,有自責自罪,認為活著成為累贅,犯了大罪,在軀體不適基礎上出現
疑病觀念,認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意志活動
主動性活動明顯減少,生活被動,不願參加外界和平素感興趣的活動,常獨處。生活懶散,發展為不語不動,可達木僵程度。最危險的是反覆出現自殺企圖和行為。
軀體症狀
大部分抑鬱病人都有軀體及其他生物症狀,例如心悸、胸悶、
胃腸不適、便秘、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
睡眠障礙突出,多為入睡困難。
其他
發作時也能出現幻覺,人格解體,
現實解體。因思維聯想顯著遲緩及記憶力下降,易影響老年患者的認知功能。
常有頭暈、頭痛、無力和失眠等主訴,易
誤診為神經衰弱,後者起病前有一定的心理社會因素,如長期緊張、
用腦過度等,情感以焦慮、脆弱為主,主要臨床相是與精神易興奮相聯繫的精神易疲勞、心情緊張、煩惱和易激惹等
情緒症狀,及肌肉緊張性痛和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症狀。
自知力良好,症狀被動性大,求治心切。障礙以情緒低落為主,伴思維遲緩,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學症狀(如情緒晝夜輕重,食慾、性慾下降等),自知力常喪失,不主動求治,可資鑑別。
隱匿性五月病是一種不典型的五月病,主要表現為反覆或持續出現各種軀體不適和植物神經症狀,情緒往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故又稱為抑鬱等位症。病人多不找精神科醫生,而去其他科就診。軀體檢查及輔助檢查往往無陽性表現,易
誤診為神經症或其他軀體疾病。對症治療一般無效。
醫治處方
自我調節是關鍵!
每到這個季節,就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五月份處於春夏交替的時節,人體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可能出現內分泌的紊亂,出現情緒波動也比較正常。”
另外,一年快接近一半了,對於一些行業來說,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也容易出現倦怠;一年的任務完成不了,老闆可能還要增加工作量,可能會讓人更加焦慮。而大家都知道的“春困秋乏”,其實“春困”也是人在春天生理上的一種自我調節。 調節“五月病”,重新煥發積極的狀態,首先需要依靠自我調節,可以選擇做一些自己最感興趣的事。人到春天尤其要注意合理作息,把握好工作的時間和進度,適當減少工作量,多一點戶外活動。可以為自己選擇一個好天氣出去走走,散散步、爬爬山、騎騎車……感受春天大自然帶來的生機,會令你感覺生活也隨之明媚起來。此外,運動過後,大汗淋漓,不良情緒就被排解了。
其次,多做最感興趣的事。如果事業上沒有獲得成功,想辦法增進自己的技能,從最感興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尋找其他成功的機會。有計畫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尤其在周末,譬如打掃房間、寫信、聽音樂、逛街等。另外,生活正常規律化也很重要。儘量按時吃飯,起居有規律,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進行體育鍛鍊。參加體育鍛鍊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提高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有益於人的精神健康。同時,記得和朋友保持聯繫,尤其在境況不佳時,“朋友是良醫”。結交的朋友,可以是讓你傾訴衷腸的知心人,也可以是饒有風趣的“幽默家”。總之,養成和朋友經常往來交流的習慣,可以有效避免和醫治孤獨感,減輕“五月病”症狀。
預防“五月病”不需要手術不需要昂貴的代價,只需要多曬太陽多運動,多吃水果多喝水。簡單而概括地說,就是要養成健康而理性的生活方式,千萬不要讓“五月病”長期蟄伏在我們的一年四季中,成為年輕人的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