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驚嘆日

世界驚嘆日

4·20世界驚嘆日(Amazing Day),是民間團體“世界情緒健康組織”(WMHO)發起的網路紀念日,旨在呼籲關注情緒健康、保護人類驚嘆本能,讓愛的感知能力不斷提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驚嘆日
  • 英文名:Amazing Day
  • 節日時間:每年4月20日
  • 節日類型:網路流行節日
  • 流行地區:歐美、日本
  • 節日起源:網路
  • 節日意義:保護驚嘆本能
  • 設定地點:歐美
  • 設立機構:WMHO世界情緒健康組織
  • 設定時間:2014年4月20日
節日介紹,節日起源,文化研究,

節日介紹

世界情緒健康組織(WMHO)是西歐及北美的一群年輕心理研究學家發起的非官方團體,通過分析當前社會上的流行發展趨勢,來研究人類的情緒對健康、人際乃至社會發展的影響效應。
該組織起源西歐,並在北美、日本等地受到歡迎及關注,並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廣泛傳播,成為國外一個頗具影響力的民間組織。

節日起源

2015年,WMHO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在技術狂潮的時代,人類習慣了享受他人的科技成果,一切出乎意料都是意料之中。網路上的笑話越來越多,人類第一時間消費別人的大腦,笑點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覺得事情變得“不那么有趣”。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和社交網路普及,讓人類把更多的交往時間都給了方寸螢幕,人類可以面無表情的在螢幕上敲出“哈哈”、“哭”、“驚訝”、“憤怒”的表情,但對方看不到自己的真實表情……這是一個進步飛快的時代,也是一個表情死亡的年代。隨著科技高速疊代和網際網路時代下的信息爆炸,人類將逐漸喪失驚嘆本能,進而對新鮮事物失去興趣,最終將導致社會失去活力,科技停滯不前。
因此,WMHO發起倡導,把每年的4月20日作為“世界驚嘆日”,所有人類在這一天要為一切值得驚嘆的事物驚嘆,拯救人類即將失去的驚嘆表情,讓人類始終保持對新鮮事物渴望和驚喜的本能,保持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創造新生事物的激情和動力。

文化研究

事實上,選擇4月20日作為“世界驚嘆日”地區起因,來自於WMHO副會長納冢勇智對日本文化中“五月病”的研究。“五月病”作為一個條目第一次出現在《現代用語基礎知識》上是在一九六九年。但在此之前,在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小圈子裡已經廣為流傳,它首次出現在日本戰後出生的那代人身上。在很多躁狂五月病人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擠過高考的獨木橋,在四月新學期開始的時候邁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校園後,沒過多久就因為一下子失去了奮鬥的目標,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價值,而變得精神沮喪,萎靡不振。這種症狀人們稱之為“五月病”。
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五月病"忽然從大學校園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與之不同的,一種名為"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的症狀。它指的是學生們考入大學以後,根本無心學習,甚至對玩也不感興趣,整日裡無所事事,萎靡不振。它的表面症狀雖然跟"五月病"有些相似,但本質上卻大相逕庭。調查結果表明,出現這種症狀的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也不屬於十分努力的類型,很多人只不過因為高考這一關非過不可才勉強學習的。他們與躁狂五月病型人不同,不是在考上大學以後才開始沮喪,而是之前一直就這樣,只不過在升學壓力大的高考前夕暫時消失了一段時間而已,所以高考一過,他們又重新回到以前的無精打采狀態,什麼也不想做。
但到了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告訴人們“命運是不可戰勝的” ,“五月病”在日本的上班族中開始蔓延,並被大多數人認識。在春夏之交的四月底、五月份,因為理想期許和現實的差距,還有人際關係也沒有達到預定狀態,而產生的厭倦易疲乏的情緒問題。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牴觸感,反應遲鈍或敏感,對新鮮事物乃至人生和社會的發展不感興趣、不抱期望。他們開始自我評價低,自卑,有無用感和無價值感,覺得活著無意義,有悲觀厭世和自殺打算,有自責自罪,認為活著成為累贅,犯了大罪,在軀體不適基礎上出現疑病觀念,認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主動性活動明顯減少,生活被動,不願參加外界和平素感興趣的活動,常獨處。生活懶散,發展為不語不動,可達木僵程度。最危險的是反覆出現自殺企圖和行為。
據統計,4月的最後10天到5月初,是這一情況的高發期,反映在日本各醫院精神科和心理科的病人激增、社交網路上情緒低落的思潮蔓延、自殺自殘案例集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