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土壤,區域面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措施,管理機構,管理措施,管理方法,管理內容,開發利用,科學研究,旅遊信息,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85 年,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劃出後河林場部分區域和後河村五組的全部範圍建立後河縣級保護區。
1986年,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成立五峰後河保護區管理處。
1988年6月經湖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中南面,屬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的武陵山東段余脈的一部分山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9′-110°41′,北緯30°2′-30°9′。保護區南面與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東北與五峰鎮接壤,西與灣潭鎮相鄰,南北最長為10.4km,東西最寬為18km。
地質地貌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層全為沉積岩,其中碳酸鹽岩分布尤廣,出露較好,屬江南地層區。地質構造表現褶皺,斷裂甚為明顯。區內群峰起伏,層巒疊嶂,所有山地均屬雲貴高原武陵山脈北支脈尾部地帶。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多達20餘座,最高峰獨嶺海拔2252.2米。
水文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湘鄂邊緣,河流屬長江流域的澧水水系。區內主要河流百溪河由西到東橫貫保護區全境。百溪河源於後河保護區的天生橋,由西向東折北,匯新奔河、灰沙溪、楊家河流經後河、水灘頭等村,至百溪河村雷打石流入湖南澧水。源頭至水灘頭為後河,以下為百溪河,統稱百溪河。
氣候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亞熱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帶,其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熱同季,暴雨甚多,垂直氣候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均氣溫11.5℃,年降水量1814毫米,無霜期211天。
土壤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分為6類,即: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水稻土。其中紅壤分布在海拔較低,排水良好的緩坡或台地;黃壤分布在紅壤性土的上部;黃棕壤分布在黃壤帶之上,為保護區分布最廣的土壤類型;山地草甸土分布在保護區山頂局部緩坡地帶;石灰土在保護區從山腳至山頂都有分布;水稻土在保護區內分布面積不大,僅在河谷兩岸有零星分布。
區域面積
按照中國國家林業局的BIMS系統,後河保護區屬古北界、第01單元(中國亞熱帶森林)、第01a亞單元(貴州高原)。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0964.9公頃,其中核心區13108.6公頃、緩衝區8603.2公頃、實驗區19253.1公頃。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特別是稀有珍貴樹種群落及華南虎、豹、黑麂等國際極度瀕危動物及棲息地;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景觀等。
植物
截至2014年,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26科907屬2279種156變種,其中
苔蘚類植物33科90屬192種3變種,
蕨類植物有31科71屬203種8變種,
裸子植物有6科18屬24種1變種,
被子植物有156科728屬1860種144變種。
動物
截至2014年,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
脊椎動物4綱25目74科307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1種,湖北省新記錄種20種。保護區內有各種
獸類87種,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17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
華南虎、
金錢豹、
雲豹、
黑麂、
林麝5種,二級保護動物有
黑熊等13種。
保護區內有各種鳥類12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鳥類有33種,其中屬於一級保護的有
金雕1種,屬於二級保護的有
白冠長尾雉等32種。
有
兩棲動物24種,隸屬2目8科,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
大鯢1種;有爬行動物38種,隸屬2目9科,湖北新記錄種有1種,特別是
平鱗鈍頭蛇,國內僅有少數地區分布。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湖北省林業局與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管理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是獨立的法人單位。
下設機構有:辦公室、財務科、資源保護和科研科、宣傳教育科、森林公安分局、項目科(GEF辦)、基建科、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科研所、管理站、實驗林場等。
管理措施
加強宣傳教育與巡護檢查
巡護工作人員利用一切機會對區內居民和進入保護區的人員進行自然資源保護、森林防火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檢查責任區內自然資源的保護情況,消除火災隱患,制止侵害自然資源的事件發生。
依法保護,嚴格執法
保護區森林公安隊伍在宣傳和巡查的同時,發揮林業公安護林防火、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職能,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
明確管理目標
保護區制定了明確的保護管理目標,要求做到五無(即無火警火災、無亂砍濫伐、無亂捕濫獵、無亂采濫挖、無毀林開荒)),年年制訂階段目標和考核辦法。
分區分片管理、聯合保護
根據保護區地處兩省交界和區內自然狀況和社會情況的特點將保護區進行了功能分區,並根據地形和歷史沿革將保護區分成了4個管理區域,設定了保護點和哨卡,並在交通要塞設定了資源保護檢查站1個。根據域內社區居民分散的特點與區內村委會共同發布了聯合保護聲明,並在各要道設立了暗哨12個,聘用當地居民參與保護,一有情況暗哨和居民中護林積極分子及時與專職巡護人員聯繫,及時處理各種事件。
此外,保護區還與湖南壺瓶山自然保護區不定期地召開聯防工作會,共同設立了一個聯防哨所,加強了毗鄰保護區間的聯合保護工作力度。
管護責任制
為落實資源保護工作,保護區下屬保護管理站明確了管護責任;設定了5條固定巡護線路,12條臨時巡護線路,14個哨所和護林點。巡護員定期對各線路進行巡護、檢查。從而形成建立了較完備的管護體系,層層建立了責任制。
管理方法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實驗區、緩衝區三個功能區,另外在實驗區內還劃有一個生態旅遊小區。在核心區僅限於嚴格依法開展科學觀測活動,實行絕對保護;在緩衝區主要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在實驗區可從事各種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以及馴化、繁殖野生動植物等活動;在生態旅遊區主要開展生態旅遊活動。
全區劃分13個護林片,設立檢查站、護林點、哨卡、瞭望台19個,建成巡護道路82公里和防火便道146公里。與湖南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相鄰地區建立聯防體系。
後河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成立了後河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要以保護管理為主,同時利用自然奇觀發展旅遊。
管理內容
機構人員配置;範圍界線與土地權屬;基礎設施建設;經費使用;項目開發;資源本底調查;監測體系;日常管護等。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保護區科研所。
科研監測工作:建立了五線六點四樣地的監測體系,五線:茅坪-長坡線,頂坪-栗子坪線,界頭-百溪河線,茅坪-老屋場,香黨坪-老屋場;六點:習涼坪、康家坪、關門峽、老屋場、頂坪、鄧家坪;四樣地:王家坪大樣地、珙桐原生地、微生物樣地、鼠類活動監測樣地。
聯合科研活動:
從1980年開始,對保護區的資源進行了連續調查。
1989-1990年組織了科考,發現新種1個(湖北貫眾);新變種1個(湖北毛枝蕨);新變型1個(五峰貫眾),發現湖北省新記錄種58個、大陸新記錄科1個、湖北新記錄屬5個。
1989-1992年,委託華中師範大學對陸生脊椎動物進行了本底調查。
1991年,委託湖北大學對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發現新種2個(後河龍眼獨活、後河柳葉菜)。
1998年,保護區開展了生物資源補充調查並在1999年出版了《湖北後河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
2012年,在保護區內發現了中國面積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原生
水絲梨古樹群落。
旅遊信息
景區
保護區內共有3個景區、1個服務小鎮,其中以田園風光為主的百溪河景區和以高山、戶外運動為主的獨嶺景區尚處在開發之中,茅坪鎮就是集中為遊客提供吃住行一體化服務的土家風情小鎮。
天門峽景區是後河生態旅遊區的核心區域,擁有七個功能分區:峽谷奇石遊覽區、綜合服務區、科研服務區、休閒體驗區、動物野化區、度假養生區和薄刀嶺遊覽區。
2014年4月23日,後河自然保護區正式開園。
生態價值
1、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據專家證實,後河保護區是華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保護區,現保存完好的“稀有珍貴樹種群落”和華中地區甚至全國面積最大、原始性最強的常綠闊葉樹水絲梨純林及大面積的珙桐、光葉珙桐林,被評為“中國僅有,世界罕見”。由此可見後河保護區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完好地把後河的生物資源保存下來,對展示華中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內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是長江中游生態保護的屏障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長江中游,其植被的好壞直接影響長江中游流域的生態環境狀況,並對長江水質的影響明顯。區內森林植被對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重大作用,該區已經成為長江中游生態保護的屏障,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3、有效促進社區發展
湖北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質量的森林生態系統,將給鄂西南山區的動植物生長、繁育提供一個得天獨厚的場所,其巨大的蓄水、保土、保肥、減災增產、調節氣候等功能,將在其範圍內及其周圍控制地區全面發揮出來。特別是隨著保護區建設,區內基礎設施將得到很大改善,保護區綜合實力也將得到大的提高,可以有效地促進當地及周邊社區的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