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南唐山水畫家

五代南唐山水畫家

《五代南唐山水畫家》是1998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嘉德

基本介紹

  • 書名:五代南唐山水畫家
  • 作者鄧嘉德
  • ISBN:9787541013928
  • 頁數:16
  • 定價:10.00元
  • 出版社四川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2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繪畫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是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表達觀念與情感的一種特殊方式。世界各民族的繪畫,由於其歷史背景各異,美學觀念的不同,及使用繪畫材料的多樣而呈現出各自的風貌。繪畫創作與其它藝術一樣都需要相互借鑑和彼此學習,藝術大師們的經典之作具有永恆的魅力,更是觀摩學習的重要途徑。為了給我國的美術工作者提供一套價廉物美的學習範本,我們系統地選擇了古今中外藝術大師的力作,分冊出版,奉獻給廣大的讀者。
百集《名畫經典》珍藏本是研究繪畫技法發展史的必備資料,讀者可以由此分析大師的技法,從中領略繪畫藝術的真諦,而步入大師的行列。

內容簡介

荊浩 ,河內沁水(今山西省沁水縣)人。中國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河內沁水(今山西省沁水縣)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9世紀至10世紀上半葉。荊浩工詩文,通經史。因唐末、五代中原一帶戰亂頻繁,政局動盪,他遂絕意仕進,隱居於太行山的洪谷,自號洪谷子。據其所著《筆法記》記載,太行山洪谷深處,風景佳勝,有無數的古松“掛岸盤溪、披苔裂石”,使他為之驚異,遂攜帶紙筆,進行寫生,“凡數萬本,方如其真”。可見他擅長畫山水樹石,是與他隱居深山的生活和師法造化的藝術實踐分不開的。他也能畫壁畫,據北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記載,他還曾在後梁的京城(今河南省開封市)雙林寺院畫過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頗受稱譽。  
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他總結了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於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只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只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誌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布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並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了稍後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了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北方山形特點的“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風格,對於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大影響。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荊浩的山水畫傳世作品僅有《匡廬圖》。畫上宋人原題為“荊浩真跡神品”。後因元代柯九思在畫上題詩,發揮想像,其中有“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之句,此後鑑藏家遂徑以“匡廬”命之,實則未必是作者原意。  
據宋人記載,荊浩曾撰有《山水訣》1卷,為宮廷秘閣所藏。現今流傳的《筆法記》(宋代陳振孫《書錄解 題》中稱此文為《山水受筆法》,明代王世貞編《王氏畫苑》中又註明“一名《畫山水錄》)一直相傳為荊浩 所著。
關仝,(約890-960後)五代後梁畫家。是五代後梁山水大畫家荊浩的弟子,陝西長安人。畫史上荊關被並稱為北派山水畫耆宿。仝-作同,-名穜 ,又作童。尤擅表現關河氣勢,石體堅凝,山峰峭拔,雜木豐茂,有枝無乾,時稱“關家山水”。後人稱其與荊浩為“荊關”,與李成、范寬,並為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主要流派代表。
存世《山溪待渡》、《關山行旅》等圖,相傳均為其作品。關仝山水多畫黃河中游地區的巍峰林巒,時而也描繪村居野渡、漁市山驛等生活場景,別具情趣。皴法嚴實而勁健,力現山崖與林木的堅實形質;畫樹則有枝無乾,觀後如臨絕壁荒林,唯獨不見人物,據說他不擅人物。在北宋水墨山水中也算獨特一家。關仝的山水畫在構圖上繼承了荊浩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格局:“坐突巍峰,下瞰窮谷,卓爾峭拔,……而又峰谷蒼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遠,磴道邈絕,橋彴村堡,杳漠皆備。”從北宋《五代名畫補遺》上所描述,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北方山水的雄偉氣勢,其間又不乏細節安排的豐富性。
對關仝的畫風特色概括得最準確的是北宋的《圖畫見聞志》,其中有“石體堅凝,雜木豐茂,台閣古雅,人物幽閒者,關氏之風也”等句。
《關山行旅圖》同樣是主峰高聳,氣勢奪人。山中雲氣繚繞,中間有古寺隱現,谷中流水潺湲,板橋山道,村落茅店,旅客往來,雜以寒林雞犬,極富生活氣息。
五代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正是抓住自然山水這一特質,創造了大地山川雄偉壯麗而又富於人情味的景象,這種偉大的記錄,正是古代山水畫史的一個進步。這一繪畫特色在關仝之後的一位山水畫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一書中,已說得十分具體:“山之樓觀,以標勝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遠近;山之溪谷斷續,以分淺深;水之津渡橋樑,以足人事;水之漁艇釣竿,以足人意。”由於關仝與同時代其他山水畫高手對山水審美內涵的開拓,他們親臨踏勘,通過艱苦跋涉,面對自然的寫生和加工後的概括提煉,才使這種類型的全景山水畫風得以確立,並走向成熟。
這幅作品在風格上完全代表了關仝石體堅凝、雜術豐茂的特色。在山石皴法上,以釘頭筆型參以點子和短線條,硬勾密斫,筆法謹嚴,中鋒和側鋒並用,反覆皴擦,最後用淡墨漬染,被形容為“刮鐵”式效果,山體凹凸分明,而又和諧統一。如米芾所說“關同粗山”,“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這是一種粗壯之美。畫樹喜以夾葉、墨樹相間,以濃襯淡,層次分明。樹木多是有枝無乾,筆跡勁利。米芾認為這是吸收了唐代畢宏的畫法。山頭則多以墨點代樹,形成雜木豐茂的效果。
董源,(?-962)五代南唐傑出畫家。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作江南人。原為南唐畫院畫家,後入宋。南唐時,曾任後苑副使,故號“董北苑”。工山水,早年學李思訓,亦師王維。擅畫秋嵐遠景,多描寫江南真境,不作奇峭的筆墨,兼畫龍水、鐘馗,無不臻妙。所寫風雨溪谷、煙雲晦明、千岩萬壑、山石瀧水、使人遐想。其畫山手法,用筆多細長圓潤,形似披麻,水用 紋,樹木多亭直,樹葉多用單筆、夾筆、皴法滲軟,下有沙地,用淡墨掃,用破式渲染,輔以點苔,充分階段表現出南方山水風景秀潤多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