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是五代畫家董源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描繪了居住於江邊山麓的民眾慶賀節日的情景。此圖以山為主,右側的兩座大山占據了畫面的大半,山頂且有礬頭。山下水面空闊,溪流蜿蜒,樹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樹頭掛起了燈籠,溪邊又有兩條舟船,上豎彩旗,數十人自岸及舟聯臂排列,似正在表演慶賀的歌舞。山下道路上點綴著一兩行人,似在趕路,又似在遊覽。這幅圖畫的用意應該是表現清雅的江南山水中居人生活的舒暢和愉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代董源龍宿郊民圖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156厘米,橫:160厘米
  • 創作年代:五代
  • 作者:董源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畫作來歷,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在董源的山水作品中,這似乎是一個常見的主題,即使是以表現山水為第一目的,他還是情不自禁地要畫出居人的生活圖景,並將此中透出的生命活力感染給無言的山山水水。此作技法池以披麻皴和水墨渲染為主,畫山形時先勾出輪廓,再用長披麻皴手法,以中鋒筆自上而下左右披拂,線條大致平列,但也時時交疊會合。山上的礬頭則作空心點皴,呈現草木葳蕤情狀。在皴染基礎上畫家又給山石敷以重絳色,同時將山頭染為青綠。這樣就將李思訓的精於設色和王維的擅用水墨巧妙地結合起來。後人稱讚董源“神品格高,無與比也”。
此圖本無畫名,直到十七世紀時,才由董其昌定名為龍宿郊民。畫題的含意有多種解釋,普遍被人接受的看法是,居住在帝後附近的居民。若以當今的觀念來理解,就是定居於首都的民眾,因環境特殊之故,所以社會福利也特別地優厚。當我們透過畫家的眼睛,欣賞這美好風光時,可以發現一條垂直線隱然顯現於圖面中軸,形成了構圖上的趣味。右邊的畫面儘是山巒相疊,當視線往左移動時,空間頓時豁然開朗,沿著河水低平的流域,將視野帶往既廣且深的境界。細看畫面的左下方,可遠眺村民的活動,河岸左邊有二艘小船,船上的人以手相連,旁邊則有人擊鼓導引。據說在古時候,有一種風俗性的歌舞,參與者在唱歌時以臂相連,並以腳踏地做為節奏,人稱「踏歌」。不知圖中的村民,是否就在從事這樣的活動?
《龍宿郊民圖》畫的是秋日江南丹碧掩映,華輦之下,歌舞昇平,儘管筆法是與李思訓多少有關的青綠設色,然而山頂作"硯頭",山坡用"披麻皴"已發展了李派的體貌。可曾想過找個類似端陽這樣的民間節日,趁著雲淡風輕的好氣候,登上村落旁的小山丘,如此,除了能眺望山水間的美麗風光,更可飽覽慶祝活動的熱鬧景象。這大概就是《龍宿郊民圖》所呈現的樣子。

畫作來歷

關於這幅畫作的來歷,人們早先並不知道創作者是誰,晚明文人、書畫鑑藏家詹景鳳所撰的《東圖玄覽編》大概是現存最早對此記錄的典籍文獻了。據詹景鳳稱,萬曆年間曾在成國公朱希忠家見過此幅無款畫作,“此圖無款識,亦無前代明賢題字,相傳為董源《龍繡交鳴圖》,圖名亦不知所謂”。
明末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書畫大家、鑑藏家董其昌從松江(今上海)文人潘光祿手中,買得該圖軸後如獲是寶,於是在此畫詩塘中寫道:“董北苑《龍宿郊民圖》真跡,董其昌鑑定。《龍宿郊民圖》,不知所取何義?大都簞壺迎師之意,蓋宋藝祖(註:指宋太祖趙匡胤)下江南時所進御者。名雖謟,而畫甚奇。”董其昌為此畫定名後,似乎仍有不解之惑,接著又寫道:“余以丁丑年三月晦日〔萬曆五年(1577年)三月三十日〕之夕,燃燭試作山水畫,自此日復好之。時往顧中舍仲芳家,觀古人畫,若元季四大家,多所賞心,顧獨師黃子久(黃公望),凡數年而成,既解褐。於長安好事家借畫臨仿,惟宋人真跡馬(馬遠)、夏(夏圭)、李唐最多,元畫寥寥也。辛卯(萬曆十九年、1591年)請告還里,乃大搜吾鄉四家潑墨之作,久之謂當溯其原委。一以北苑為師,而北苑畫益不可多得。得《溪山行旅(圖)》,是沈啟南平生所藏,且曾臨一再,流傳江南者。而考之畫史,北源(註:這裡應為“苑”,此系董其昌筆誤)設色青綠山水,絕類李師(註:應為“思”,此系董其昌筆誤)訓。以所學《行旅圖》,未盡北苑法。丁酉(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典試江右歸,復得《龍秀(註:應為“宿”,此系董其昌筆誤)郊民圖》於上海潘光祿,自此稍稱滿志。已山居二十許年,北宋之跡,漸收一二十種,惟少李成燕文貴。今入長安,又見一卷一幀。而篋中先有沈司馬家黃子久貳(註:應為“二”,此系董其昌筆誤)十幅,自此觀止矣。如君平之卜肆,下簾之後,止勿復卜矣。天啟甲子九月晦日〔天啟四年(1624年)九月三十日〕。思翁識。”
此外明末崇禎八年(1635年)中秋,董其昌還在南唐董源《夏山圖》畫卷上題跋云:“上海潘光祿有《龍秀(宿)郊民圖》,其婦翁莫雲卿所遺,並以售余,余意滿矣。”從中可知該圖曾是潘光祿岳丈、董其昌前輩好友莫是龍(字雲卿)的藏品,至於它究竟是如何從成國公朱希忠家傳至莫是龍手中的,現今尚無法釐清。
清初文人王鴻緒亦在該畫詩塘的最左側題跋:“董文敏(其昌)《畫禪(室)筆記》載:北苑《龍宿郊民圖》、《蜀江圖》、《瀟湘圖》,皆在吾家,筆法如出二手。又所藏北苑畫數幀,無復同者,可稱畫中龍。夫書法以右軍(王羲之)為龍,而畫推北苑為龍,其稱許者至矣。此畫入本朝,歸前輩莊澹庵宮庶(冏生),後歸餘座主崑山大司寇徐公(乾學)。今為余有,子孫其世寶之。康熙丙戌八月望日〔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八月十五日〕,王鴻緒識。”從中可知明末崇禎九年(1636年)董其昌故世後,該畫軸先後嘗由明末清初文人莊冏生徐乾學以及王鴻緒本人典藏。
入清以後,《龍宿郊民圖》歸藏於北京皇宮寧壽宮中。喜好雅玩的清高宗乾隆皇帝觀賞後,先是該圖軸上題詩一首:“‘龍宿郊民’語甚奇,董源嘉跡世所知。香光鑑定幀首題,求說不得強為詞。謂或簞壺迎王師,爾時藝祖駕未移。曹彬命往三軍司,龍宿民迎語何來。細觀畫如首夏期,頗有黃葉標樹枝。郊原未見出耕犁,正民望雨龍見時。兩船列泊川之涯,諸童揶揄揚彩期。又如拔河競水嬉,其事亦近請雨為。畫名命義似合宜,誠合否乎吾猶疑。鄭俠繪圖此法貽,此非諂也實箴規。為君者宜敬念茲,北苑妙筆神淋漓,吾又何能贊一辭。”接著又題跋云:“董源此圖,元以前無辨及者。明董其昌題幀端,謂是藝祖下江南時所進御。考宋史,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命曹彬、潘美將兵伐江南。(開寶)九年(976年)正月,御明德門,見李煜於樓下。則是宋祖並未親征江南,安得有郊迎事。若以為指彬美,又不得儗之為龍。況曹彬傳,敘自濟江後,連破江南軍,亦無迎師語。蓋其昌於圖名不得其解,從而為之辭耳。而張醜清河書畫舫》,則以為寫太祖登極事。時董源正仕南唐,何由畫宋汴京即位儀節,且所圖亦與受禪不類,其舛更不待辨。按傳稱龍見而雩,注之者曰,建已之月,蒼龍宿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今閱圖中景,頗似初夏,而兩舟銜貫艤水次,眾皆聯臂舞躍,仿佛古者拔河之戲。疑郊民見龍宿禱雨所陳。源當日命名,意或取諸此。夫準經作繪,既勝於傅史失誣。而圖列民事,不忘執藝以諫,不猶愈於進諂之不經乎。既題長歌以辨之,並附識如右。己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新正,御筆。”
清代王傑等人編撰的《石渠寶笈續編》第五十三《寧壽宮藏(十)·歷朝名人書畫(二)》,不僅對董源《龍宿郊民圖》上的前人文字有錄,而且又補充記載:明末張醜《清河書畫舫》、顧復《平生壯觀》及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對此皆有著錄,但都“不詳其義”。其中張醜認為此圖系“進呈本”,所繪應是“宋太祖登極事”,堪稱“大奇大奇,這個觀點亦遭到後人質疑,因為史載宋太祖趙匡胤未曾親自率兵攻打南唐王朝都城江寧(今江蘇南京),故此畫不可能為當時南唐國進貢大宋的珍品。乾隆皇帝觀賞後認為,這是“(南唐)郊民見龍宿祈雨所陳”。又據清人歐陽玄圭齋集》等文獻記載,“元人習用龍袖嬌民語”。比較“龍繡交鳴”“龍宿郊民”兩者諧音均較相近,可見因為音同字異之類的差別,該圖軸之名稱難免見仁見智了。
現代學者、書畫鑑定家啟功在綜合前人典籍、歷代都城所在地域風貌等基礎之上,對此進一步地進行了梳理分析。他在《董元(源)<龍袖驕民圖>》一文中關於昔人“籠(或‘龍’)袖驕(或‘嬌’)民”之意認為:“所謂‘龍袖’者,猶‘天子腳下’、‘輦轂之下’之義;所謂‘驕民’者,猶‘幸福之民’、‘驕養之民’之義。‘龍’字加竹頭作‘籠’者,殆從嬌媚之義著想。且口語易訛,用字不定耳……可知元人之語,實指太平時代、首都居住、生活幸福之民耳。”啟功綜合審視該圖軸後繼續寫道:“其名為‘籠袖驕民’,蓋無疑義。董其昌題,或為傳聞之誤。亦或因不解其意,改字從雅,而又曲為之說者。至此圖名何時所起?其為作畫時之原名,抑為後人所命,則不可知矣。惟既可知其圖名口耳相傳已久,則非明代某一藏家偶然杜撰者可比。縱非作畫時之原名,殆亦宋元舊傳者焉”;另從該圖所繪自然地理風貌特徵來看,如果認為所繪乃北宋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山水風貌,則明顯與中原之地景況不相吻合。而符合這個條件的都城,大概只有南唐都城江寧(今江蘇南京)和南宋都城杭州了。但是因為在南宋名家的丹青遺蹟中,尚未見到有人繪製過該類風格圖式的畫作,“傳為南唐董元(源)之筆,殆非無故”;該圖軸所反映的最可能就是南唐時期天子所居之地江寧(今江蘇南京)郊野的旖旎風光和“節日嬉娛之景”,由於該畫中繪有“丹紅夾葉樹”,故“乃秋日景物”,不可能是反映端午節情形,從而亦間接地否定了之前有人認為這是描寫元宵節(註:因為該畫面中存在人們張燈、歡樂之景,與“元宵”節景況相契合)或春日社稷時的場景。

作者簡介

董源(?~約962年)五代時期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多畫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畫。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表現江南一帶山川景色,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潤淡雅,多畫平遠山勢,有蒼莽之氣。北宋郭若虛稱“類王維”,米芾贊為“唐無此品”。元代趙孟糖稱其山水景物富麗,有李思訓風格。董源與巨然並稱“董巨”。成為南方山水畫派之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又與荊浩、巨然、關仝並稱為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畫人多用青紅,小而神情逼真。傳世作品有《瀟湘圖》、《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龍宿郊民圖》、《洞天山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