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岩叢樹圖》是五代宋初畫家巨然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描繪了江南雨後山林煙嵐浮動的自然景象,畫中峰巒聳峙,叢林茂密,山路深曲,充滿清新潮濕的氣息。作者用獨特的畫法表現出一種秀逸、靜寂、朦朧的美,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畫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層岩叢樹圖
- 創作年代:五代宋初
- 作者:巨然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墨筆畫
- 規格:縱144.1厘米,橫55.4厘米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畫描繪的是一場大雨過後,山巒間瀰漫著些許水氣,一條曲折的小徑幽寂的穿梭于山林之間,路上沒有任何活動,連立於一側的樹木也不見特別的姿勢。左側高山堆積的秩序井然。山頂上有一粒粒堆置起來的小卵石,山體則布滿了和緩迤長的線條,像是大雨打在山頂上,雨水順著山坡刷洗所形成的自然景觀。
本幅無作者款印,有明代董其昌題“僧巨然真跡神品”。詩堂有董其昌跋:“觀此圖,始知吳仲圭師承有出藍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
下邊幅有王鐸跋云:“層岩生動,竟移樓葠日華諸峰於此。明日別滸墅,心猶游其中。王鐸題為石患親契。癸未三月夜,同觀者吾諸弟與朱五溪,時雨新來未滂,吾占驗諸占否否。崇禎皇帝十六年。”
此畫鑑藏璽印有:五璽全、養心殿鑑藏寶、石渠繼鑒、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鑒璽。
此畫收傳印記有:宣和殿寶、司印(半印)等。
創作背景
五代十國時期山水畫得到了較大發展,從內容選材到表現技法,都有了顯著飛躍。特別是“皴法”的成熟,墨法逐漸豐富,對畫中筆墨意趣的追求成了畫家們自覺的審美取向。巨然是這一時期的一位山水畫家,他對“皴法”進行了創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層岩叢樹圖》就是一幅利用“皴法”創作的典型畫作。
巨然是活動於南唐後期的一名畫家,南唐滅亡後他便出家為僧,之後創作了多幅關於江南山水的畫作。在這些畫作中山水被作為逃避戰亂休養生息的環境加以描繪,流露出超塵脫俗、幽深靜謐的禪意,《層岩叢樹圖》便是其中的一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此圖也是作者親自體察山川自然之後的真實寫照。
藝術鑑賞
構圖
畫面山峰分為三層,近、中景二層是主題所在,遠景僅僅是縹緲的山頭,這種雙峰相疊的構圖形式,突出了山峰居於畫面的首要位置,增強了主峰的氣勢。
此圖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中幅崛起一岡,直逼主峰,有驚濤突起之感。主峰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隱顯在畫中幅右側的遠岫遙相呼應。散落在山間嶺上的樹木渲染出了一派渾茫的氣氛,與嚴整的峰岡相映成趣,在開合中寄意深遠。林中小徑,屈曲縈帶,就實崇虛,意趣深遠。
從整幅圖上看,左面三分之二的面積都被崇山峻岭的山石所占據,右邊三分之一的空間都被層層林木所覆蓋,山勢的蜿蜒伴隨著密林的曲折,二者相依相偎,密不可分。
技法
此圖很好的體現了巨然的點墨形式,主要表現“點苔”、“點葉”兩個方面。作者在淡墨的基礎上,有意識無意識地點綴大小不一、濃淡疏密有間的苔點,既灑脫不拘又極富韻律感。點葉不為樹的具體枝葉所累,點按自如,突破了前人的畫法。山間的叢樹用稍濃的墨勾出枝幹的輪廓,樹葉則以濃淡不同的墨點簇而成。圖下部的山坡均用淡墨皴出。有些墨點雖遠離樹枝本身,但總體井然。在整個畫面上,重筆濃墨與染暈淺墨形成對比,描繪出煙嵐氣象。
此畫採用了披麻皴這種技法創作,表現出江南土山的平緩細密。除林麓間、峰巒上有俗稱為“礬頭”的群石之外,山石多以這種技法細膩描繪,筆筆沉著而帶潤澤之意,皴筆的疏密、濃淡也很好地表現出山巒的明暗。
歷史傳承
此圖曾經北宋、明內府、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初編》、《故宮書畫錄》卷五著錄,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1年11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了“精彩100國寶總動員”特展,《層岩叢樹圖》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2016年1月9日-2016年3月29日,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妙合神離——董其昌書畫特展”,《層岩叢樹圖》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作者簡介
巨然,五代宋初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一說鐘陵(舊治在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原為江寧府開元寺僧人。善畫山水,師事董源,水墨一體。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長。南唐亡,隨後主李煜至開封,居於開寶寺,知名於時。畫煙嵐曉景於學士院壁,當時稱絕。與董源同為當時南方山水畫的重要代表人物,合稱“董巨”。存世作品有《秋山問道圖》、《層崖叢樹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