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現象”是指一些國有企業經營者在他們即將退休之際,生怕“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趁在位之際撈一把的現象。貪污受賄,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那種以什麼歲數發生腐敗就叫“某某歲現象”是不科學的,相反,那些沒有達到或者超過59歲(比如高級幹部65歲才退休)因為面臨退休問題而搞腐敗的人同樣可以歸入“五九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九現象
- 所屬類別:國家事務
- 年齡:59歲
- 國家:中國
原因分析,解決方案,
原因分析
“五九”現象的心態透視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過時心態
對長期與權相伴的老齡幹部而言,越是接近退休,就越有一種喪權的危機感,認為自己好不容易才爬到今天的位置,一旦離位便什麼也沒有了,不如趁最後手中還有權,抓緊時間好好享受一番或大撈一把,正所謂“不撈白不撈,現在若不撈,過後不好撈”。當下,在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逐步深化,選舉制、競爭上崗制、公示制在幹部任用上越發彰顯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喪權失位,而這種“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過時心態亦越發滋長。
“人走茶涼,朝不保夕”的顧後心態
正常情況下,黨員幹部理當越老越珍惜清廉的名節,用有限的餘熱再為黨和人民多做貢獻,老驥伏櫪,只爭朝夕。然而,現實中許多老齡幹部卻在離任前總愛把心思放到離任後物質生活的顧慮上。他們認為,一旦退休,現有的待遇將不復存在,為了在解甲後能繼續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為自己晚年生活留一個殷實的家底,也為“造福”子孫後代,他們不惜鋌而走險,從而最終未能站好最後一班崗。筆者認為,時下公務員在職與離職間生存狀態的差距過大,乃是導致這一顧慮心態萌生的根本原因。
“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失衡心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分配製度改革和允許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國家公務員與其它社會經濟群體的收入差距越來越拉大,這使得許多長期以來兩袖清風、清貧度日的老年幹部心裡感到極為不平衡。每當看到身邊的私企人員有的甚至是靠自己的關係發財騰達時,他們不禁要問,論地位、評資格、談能力、數貢獻,自己並不比別人差,為什麼自己的付出與收入總不成正比?為什麼別人能中飽私囊而自己就不能?如此心態上的失衡使然,就必會追逐一種權錢的解決,而自己也就走上了腐敗的道路。
“勞苦功高,理應享受”的補償心態
大量材料表明,絕大多數落馬的老同志過去都有過輝煌的業績,但每當功成名就後,其政治生涯一旦面臨結束,他們往往會把身上的光環當成向人民索取補償的資本,認為自己革命工作了大半輩子,吃苦受罪不在話下,但得到的實惠並不見多,除去一個清正廉潔的虛名聲外,實際上仍是兩手空空,什麼也沒得到。在他們看來,自己對黨和國家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在經濟上尋求一些額外的補償,不外乎是添水萬擔,用水一瓢。其實,在這種貌似合理的心態下,隱藏的是一種對公務員公僕性質的完全抹殺。試想,如果從政當官都要索取額外回報的話,那么這個官還叫“公僕”嗎?
毛澤東同志講過:“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有些老幹部之所以在離退休前競相倒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一些消極腐朽的社會心態衝擊下,守不住自己幾十年來堅持的理想、信念、價值和情操,以致人生信仰發生了嚴重逆轉,由人民的公僕變成了人民的主人,之所謂“道不勝欲”,即是這個意思。
“五九現象”的產生,有主觀原因,更有客觀原因。企業經營者雙重身份的存在是深層原因: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是重要原因;一些經營者素質低下,私慾膨脹是主觀原因。
解決方案
要消除“五九現象”,一要政企分開,加快推進企業家職業化、市場化進程;二要建立科學的激勵和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