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連口

亓連口,亓音齊,少用而不敢讀。有人因形近認錯,寫成“開”,或這樣好打字,權且應付。

奇蓮關是現今起的名字,古稱亓連口關,為一水關,位於蓮花池附近,在崎嶇的范畸公路上的蓮花池鎮,處於神堂峪和慕田峪之間。關口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是在關口位置兩邊的山上,還可以見到殘存的長城和烽火台。我是過去在沿范畸公路前往西柵子村登箭扣的路上看見過它,才知道這裡還有殘長城。

公路以東的長城主要是單邊牆,垮塌嚴重。沿山路攀行10多分鐘,便可見到山坡上的殘牆和實心樓。雖然山坡下不遠就有新建的度假村,從山路的狀況看,顯然造訪這裡的人並不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亓連口
名稱由來
為何有這樣名字?亓為姓。有位叫亓連的軍官帶領修關,不幸殉職,為紀念他而命名亓連口。有後人回憶說,亓連當為亓氏先人。明初,先祖亓勤從軍,亓連應為勤祖後代。另有說,修關時條件艱苦,兵民食糧困難,人稱“缺糧口”,後訛傳為“亓連口”。與當地人聊起此事,對幾種說法不能斷定,並說,北面一村就叫蓮花池,是否因蓮花而叫亓連。不知是否筆誤,真有人寫成亓蓮口。
不論怎樣,亓連口是重要關口,位於懷柔區。這裡的山勢險要,兩邊高山,中間山谷。遙想當年,明軍與元軍在此大戰,《日下舊聞考》載,“徐達敗元於此”。那定然是場惡戰,明朝大勝。
在此處建起城牆,山谷處建起關口也就順理成章。亓連口關《四鎮三關志》載,“永樂年建”。這裡山勢陡直,關口處急轉直下,城牆也修出90度的雉堞,極為驚險。山頂上,城牆連線著敵樓,伸展而去。敵樓與城牆保持著原樣。
山間有水,關口應為水關。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亓連口通大川,正關水口寬漫,通連騎,極沖。”山間之水流淌至今,只是水勢減小。關口城牆不在,山谷處河道上建起大橋,連線起山間公路。路邊新建了一座城樓,形制恍若當年。這座城樓是在原來城牆敵樓舊址上建的。樓後面的山石上還有遺蹟。當年建城牆時有磚,也有石。
站在城樓上遠遠西望,隱約看到的敵樓就是慕田峪關。那裡是昌鎮黃花路管轄的地界了。而亓連口則屬於薊鎮石塘路管轄。明代,軍事機構有鎮、路之分,這裡正好是兩鎮兩路分管的節點。照此說來,亓連口則是石塘路西端的第一道關口了。
據光緒《昌平州志》載:“慕田峪關,明永樂二年建。正關並迤西王家坨、燈千嶺、榨子墩、劉家項、分界墩,胡思谷至界牌石止,各墩空,俱山形平漫,外臨大川,極沖。自此以西皆重邊,以東皆單邊。東十里接大水峪、亓連口,密雲縣界。”這是古人的行政區劃,與今天不同,而這裡以及東面的城牆都是單邊牆了。
向當地人打探,當年的城堡在什麼位置。答曰:回頭看,那個山彎路邊就是。於是回行。大約一里,路邊有兩座小房子。問了住在此處的人說,在房後。順著坡上去,只見山坡上有用石塊新壘的攔土牆,並不見它物。正在此處反覆尋覓,只聽那人說,已經告訴你了,就在房後。這才注意到房後的那個土堆,山上滑落的土已覆蓋了牆體。而上面的石塊凸露出來。下了坡到房後,才見土堆的側面有幾塊巨石,且中間有粘合物,用手掰,很結實,不動絲毫。看來這就是城牆了。
當年城堡長100米,寬48米,南向開有東西兩門。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懷柔文物集成》記述:城堡西北角余有牆體,東西長8米,南北長5米,高5米。那時在山腳下已很顯眼,能看出城的形制。僅過去十多年,現在若無當地人反覆指引,已很難辨認這塊土堆了。土堆是城堡的北牆,城堡背山面水,眼前為城內,公路穿城而過。當地人借這片水,忙碌著旅遊的開發,若有這座古城,也就多了一處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