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大黃,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互助縣地處高寒內陸,呈現明顯的內陸型氣候特徵,生態環境獨特,適宜大黃生長。互助大黃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粘牙,唾液染成黃色,具有保肝、瀉下、利膽、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功能。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互助大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互助大黃
- 產地名稱: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粘牙
- 地理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185號
- 批准時間:2019年6月24日
產品特點,感官特徵,品質指標,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互助大黃切去莖和細根,颳去粗皮橫切成段或片,縱切成瓣後乾燥,表面黃棕色(未去粗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橫皺紋及縱溝)有類白色網狀紋理。根莖髓部有星點,根無星點,有放射狀紋理。氣清香,味苦微澀,嚼之粘牙,唾液染成黃色。以質堅硬、氣清香、味苦而微澀者為佳。
品質指標
品種 | 地區 | 有效成分 | 2015年中國藥典標準含量 | 測定值 | 較標準值增減 |
互助大黃 | 互助縣 | 浸出物 | ≥25% | ≥53.5% | +28.5% |
總蒽醌 | ≥1.5% | ≥1.77% | +0.27% | ||
游離蒽醌 | ≥0.2% | ≥0.856% | +0.656% |
藥用價值
互助大黃具有保肝、瀉下、利膽、抗菌、止血、改善微循環、調節免疫功能以及收斂止瀉、健胃、降血壓、降血脂、抗腫瘤、利尿等作用。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互助縣地處黃土高原的最西部,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具有兩大高原的自然特點。地勢起伏、北高南低,高差懸殊,“三縱三橫”的平行嶺谷縱橫交錯,自然傾斜度為2.03°,最高點為巴扎藏族鄉的北溝腦嶺,海拔4384米,最低點在高寨鎮的曹家堡村,海拔2100米。祁連山支脈達坂山—青石嶺橫貫縣境東北部,山北為互助河谷,山南是溫水谷地,形成山嶺與河谷平行相間的地貌特徵,構成全縣地勢地貌的基本格架。
互助縣境山川相間,地貌特徵比較複雜,地貌可分為北部高山地帶、中部腦山灘地地帶(俗稱南山地區)、南部淺山丘陵地帶(俗稱淺山地區)、川水河谷地帶(俗稱川水地區)四個類型。各地帶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自然景觀垂直變化,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亦受其影響而垂直分布。複雜性和多樣性的自然環境,使農業生產呈立體布局,具有工農業生產全面發展的有利條件。
水文情況
互助縣境內有湟水河、水磨溝河、沙塘川河、哈拉直溝河、紅崖子溝河、馬圈溝河大小天然河流6條,均屬黃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長289.5公里。除流經的湟水與大通河外,其他河流短而小,流量不大,境內全縣地表水總徑流量2億立方米(不含湟水和互助河)。境內河川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酸鹼度均在7.5~8.6之間。地表水實際變化和季節性變化幅度較大。一般夏秋季為豐水期,降水集中,地下水綜合補給量共1.06億立方米。總儲量3.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77億立方米。
氣候情況
互助縣境內最高海拔4384米,最低海拔2100米,屬大陸寒溫帶氣候。年均氣溫4.9℃,最低-15.7~-29.5℃。年降雨量453~595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581.7小時。無霜期114天,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風速0.9米/秒,其優點是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光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夏季降雨集中,雨熱同季。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優越條件,適合於種植互助大黃。
歷史淵源
2007年,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專家到互助縣加定、北山等地調查並採集大黃樣本,鑑定藥材基源,為大黃鑑定以及資源保護提供依據和參考。
2009年開始,在甘肅省中藥材種植戶和互助縣部分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摸索和示範帶動下,互助縣逐步推廣以大黃等為主的中藥材種植,且規模逐年擴大,區域優勢逐漸顯現。
2017年起,無錫市對口幫扶互助縣發展現代農業中藥材產業,通過項目示範輻射帶動,進一步提高當地大黃等中藥材種植水平和技術推廣套用能力,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
生產情況
2018年,互助大黃種植規模達1.5萬畝,總產量達到7.5萬噸,產值22500萬元,種植區域覆蓋全縣範圍。
產品榮譽
2019年6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互助大黃”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互助大黃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海東市互助縣所轄威遠鎮、丹麻鎮、南門峽鎮、加定鎮、五十鎮、五峰鎮、塘川鎮、紅崖子溝鄉、高寨鎮、哈拉直溝鄉、松多藏族鄉、東山鄉、東和鄉、東溝鄉、林川鄉、台子鄉、西山鄉、蔡家堡鄉、巴扎藏族鄉總計19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6′~102°45′,北緯36°30′~37°09′。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互助大黃適宜種植于海拔2100~3300米氣候冷涼的高寒地區。以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土壤種植為宜。種子生命力強達3~4年,播種當年或第2年形成葉簇,每年3月中旬至4月返青,第3年5~7月開花結果,6月下旬至8月中旬果實成熟,11月地上部枯萎,生長期240天左右。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互助大黃產地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互助大黃在優良的栽培條件下,各種質地的土壤上均能獲得好收成,且以富含腐殖質的濕潤土壤最佳。
2、特定要求
互助大黃已經過多年的試驗和研究,已經具備生產高產優質互助大黃的栽培條件,並且互助大黃的種性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抗逆性強,產量高,商品性好。
3、生產管理
3.1、種子繁殖:選擇3年生、病蟲害的健壯植株,6~7月抽出花莖時,應在花莖旁設立支柱,以免花莖被風折斷,以及所結的種子被風搖落。互助地區較寒冷,大黃須在10月間,待種子部分變為黑褐色而未完全成熟前(熟透易於落粒),將種子剪下陰乾,再選其飽滿成熟的種子供播種用。種子宜儲於通氣的布袋中,掛於通風乾燥處,勿使受潮。播種時保持種子淨度≧98%,發芽率≧95%。
3.2、芽莖繁殖:在大黃收穫時,採取母株根莖之芽或有芽的側根栽植,其分離或切割的傷口,容易腐爛,應塗以草木灰。用芽莖繁殖可以縮短種植時間,且品質優良,不易變種,但難獲大量種芽擴大栽培。
3.3、育苗與苗地管理:苗床多選擇于山間向陽的腐殖質豐富地塊,精細整地,修整苗床,做成140厘米寬的高畦,並視土壤肥瘦酌量施以堆肥或人畜糞作為基肥,然後播種,保持株距3~4厘米、行距10厘米為宜。播種以春播為主,於3月中旬進行,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定植。播種以撒播或條播均可,每畝播種量20千克。條播時,開4~5厘米淺溝、行距10厘米進行播種,之後耙平。如果土壤乾燥,播種後應適當澆水,種子發芽後適當澆水,以促進幼苗生長。幼苗過於稠密時,結合除草進行間苗,保持株距3~4厘米左右。到翌年春季土壤解凍,幼苗開始萌發之後,適時移栽。
4、栽培管理
4.1、整地移栽:大黃不宜連作,一般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栽培前深翻土壤1~2次,結合翻地畝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4000~5000千克。每畝定植種苗2000~2400株,保持3~4株/平方米,株行距70厘米×50厘米,苗子高度以8~10厘米為宜,進行穴栽,每穴1株,覆以細土壓緊根部。
4.2、中耕施肥:互助大黃栽後1~2年植株尚小,應及時除草。互助大黃為耐肥植物,以後每年結合中耕除草施肥2~3次,每次施用人糞尿1000千克。
4.3、割花莖:大黃抽出花莖時,除留種的部分花莖之外,應及時用刀割去,不使其開花,以免消耗養分。
4.4、壅土防凍:互助大黃根塊肥大,不斷向上增長,故在每次中耕除草施肥時,在植株四周壅土,既能促進塊根生長,又利排水及防凍。
5、病蟲害發生情況
因互助大黃適宜海拔在2100米~3300米的地帶生長,且抗逆性強,除乾旱年份有蚜蟲少量發生、雨水過多的年份有根腐病發生以外,一般無其他病蟲危害。
6、收穫與加工
一般定植後4~5年即可收穫。在秋末大黃葉片枯萎時進行,用人工或機械挖出採收,勿使受傷,除盡泥土,用刀削去地上部分,根塊頭部的頂芽必須全部挖掉,以防乾燥期間產生糠心(即內部鬆弛變黑)。將鮮大黃用刀削去側根,用刀片颳去粗皮,根據需求進行切片、切斷、切塊等初加工。
- 質量安全規定
互助大黃產地環境質量、產地空氣品質符合GB3095有關要求的一級標準,土壤環境質量符合GB15618規定的二級標準,生產過程嚴格按照互助大黃無公害生產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進行。
專用標誌使用
在互助大黃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互助大黃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互助農業示範園區管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明確表述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標誌使用:在包裝上農產品地理標誌明顯,標清產品、品名、等級、重量(毛重、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