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區文化館成立於1964年,全館現有職工12人,其中業務人員10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9人,中級職稱4人,副高級職稱1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于洪區文化館
- 成立時間:1964年
- 館舍面積:3745平方米
- 作用:為解決全區老百姓看戲難的問題
簡介,服務民眾,對外活動,挖掘文化,相關信息,
簡介
館舍面積為3745平方米,設有中心劇場一個,展廳二個,大舞蹈室一個,多功能廳一個,藝術培訓室二個,器樂活動室一個,數碼劇場一個。服務陣地全部為公益活動,此項工作多次受到省、市文化部門的表彰,前不久,中央電視台對此進行了報導。
為了做好館內民眾文化工作,保證做到周開放時間為56小時,業務人員下鄉輔導人均達到61.9天,為發揮現代化媒體作用,建立了網頁。
為解決全區老百姓看戲難的問題,區政府投入60餘萬元為該館購置了一台中型客車,一台多功能舞台車,並配齊了燈光、音響設備。
服務民眾
一是把文化大篷車的文藝演出送到基層。2006年該館以局裡提出的“百千萬”工程為重點,傾力打造100場文藝演出,堅持把豐富多彩的舞台藝術送到村屯社區、敬老院、學校、建築工地。文化大篷車所到之處,極大的滿足了全區廣大民眾對文化的需求,凝聚了民心,提升了民氣,激發了全區人民建設家鄉的豪情壯志。
二是把文藝輔導送到基層。工作中,與文化站長、村屯社區文化輔導員廣泛建立聯繫,及時了解基層需求,幫助開展藝術輔導活動,現已取得明顯效果。目前,有形象、有規模基層團隊達70餘個,發展文藝骨幹近1500人。工作中,到174中學、於台國小、沙嶺中心國小、老邊中心校等開展美術、合唱、舞蹈、文學創作等校外藝術輔導工作,培養了一大批有藝術興趣的學生。
三是加強館內文化陣地建設。在堅持服務基層的同時,把加強館內文化陣地建設當成一件重要工作來抓。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組成了京劇、評劇、模特、器樂、合唱、書法、美術、器樂、舞蹈等中老年團隊。每年定期舉辦各類專題性公益講座。老年藝術培訓中心堅持常年活動,各種活動規範有序,此起彼伏。
對外活動
一是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策劃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讓文化主旋律深入人心。結合重要節慶日,精心策劃並組織開展了“歡樂於洪”、“永遠跟黨走”、“放歌魚水情”、“希望田野行”、“黨旗在我心中”等大型文藝演出。在市委宣傳部、市電視台、市文化局聯合舉辦的“春滿家園”於洪專場工作中,創作的區歌《和諧春風滿於洪》目前已在全區廣為傳唱。
二是近年來,與省文化廳合作承辦了“建國56周年遼寧省民族民間廣場舞蹈大賽”,與市文化局合作承辦了“瀋陽市首屆農村文化活動開幕式”,與華商晨報舉辦了“瀋陽市雙胞胎才藝大賽”,“全國技藝能人才藝大賽”。尤其是東北風二人轉藝術團開展的“天天演”活動,讓于洪區的民眾大飽眼福。通過以上活動,意在打造活動品牌,提升民眾文化活動的文化內涵,使先進的高雅的文化藝術引領於洪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挖掘文化
成立了由區政府副區長於龍同志擔任組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成立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局級聯席會議制度。在對14個鄉鎮街的摸查工作中,發現了一批有價值的保護項目。經過整理與申報,2006年10月區政府公布了于洪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朝鮮族“回甲”祝壽、薛天智民間故事等10項被列為于洪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朝鮮族“回甲”祝壽,薛天智民間故事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由於長期堅持深入基層服務民眾,該館於2005年被中央宣傳部、國家文化部聯合授予“服務農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稱號。中央文改辦副主任黃志堅同志、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同志、市委宣傳部部長馬占春同志、副市長王玲同志、市文化局局長謝石同志也先後來該館檢查指導工作。
相關信息
地 址: 瀋陽市于洪區黃海路18號
郵 編: 110141